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腿」,進化成了「蝴蝶的翅膀」?科學家還真找到了證據

2021-01-18 網易

  如果我說,蒼蠅、蜜蜂這樣的昆蟲綱動物,最初都是由螃蟹、龍蝦所屬的甲殼類動物演化來的,你會相信嗎?

  外形差異巨大的「近親」

  

  乍聽之下覺得奇怪,但是想一想又覺得非常合理。二者同屬於節肢動物門,其中很多其他綱的動物,都被一些人誤認為是昆蟲,比如蠍子、蜘蛛都是蛛形綱動物、潮蟲屬於甲殼綱,都像其他蟲子一樣讓人感到噁心。當然,今天我們說到的不是這幾種動物,而是節肢動物門的另一個分支——甲殼類動物。

  事實證明,這些甲殼類動物確實和昆蟲們有些「血緣關係」。最新的研究表明,今天遍及世界各個角落、數量極其龐大的昆蟲家族,正是由甲殼類生物演化來的。

  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地球上最早的昆蟲出現於大約4.8億年前,是從生活在水裡的甲殼類生物演化的。它們首先逐漸離開了海洋,嘗試在陸地上生活,並且享受到了陸地所帶來的好處,長期定居下來。

  

  在大約8000萬年後,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開始向陸地發展,陸地生態系統越來越複雜,昆蟲的祖先們不得不一躍而起,飛上了天空。考慮到翼龍所在的恐龍時代開啟於大約2.25億年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以及哺乳動物出現於大約2億年前,那麼昆蟲的的確確是地球上最早的飛行動物,比其他任何飛行動物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都長了至少一倍。

  那麼問題來了:第一隻飛行的昆蟲是如何飛上天空的呢?它的翅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甲殼類動物的腿?

  

  數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我們都知道,物種的進化源自於基因突變加自然篩選,而基因突變又是不定向的。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把昆蟲的翅膀出現歸因於隨機的新組織結構所產生的。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昆蟲的翅膀是從甲殼類動物已有的組織結構中變化而來的

  最開始,人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到了鰓上,因為鰓既有關節也有肌肉,符合翅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些甲殼類動物在幼年的時候,鰓的外形也和昆蟲翅膀非常相像。

  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昆蟲翅膀的來源可能並非是鰓,而是腿。奇怪了,翅膀看似都在昆蟲後背上,腿都在身體下方,為何科學家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有兩項研究給出了證據。

  

  第一項研究來自於對一種名叫Parhyale hawaiensis的蝦的研究,通過基因敲除技術,研究人員發現了其體內有類似於昆蟲翅膀的基因網絡,而這段基因控制的正是它的甲殼和最靠近身體的腿部。這意味著甲殼類動物的腿就有可能從體壁擠出來,最終演化為翅膀。

  同樣的,第二項研究也採用了基因敲除技術,對果蠅等昆蟲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昆蟲的三對足,和甲殼類動物的前三對足幾乎完美匹配。也就是說,在從甲殼類動物演化到昆蟲的過程中,前三對足沒有任何變化。

  那麼問題來了:第四對足去哪了呢?

  遺失的雙腿

  

  來自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Heather Bruce為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在發表於1893年的一篇論文中,作者指出昆蟲的這一對足已經融入到體壁中,甚至有的在胚胎時期就融合在一起了。

  她並不滿足於這個答案,並且繼續查閱資料。在一篇發表於20世紀80年代的論文中,她似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新鮮的觀點:這兩條腿不僅融進了體壁,而且腿上的葉片慢慢移動到了背部,形成了昆蟲的翅膀

  Bruce對這個說法很感興趣,馬上和她的同事們利用基因組和胚胎的數據進行驗證。結果發現,論文所說的完全正確:首先,近端腿的葉片會融入體壁,然後最近的部分會逐漸向上移動,一直到背部,最終變成了翅膀。

  

  這兩項由不同的研究團隊發表於《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的論文,雖然在有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在昆蟲翅膀的來源方面達成了一致。在閱讀了這兩篇論文後,相關領域的專家評論說:「關於腿部和翅膀的基因的互補性觀點,讓這兩個團隊在回答關於甲殼類動物轉變為有翅膀的昆蟲的一些關鍵問題時形成共識。他們認可昆蟲的側體壁與Parhyale蝦近端腿來源相同的說法,也認可甲殼類動物腿部融入體壁後形成了翅膀的理論。 」

  分歧

  當然,雙方也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高度一致。

  

  第一項研究中的科學家認為,昆蟲的翅膀進化採用的是雙重起源的模式。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不僅僅是融入體壁的腿,連體壁也參與到了翅膀的形成過程。

