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翅或由腿進化而來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在世界各地的河流和小溪中,蜉蝣仿佛是一種春天的儀式。這種蚊子大小的昆蟲有兩種生活方式,幼蟲在水中茁壯成長,成蟲則在6月前後大量繁殖——它們在幾個小時內進行交配,然後很快死亡。

  據《科學》報導,通過對一種不同尋常的、雄性有第二雙向上的眼睛的蜉蝣物種進行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現在搞清了水生蜉蝣幼蟲是如何變為飛蟲的,並發現了昆蟲最初是如何進化出飛行本領的新線索。

  由於數量眾多,蜉蝣是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它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下食用枯葉和其他物質。當春末氣溫回升時,那些肌肉發達、看起來像微型六足蝦的幼蟲就會浮出水面,蛻皮成為嬌弱的、兩翅或四翅的成蟲。進化生物學家對蜉蝣很感興趣,因為它和遠親蜻蜓屬於昆蟲族譜早期進化的一個分支,事實上,它們看起來仍然很像最早的空中昆蟲。

  然而,從一隻小昆蟲身上獲得高質量的基因組是很難的。科學家需要將幾隻昆蟲的DNA進行組合,而每隻昆蟲的基因組略有不同。所以,在對這種蜉蝣物種進行測序之前, 安達盧西亞發育生物學中心生物學家Isabel Almudi、Fernando Casares及其同事必須先明確如何在實驗室裡繁殖這個物種,之後,他們才能夠對蜉蝣基因組進行測序,測量所有生命階段和各種組織中的基因活性。這對於蜉蝣來說是第一次。

  研究給出了幾個驚喜。首先,這種雄性蜉蝣有兩種被稱為視蛋白的額外感光蛋白,而雌性蜉蝣則沒有。研究小組推測,這些視蛋白能感知藍色和超強光,並在第二雙眼睛中很活躍,也許能幫助其看到位於上方的雌性。

  最大的驚喜來自蜉蝣幼蟲鰓的基因活動。蜉蝣的鰓一度被認為只用於吸氧,但它似乎也是鼻子。Almudi和她的團隊在《自然—通訊》上報告說,這個組織中有異常多的與嗅覺和味覺有關的蛋白質。

  英國非營利昆蟲保護組織Buglife的昆蟲學家Craig Macadam表示,這一發現「可能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蜉蝣是如何感知周圍環境的」。美國邁阿密大學進化生物學家Yoshi Tomoyasu認為,這些額外的蛋白質也可以幫助蜉蝣幼蟲向成蟲大規模進化。

  研究人員在梳理髮育過程中活躍的基因時,發現蜉蝣幼蟲鰓中有幾個基因在成年蜉蝣翅膀的發育過程中也起作用。

  昆蟲翅膀是一項重要的進化創新,其起源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一些生物學家認為,翅膀最初作為體壁的延伸而進化,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由腿進化而來。蜉蝣的鰓被認為是從上肢中長出來的。因此,Tomoyasu認為,翅膀和鰓具有相似基因活動的發現,為翅膀和鰓至少部分是由腿進化而來的觀點「提供了第一個基因組支持」。

  但是,Macadam說,「這是否意味著翅膀是從鰓中衍生出來的仍有爭議。」

  普渡大學昆蟲學家Luke Jacobus認為,蜉蝣基因組和這些初步發現只是第一步。 「我希望這項研究能激發更多關於蜉蝣的研究。」他說,它們在理解昆蟲是如何進化方面「具有尚未開發的潛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284-8

