由實驗室進化而來的細菌轉向消耗二氧化碳來生長

2020-12-06 你卻沒有乖

在幾個月的過程中,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了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而不是有機化合物。合成生物學的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可以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該作品於11月2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方便的科學平臺,以增強對二氧化碳的固定,這可以幫助解決與可持續生產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的挑戰,」該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說。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將大腸桿菌的碳源(生物技術的主要力量)從有機碳轉化為二氧化碳是邁向建立這樣一個平臺的重要一步。」

現實世界分為自養生物和將有機碳轉化為生物質的自養生物和消耗有機化合物的異養生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的許多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和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至關重要。

合成生物學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在模型異養生物體內產生合成自養。儘管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更可持續的食品生產產生了廣泛興趣,但是過去設計工業相關異養模式生物以使用CO2作為唯一碳源的努力一直失敗。先前在模型異養生物中建立自催化CO2固定循環的嘗試總是要求添加多碳有機化合物以實現穩定的生長。

第一作者Shmuel Gleizer(@GleizerShmuel)說:「從基本的科學角度來看,我們想看看細菌飲食中的這種重大轉變-從依賴糖到從二氧化碳中合成所有生物質都是可能的。」 ,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博士後。「除了在實驗室測試這種轉化的可行性外,我們還想知道細菌DNA藍圖的變化需要多麼極端的適應。」

在細胞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的重新布線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工程菌株從甲酸鹽中收集能量,甲酸鹽可通過可再生資源電化學產生。因為甲酸鹽是一種有機一碳化合物,不能用作大腸桿菌的碳源,所以它不支持異養途徑。研究人員還對該菌株進行了工程改造,以產生用於碳固定和還原以及從甲酸中收集能量的非天然酶。但是僅憑這些變化不足以支持自養,因為大腸桿菌的代謝適應了異養生長。

為了克服這一挑戰,研究人員將適應性實驗室進化作為一種代謝優化工具。他們使參與異養生長的中央酶失活,使細菌更依賴自養途徑生長。他們還利用有限數量的糖木糖(一種有機碳的來源)在恆化器中生長細胞,以抑制異養途徑。最初供應約300天的木糖對支持足夠的細胞增殖以啟動進化至關重要。該化學恆溫器還包含大量的甲酸鹽和10%的CO2氣氛。

在這種環境下,與依賴木糖作為生長碳源的異養生物相比,自養生物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優勢,這些自養生物由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生產生物質。研究人員使用同位素標記證實了進化出的分離細菌是真正的自養細菌,即二氧化碳,而不是木糖或任何其他有機化合物支持細胞生長。

「為了使實驗室進化的通用方法成功,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將所需的細胞行為變化與適應性優勢相結合,」 Milo說。「這很困難,需要大量的思考和精巧的設計。」

通過對進化的自養細胞的基因組和質粒進行測序,研究人員發現在化學恆溫器的進化過程中僅獲得了11個突變。一組突變影響編碼與碳固定循環相關的酶的基因。第二類是在以前的自適應實驗室進化實驗中通常觀察到突變的基因中發現的突變,這表明它們不一定對自養途徑具有特異性。第三類是未知基因的突變。

Gleizer說:「這項研究首次描述了細菌生長方式的成功轉化。教導腸道細菌做一些以植物聞名的技巧。」「當我們開始定向進化過程時,我們對成功的機會一無所知,而且文獻中也沒有先例來指導或暗示這種極端轉變的可行性。此外,最後看到相對較小進行這種轉變所需的基因改變的數量令人驚訝。」

