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巧在路邊撿到一隻蚱蟬,平時蟬總是高高懸掛在樹上,掉下來後也會很快被螞蟻等其它昆蟲分食,觀察的機會不多,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們這位熟悉又陌生的鄰居。
點擊直接看視頻:
下方文字部分為視頻文稿,沒有背稿所以內容上有些許不同
蚱蟬是蟬科下的一個屬名,在臺灣它被稱為熊蟬,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是蟬中大體型選手的代表。
黃蟪蛄,額頭上兩個明顯的白點是它的單眼
在照片上看不出來,但蟪蛄的體型比蚱蟬小不少,一般在2釐米左右,而蚱蟬則可以達到3-4cm。
說到蟬我們立馬想到的就是南方持續一夏的蟬鳴。蟬鳴是求偶的信號,只有雄性蟬才會發聲,正好今天我們撿到的這一隻是男孩子,可以來觀察它的發聲器。
蚱蟬腹面,橙色部分為發聲器和口器
它的發聲器就是後足之後這兩片三角形的肌肉,它就依靠這兩塊肌肉的振動來發聲。
在這兩塊肌肉下方有空腔,就類似於很多的樂器,例如吉他,通過撥動上方的弦產生聲音,聲音在吉他的箱體迴蕩放大。我們能夠在樓下聽到十幾米高的樹上的蟬鳴都「多虧」了這個身體結構。
在腹面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一根長長的吸管,那就是蟬的口器——刺吸型口器,沒有咀嚼的功能,純粹通過插入植物體的體內吸食汁液來獲取所需的營養。大家有機會可以拿一個蟬蛻看一看,是不是有這根吸管。
蟬的前面兩條腿明顯比後兩條腿粗壯,它們被稱為開掘足。蟬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泥土裡渡過,當幼蟲要鑽入土裡或成蟲破土而出都需要依靠這對前足披荊斬棘。
通過對足和口器的觀察我們就可以了解到許多昆蟲的食譜和生活方式。
額頭上有3個紅色的單眼,看不到的話看視頻吧hhh
當我們把蟬翻到正面,馬上能注意到頭部兩邊兩顆複眼,昆蟲的複眼單個眼珠當然無法與人相比,但加在一起能獲得比我們更多的信息。
其實許多昆蟲在複眼以外還具有單眼的結構,在蟬額頭上的三個紅寶石一樣的小點就是它的單眼。這些單眼不能感知色彩,清晰度也很低,那麼它們有什麼用呢?
對於單眼的研究還很少,但我們已經知道了單眼可以感知光線以及物體的距離遠近,我們的眼睛從明亮的環境進入黑暗的環境或者從近處看向遠方都需要調整時間,而單眼可以幫助複眼更快更好的完成這一調整。這一點在一些多攝像頭的手機上也有應用,有些手機會附帶一個黑白鏡頭,拍下來的照片不是給人使用而是通過給手機處理器計算,得到一些數據,幫助主攝像頭的照片獲得更好的景深和光線效果。
如果我們把昆蟲的複眼蒙住,單眼也可以起到臨時代班的作用,在實驗中螳螂被蒙上複眼後也可以通過單眼走出設計好的迷宮,當單眼也被遮住時它就無法完成這項任務了。
蟬的翅膀展開,透明美麗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蟬的翅膀,蟬原屬同翅目,現在則與併入「臭屁蟲」蝽為代表的半翅目,屬於半翅目同翅亞目。這裡的同翅指的是它的四片翅膀都是類似於塑料質感的膜翅。
所有昆蟲都有四片翅膀,只是經過歲月的流逝進化成了各種各樣的形態,例如甲蟲,它們的前面兩片翅膀硬化為鞘翅,也就是它們的「甲殼」,由飛行的功能轉化為保護的功能。翅膀也是區分昆蟲的一大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