相關焦點

  • 昆蟲的翅膀可能是從甲殼綱動物的腿進化而來的
    地球上最早的翅膀可能是由一種不能飛的遠古甲殼類動物的快速爬行的腿進化而來的。 今天,現代的螃蟹、龍蝦、蝦和小龍蝦有時被稱為海洋的蟲子,作為節肢動物家族的一部分——以強壯的體甲和分節的關節為特徵——這個名字確實說得通。
  • 昆蟲的翅膀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昆蟲擁有翅膀,這聽起來就像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其實這是一個困惑了生物學家一個多世紀的謎團。近年來,關於昆蟲翅膀進化的理論層出不窮,但沒有一個是完全令人滿意的。現在來自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MBL)的一個團隊利用很久以前的科學論文的線索以及最先進的基因組學方法,解決了這個爭議。
  • 動物所在昆蟲後翅形態進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昆蟲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類群,翅的獲得在昆蟲演化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久以來,後翅特徵在昆蟲的識別和種類鑑定中就已獲得廣泛應用且具重要價值。伴隨著支序系統學的發展,後翅成為系統發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特徵來源。但是,後翅的形態是否能夠反映整個昆蟲的系統發育並未獲得證實。
  • 我們身邊的昆蟲 | 跳躍高手-廣翅蠟蟬
    將近指甲蓋大的柿廣翅蠟蟬然而,有意思的是,廣翅蠟蟬的若蟲(或者說是幼蟲)和成蟲長得完全不一樣——昆蟲學上稱之為變態,廣翅蠟蟬屬於不完全變態。這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它們原來不是小花,而是昆蟲,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 「螃蟹的腿」,進化成了「蝴蝶的翅膀」?科學家還真找到了證據
    考慮到翼龍所在的恐龍時代開啟於大約2.25億年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以及哺乳動物出現於大約2億年前,那麼昆蟲的的確確是地球上最早的飛行動物,比其他任何飛行動物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都長了至少一倍。  那麼問題來了:第一隻飛行的昆蟲是如何飛上天空的呢?它的翅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甲殼類動物的腿?
  • 昆蟲的翅膀是怎樣進化來的
    化石證據表明,最早的有翅昆蟲是在石炭紀晚期出現的。那是距今大約3億年前,大地上到處都生長著高大茂密的森林,不過樹種與現代的大樹完全不同,主要是熱帶的蕨類植物,如木賊、石松和各種木本蕨類。有翅昆蟲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出現了。它們成群地在森林裡飛來飛去,種類也很快地越來越繁雜。實際上,這些高大的樹木正是昆蟲獲得翅膀的環境條件,因為昆蟲只有先上樹,適應了樹上生活以後,才有產生翅膀的需要和可能。  雖然發現有翅昆蟲化石的最早時代是石炭紀晚期,但是根據種種事實推測,有翅昆蟲的起源是發生在泥盆紀末期或石炭紀初期。泥盆紀地層中已經有煤層存在,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森林。
  • 方舟生存進化廣翅鱟Eurypterid 藏於深海的殘暴巨物
    ,我們多數時間都在關注那些極具魄力的肉食恐龍,卻並不留意那些昆蟲一般的節肢動物。想像一個體長2米左右的大昆蟲揮舞著碩大的前螯,簡直就是親臨恐怖片現場,然而這種恐怖的存在對卻擁有非同一般的寶貴財富…… 方舟生存進化廣翅鱟圖鑑
  • 【昆蟲的故事】廣翅蠟蟬
    本文由木目
  • 昆蟲100問:蜘蛛是昆蟲嗎?
    但是你知道嗎,昆蟲是人類身邊最最常見的動物朋友,我們還從昆蟲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呢!連飛機的誕生,都是向昆蟲取經而來的。為了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昆蟲朋友,咕咚隊長收集了關於昆蟲的100個問題,帶你慢慢得了解它們。 觀察下,蜘蛛有什麼特徵?
  • 原來昆蟲翅膀上的紋理不只好看那麼簡單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動物。不同昆蟲的翅膀種類不同。它們都屬於直翅目昆蟲。直翅目昆蟲的前翅很大,像皮革一樣堅硬,它們覆蓋在後翅上面保護著後翅,因此被稱為覆翅。它們的覆翅上有很明顯的紋路。
  • 它幾乎佔據地球上每一個大陸,白堊紀時期的物種進化而來!