相關焦點

  • Cell: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長
    近日,據《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導,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而不是有機化合物。這一成就凸顯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並為未來的碳中和生物生產提供框架。
  • 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吃」二氧化碳生存
    近日,據媒體報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成功製造出了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大腸桿菌,並讓它們學會了「吃」二氧化碳。眾所周知,生物可分為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大腸桿菌,與綠色植物樣為自養生物,以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重分配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該菌株初期可通過簡單的電化學合成甲酸鹽,後研究人員讓參與異養生長的中央酶失活,使細菌更依賴自養途徑生長。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構建細胞。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構建細胞。 生物學家通常把世界分為兩種類型的生物: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所需要的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以及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 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能量
    根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一種以二氧化碳為食的大腸桿菌。這種細菌通常更喜歡糖或者說葡萄糖,但實驗室培育的菌株在產生可用於生物燃料的物質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能量。目前,有幾種大腸桿菌已經被用來製造生物燃料,但它們通常以糖為食,而且糖不是一種豐富的物質。因此科學家們轉而尋求新的研究突破。
  • 科學家成功構建同化二氧化碳的大腸桿菌
    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Conver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to Generate All Biomass Carbon from CO2」的文章,在幾個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創建了大腸桿菌菌株,該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代替有機化合物作為能源
  • 藍細菌——改造地球的先行者
    但是,陸地和海洋中仍然沒有植物和動物的蹤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幾乎沒有氧氣。當時地球是被厭氧菌佔據的。一種生物的出現,導致了大量厭氧細菌的滅絕——藍細菌。藍細菌是古老的生物,地球本是無氧的環境,最早使地球由無氧環境轉化為有氧環境是由於藍細菌出現並產氧所致。
  • 昆蟲翅或由腿進化而來
    進化生物學家對蜉蝣很感興趣,因為它和遠親蜻蜓屬於昆蟲族譜早期進化的一個分支,事實上,它們看起來仍然很像最早的空中昆蟲。  然而,從一隻小昆蟲身上獲得高質量的基因組是很難的。科學家需要將幾隻昆蟲的DNA進行組合,而每隻昆蟲的基因組略有不同。
  • Cell: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攝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生長
    2019年12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們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就可以生長。大腸桿菌通常沒有利用二氧化碳的分子機制,因此這些研究人員根據能夠固定碳的假單孢菌的基因序列,給它導入具有固碳能力的基因。這些變化還不足以迫使大腸桿菌轉變為自養菌,因此他們還讓這種細菌中參與異養代謝的三個基因失去功能,並且將它們放入具有有限糖含量的生長室中,這會讓它們挨餓。在這種環境下,使用二氧化碳而不是有限的糖供應的大腸桿菌具有優勢。
  • 「吃貨」拯救世界,細菌如何通過吃吃吃拯救地球?
    其中一種涉及到一些不尋常的菌種,它們通過進食和排洩電子來發電。在適宜的環境中放入一個電極,這些具有電活性的細菌就會圍繞電極進行生長繁殖。麻薩諸塞州大學的教授德裡克·洛夫裡及其同事,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如何將這些微生物用於生產可再生能源。
  • 人類由食肉動物進化而來,但在1萬年前,人類進化開始「倒退」
    考古和古生物學表明,人類是由紅毛猩猩(Oran Utan)、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演變而來。在演化樹中,紅毛猩猩大約在1300萬年前、大猩猩大約在650萬年前,黑猩猩大約在490萬年前與人類分離。
  • 細菌如何通過吃吃吃拯救地球?
    畫家對於「空氣發電設備」憑空製造電力的藝術暢想細菌還可以通過多種其他方式製造生物燃料。其中一種涉及到一些不尋常的菌種,它們通過進食和排洩電子(即攜帶負電荷的亞原子粒子)來發電。在適宜的環境中放入一個電極,這些具有電活性的細菌就會圍繞電極進行生長繁殖。
  •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生長繁殖的三大要素。掌握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影響因素及規律對臨床醫學及基礎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一、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1.充足的營養:必須有充足的營養物質才能為細菌的新陳代謝及生長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足夠的能量。
  • 神通廣大的細菌
    細菌吃汙水變燃料人類避之不及的汙水卻可以成為細菌的食物,很多汙水處理廠就利用細菌來分解汙水裡的廢物。其中,地桿菌和希瓦氏菌能吃掉汙水中的營養物質,釋放電子;產甲烷菌則吸收電子,然後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而甲烷可以燃燒產生熱能或電能。
  • 人類有沒有可能是由植物進化來的?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有同一祖先
    總體來講,從已經發現的大量化石中,就已經證實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其中還揭示了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順序。    圖為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對比  萬事萬物都是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古老祖先露卡如果說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那麼這其中也包括細菌、真菌等等,都是從這個古老的祖先中衍生而來
  • 科學:土壤細菌是如何準備消耗溫室氣體的
    導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一些土壤細菌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時,它們已經準備好了去消耗一氧化二氮。在此之前,人們認為細菌必須先感知到一氧化二氮,也被稱為「笑氣」,然後才能呼吸並吸收它來代替氧氣。來自東安格利亞大學(UEA)和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菌實際上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存在一氧化二氮的賭注和賭註上對衝風險的,從而保持一氧化二氮破壞系統的活性,甚至故意將其分布在新細胞中,讓它們有機會在土壤中的低氧環境中生存。作為一氧化二氮研究聯盟的歐洲研究小組將重點放在反硝化生物反硝化細菌上。
  • 猿是由人進化而來的?1968年的科幻電影《人猿星球》
    人類真的是自然進化而來的嗎?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說未來人類因為破壞環境造成的汙染,再一次自然大災難中滅絕,但是一些經受住災難考驗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活了下來,並且逐漸產生了自己的感情和意識,還能夠自我複製,幾萬年之後,他們憑藉著發展的腦晶片統治了地球,創造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開始積極的探索宇宙和認識自己,「我是從哪裡來的?」
  • 進化論:人由森林古猿進化而來,那第一個森林古猿從哪裡來的
    說到進化論,相信不少朋友都會吐槽,認為進化論是錯的,雖然有不少朋友對進化論持有質疑的態度,但就目前而言,進化論還是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科學家也找到了很多關於進化的證據。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現在的人類從森林古猿進化而來,這些森林古猿生活在1000多萬年前。
  • 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嗎
    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在以後的歲月裡,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
  • 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細菌的「抵抗力」?這或許為細菌耐藥性提供了答案
    他接著說,這些植物、鳥類、昆蟲和蠕蟲都是從它們所處的複雜生態環境中進化而來的。如果溫度更高一點,水更酸一點,或者某種草消失了的話,那麼最終形成的複雜河岸可能會非常不同。研究人員通常會逐一梳理出每個環境因素對進化的影響。但是,一個環境的全部生物多樣性(整個錯綜複雜的河岸本身)也可能會對一個物種的進化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