  而對於第二組研究人員來說,他們認為在形成翅膀的過程中,基本上只有那兩條腿的參與。兩條腿先是融入到體壁內,然後再從背後擠出來,形成翅膀。

  不管怎麼說,至少在昆蟲翅膀來自於甲殼類動物腿部的說法,雙方達成了共識。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昆蟲的翅膀是新演化出來的身體部分,並且因此而感到非常有趣。事實證明,沒有什麼是全新的,通過基因組的比較我們已經知道,這些昆蟲的翅膀也只不過是從已有的身體部位演化來的,只不過這個來源仍然還有些不清楚的地方。

  

  好在通過基因組的研究,這些謎題正在一點點被破解。在本次研究之後,我們也更加意識到節肢動物門裡的昆蟲和甲殼類動物之間,竟然有如此密切的關係。通過現今世界上的甲殼類動物及其身體上的各個部位,我們可以更好地去研究它們和昆蟲的歷史。

  不管怎麼說,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真實答案了。在大約4億年前,地球上第一隻飛行動物是如何上天的,已經變得越來越清晰。儘管我們在這件事發生的4億年後才出現,但我們已經接近看到事情的真相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昆蟲的翅膀可能是從甲殼綱動物的腿進化而來的
    地球上最早的翅膀可能是由一種不能飛的遠古甲殼類動物的快速爬行的腿進化而來的。 今天,現代的螃蟹、龍蝦、蝦和小龍蝦有時被稱為海洋的蟲子,作為節肢動物家族的一部分——以強壯的體甲和分節的關節為特徵——這個名字確實說得通。
  • 蝴蝶翅膀上的鱗片比鑽石還美,啟示了無數科學家!
    科學家經過研究,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了一種猶如蝴蝶鱗片般的控溫系統。二、蝴蝶翅膀可以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和幫助所有的冷血動物都是保持其體內的熱轉換來維持生命的。蝴蝶在溫暖的陽光下時,翅膀的構造會辨別其攝入的不同熱量。人們用手去抓蝴蝶時,手指就會沾上它們的粉末——鱗片。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這些粉末是由100微米長的扁平囊狀物組成的。
  • 仿生學:蝴蝶翅膀或成無反光手機屏幕關鍵
    蝴蝶扇一扇翅膀可以製造蝴蝶效應,還可能進一步推動手機行業的發展。德國科學家團隊針對透翅蝶(glasswing butterfly)研究發現,其透明的翅膀幾乎不會反射光線,根據仿生學原理,透翅蝶的這種現象會對鏡頭組或者手機屏幕的改進產生積極影響。
  •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雖然這個觀點只是一種假說,想要徹底證實還需要大量的證據,不過,在1998年,在我國遼西地區採集到的一塊恐龍化石,卻為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定的佐證。科學家們將這種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獸腳類恐龍稱作「中國鳥龍」,發現它的結構上,和鳥類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
  • 科學家稱竹節蟲翅膀失而復得證明進化論有誤?[圖]
    美國科學家稱,基因分析顯示,某些竹節蟲在進化過程中至少4次失去又恢復了翅膀。東方網1月17日消息:這種280釐米長的Leprocaulinus竹節蟲原產於巴布亞紐幾內亞,今天竹節蟲家族中的許多成員都像Leprocaulinus一樣失去了翅膀,而它們的一些親戚卻仍然擁有翅膀。科學家發現,某些種類的昆蟲在進化過程中,失去又重新獲得了飛行的能力。這一現象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本身也許需要進化了。
  • 螃蟹是如何進化來的?過程很複雜
    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一種奇怪的新化石蟹和一項大規模的新基因研究為這些動物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在科學進展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哥倫比亞考察了一個新發現的化石遺址,該遺址大約在9000萬年前形成。令人驚嘆是遺址中化石的保存水平——微小到毫米的蝦體,這是十分罕見的,在熱帶地區只發現了少數這樣的遺址。
  • 科學家找到證據,進化論再被「質疑」!
    科學家找到證據,進化論再被「質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人魚的故事,其實美人魚只不過是人類幻想之後,所衍生出來的一種傳說當中的生物,大家最開始接觸美人魚的故事,最早的應該是來自於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當中。
  • 《自然》:這個五億年前的「四不像」,為達爾文進化論再添實錘
    一分鐘讀完版:英國《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這種蝦形化石長有五隻眼睛,同時還具有類似當時海洋中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捕食「大鉗子」和我們熟知的節肢動物(如蜘蛛、蜈蚣、螃蟹和蝴蝶)的多種特徵,被稱為寒武紀的「麒麟」,名叫「章氏麒麟蝦」,它是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
  • 在海邊洞穴中,科學家找到證據
    這個問題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千年謎題了,一直在困擾著科學家們,那麼在歷史上第1個真正吃到螃蟹的人到底是誰呢?在葡萄牙的一個山洞當中,科學家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歷史上第1個吃螃蟹的人算不上是人,只能說是進化當中的猿人,他們就是尼安德特人,在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群居性,類人猿的統稱就是尼安德特人,在現代研究當中,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的近親。