    本文章迎絲衣山由獨家發布,歡迎關注。往期還有許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螞蟻是完全社會性昆蟲中的家蟻,並與相關沿黃蜂和蜜蜂,屬於訂單膜翅目。螞蟻在大約1.4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從類似黃蜂的祖先進化而來,並且在開花植物興起後變得多樣化。估計共有22000 種物種中的12500多種分類。它們很容易通過彎曲的觸角識別出來和獨特的節點狀結構,形成他們纖細的腰部。螞蟻形成的群落大小從幾十個生活在小型自然洞穴中的掠奪性個體到可能佔據大片土地並由數百萬個體組成的高度有組織的殖民地。
  • 天蛾科昆蟲的概述
    這說明天蛾科昆蟲在產卵時對寄主的選擇性和雌成蟲對幼蟲生長發育的昭顧性。天蛾科昆蟲卵的成熟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即卵黃髮生前期、卵黃髮生期及卵黃髮生後期(或稱為卵殼形成期)卵黃髮生由內分泌調控,和其他大多數昆蟲一樣, 天蛾科昆蟲卵黃髮生由保幼激素調控。
  • 昆蟲|我們身邊的昆蟲——蚱蟬
    蟬的前面兩條腿明顯比後兩條腿粗壯,它們被稱為開掘足。蟬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泥土裡渡過,當幼蟲要鑽入土裡或成蟲破土而出都需要依靠這對前足披荊斬棘。通過對足和口器的觀察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許多昆蟲的食譜和生活方式。
  • 人類由食肉動物進化而來,但在1萬年前,人類進化開始「倒退」
    考古和古生物學表明,人類是由紅毛猩猩(Oran Utan)、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演變而來。在演化樹中,紅毛猩猩大約在1300萬年前、大猩猩大約在650萬年前,黑猩猩大約在490萬年前與人類分離。
  • 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嗎
    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在以後的歲月裡,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
  • 昆蟲飛行有奇招--中國數字科技館
    那時的飛蟲,體形比較笨重,像蜻蜒那麼大,身上長著兩對翅膀,飛行時雙翅拍動很慢,但也許還能像蜻蜓那樣,張開翅膀在空中滑翔。  我們知道,鳥類、蝙蝠的雙翼是由前肢進化而成的。鳥類或蝙蝠的翅翼是從背部生長出來的外皮組織,翅翼中有甲殼質的翅脈,其中可以找到氣管、血管和神經。
  • 蟬類昆蟲翅表疏水性研究獲進展
    翅是昆蟲重要的飛行器官,也是重要的保護器官,很多昆蟲的翅表具有非光滑的微納米結構,是其具有超疏水性能的基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利用光學視頻接觸角測量儀及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SEM)技術對多種蟬類昆蟲翅表水滴的靜態接觸角及納米結構進行了觀察、測量和比較,並利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檢測了部分種類翅表的化學組成成分。
  • 竹節蟲昆蟲界的超級「偽裝者」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夏苗 攝 昆蟲界,目前發現最長身形達到60多釐米的竹節蟲無疑算得上是「大個子」了。重要的是,竹節蟲這種昆蟲的進化之旅比我們人類還要早2億多年!而且,直至今日,它們仍然以形色兼備的擬態本領活躍在人類的周圍,著實讓人嘆服。在甘肅農業大學認知館的昆蟲標本展示區內,就收藏了一種馬來西亞的竹節蟲,曾號稱世界最長竹節蟲。
  • 進化論錯了?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為啥現在還有猴子!
    大家好,我是瞄哥今天來和大家說說一直困擾很多小夥伴的人類進化問題:‍假如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正確的,即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為何現在還有猴子存在?首先,人類根本就不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不必驚訝)真正的事實是,猴子和人類有著共同的祖先,這兩種靈長類動物都是從2500萬年前的同一種生物進化而來。這一進化關係同時得到了DNA分析和化石記錄的支持。相比起猴子,黑猩猩和人類的DNA相似度達到了98%至99%,人類其實更接近於黑猩猩以及其他猿類。
  • 地球上常見的「外星人」迷一樣的進化 為生存而進化出的超能力
    以前在十臺看到的在這裡我就有些想不通後來查資料 也沒查出什麼 進化論也沒給出我什麼好的答案 就是這個小跳騷如何演化這麼多種的巨大的 有殼的有翅膀的 各種各樣的昆蟲 還有最關鍵的問題是從這個跳騷到中間的各種各樣昆蟲 中間這7000萬年沒有昆蟲的化石這也就是書本裡裡提到的空白期同樣人類也有10萬年的空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