  • 蝴蝶已超進化?科學發現它強大的隱藏鱗片,能吸收99.94%的光
    因此,「蝴蝶」與我們的生活比較接近,也是最容易滅絕或消失的生物。根據《自然通訊》雜誌的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蝴蝶」的另一種隱形功能。這是在觀察蝴蝶的身體結構時發現的。目前尚不清楚「蝴蝶」是否經歷了「超級進化」。什麼這麼神奇?
  • 中國發現五億年前的「四不像」化石,為達爾文進化論再添實錘
    這種蝦形化石長有五隻眼睛,同時還具有類似當時海洋中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捕食「大鉗子」和我們熟知的節肢動物(如蜘蛛、蜈蚣、螃蟹和蝴蝶)的多種特徵,被稱為寒武紀的「麒麟」,名叫「章氏麒麟蝦」,它是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 這是我國雲南 「澄江動物群」中又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證。
  • 進化論受到挑戰,義大利科學家找到證據
    ,進化論的觀點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不過進化論也還是存在很多疑點的,義大利的科學家在義大利發現了一個巨型的蛋,而這顆蛋的發現,也讓進化論受到了挑戰。,原本科學家以為這個巨型蛋是恐龍蛋,但是科學家在進行研究,對這顆蛋進行掃描的時候,發現這顆蛋中竟然出現了疑似人類的骨骼,於是有科學家提出了卵生人的觀點,認為人類是由蛋孵化出來的。
  • 新混血蝴蝶證明雜交也是新物種產生途徑
    這是科學家以前在實驗室人工培育出的一種混血蝴蝶環球在線消息根據達爾文「進化論」,大部分新物種都是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從現有物種內部中分化、演變而來的。而科學家日前在實驗室成功培育出了一種混血蝴蝶,它的基因與顏色同自然界中已知的一個蝴蝶物種相同。這是科學家首次找到確切的證據證明,雜交也是新物種產生的途徑之一。
  • 美科學家找到「證據」:「地球監獄論」是真?人類並非來自地球?
    ,儘管進化論當中說人類就是從古猿進化過來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相信是神造論,還有提出其實人類根本就不是地球上面的生物。美科學家找到「證據」:「地球監獄論」是真?人類並非來自地球?美國科學家在對人類生理學研究中發現一些「盲點」,有四個突出的生理特徵表明人類至今還不能適應地球,因此他提出,其實人類並不是來自於地球,而是被其他星球的外星人「放逐」到地球上面的,也就是「地球監獄論」的由來。腰痛可以說是一直困擾著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在生活中,動物們不會感到腰背痛。
  • 科學家找到關鍵性證據,進化論再被質疑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由大約800萬-1400萬年之前的古猿進化而來的,具體的人類進化時間為古猿——南猿——猿人,不過,這其中存在著很多進化斷層,比方說,從古猿到南猿之間,空缺為400萬年;從南猿到猿人之間,空缺為20萬年。
  • 進化論缺少太多證據
    有幸拜讀隋鴻錦教授新近編撰的《達爾文的證據》,作為一名生物領域的工作者,在驚嘆於現代生物塑化技術的同時,不得不為這些親眼見證的「證據」拍案叫絕,不僅僅因為其深奧的學術性,更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證據」所表現出的藝術性將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表現得淋漓盡致。
  • 蝴蝶的翅膀如此纖薄,卻不會因陽光照射而過熱,散熱結構讓人稱奇
    如你所見,蝴蝶的翅膀相對它們那小小的身體來說是如此巨大。它們巨大的翅膀在氣溫高達30多攝氏度甚至40多攝氏度的夏天,在強烈的太陽光底下就是兩個巨大的吸熱板,如果任由熱量吸收,就會過熱,進而影響它們那軟弱的身軀。但是,蝴蝶的翅膀特殊的結構可以避免它們在太陽下過熱,這種結構讓科學家們嘖嘖稱奇。
  • 昆蟲的翅膀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昆蟲擁有翅膀,這聽起來就像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其實這是一個困惑了生物學家一個多世紀的謎團。近年來,關於昆蟲翅膀進化的理論層出不窮,但沒有一個是完全令人滿意的。現在來自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MBL)的一個團隊利用很久以前的科學論文的線索以及最先進的基因組學方法,解決了這個爭議。
  • 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蝦化石,被譽為寒武紀「麒麟」
    依據達爾文進化論,想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科學家就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人們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就是節肢動物,它們都具有分節的身體和附肢。當今地球個體數量最多的動物就是節肢動物,它們佔據了動物界中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在海、陸、空各種環境下都有它們的身影。然而,節肢動物是怎麼演化而來的?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 這是生物進化的一大難題,一百多年來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