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專家于濤在青島山拍攝到的廣翅蠟蟬若蟲。
于濤拍攝到的斑衣蠟蟬的若蟲。
島城常見的三種蟬類昆蟲。(資料圖片)蚱蟬,最為常見,俗稱"節留"。蟪蛄 ,體型較小 ,俗稱"吱吱兒"。蛁蟟 ,俗稱"伏節留",網友說的"VU哇"。
「兒歌還能唱出來,可是知了的種類還是不知道。」近日,有市民發微博感慨引起網友熱議。我們身邊有哪些常見的蟬?就此記者採訪了解到,市民常說的蟬一般指的是蟬科的數種,最常見的有蚱蟬 、蟪蛄等,都被市民稱為「知了」。實際上,知了的「親戚」還有不少,有專家曾在島城山上發現了廣翅蠟蟬 、斑衣蠟蟬等,其奇怪的形狀讓人絕對想不到 。
「VU哇」該登場了8月7日晚上,網友名為「紫青藤下的夢」的島城市民發微博稱:「外面樹上有兩個知了 ,誰也不服誰,過會估計那個『VU 哇』也該登場了 。」有網友留言問,這個「VU哇」是什麼東西?「紫青藤下的夢」又發了一條微博,稱小時常唱這樣一首童謠:「VUVU哇,北京來電話,叫我去當兵,我還沒長大」,並稱「邊唱邊捉知了,最好抓的是『滋兒滋兒』,它在樹上待得很低,用手就能撲到,其次是借留(最常見的),在竹竿的一頭用塑膠袋做個扣子,用它來扣借留,也有用麵筋粘的。」
這小小的知了,不但讓不少網友感嘆「童年不再」,也引起熱議:「VU哇」、「滋兒」都是什麼知了?不少網友試著說清楚,可是說來說去,總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
三蟬最常見青島有哪些常見的知了?9日,記者採訪了青島農業大學昆蟲研究室顧耘教授和動植物專家于濤。于濤說,市民所稱的「知了」一般指的是蟬科昆蟲,現在青島市關於蟬的資料是在2002年以前統計的,蟬的種類很多,分布廣泛,而常見的有蚱蟬(音zhàchán)、蟪蛄(音huìgū),總的說來其特點是蟬體積較大,發音時聲音大多比較洪亮。
顧耘介紹說,市民常說的蟬指的是蚱蟬,其幼蟲期被叫做蟬猴、爬拉猴、知了猴、結了龜或蟬龜,體長2~5釐米,是同翅目蟬科中型到大型的昆蟲,它分布全國,一般在海拔不超過250米的地方都有。相比蚱蟬,蟪蛄個體小,大約為蚱蟬的1/4,紫青色,有黑紋,後翅除邊緣為黑色,分布廣泛。除了蚱蟬、蟪蛄,島城常見的蟬科昆蟲還有蛁蟟 (音diāoliáo)。上述三種昆蟲一般被島城市民分別稱為「節留」、「吱吱兒」和「伏節留」(音)。
對於網友提到的「VU 哇」,顧耘說這是蛁蟟的叫聲,而「滋兒滋兒」則是蟪蛄的叫聲。蚱蟬的叫聲是最單調的,保持連續不斷的一個聲調。而鳴叫的蟬都是雄蟬,雌蟬不會叫,雄蟬的叫聲是為了吸引雌蟬。
「潛伏」高手,最長17年于濤介紹說,蟬的成蟲,即從「知了猴」變成蟬後,生存的時間並不長,最長也不過幾十天。這段時間雄蟬一直鳴叫不已,以此吸引雌蟬,隨後進行交配 ,完成使命之後便會成為「屍體」,而雌性在產完卵之後,也會「隨夫而去」。
蟬卵一般在次年孵化,幼蟲孵出後落在地面並鑽入土中,從這時它就開始潛伏了。于濤介紹說,潛伏的這段時間有的甚至能夠達到17年,青島地區的蟬從3年到17年都有,這段時間主要依靠刺吸式口器吸食樹根裡的汁液。當蟬的幼蟲從土裡爬出來,這時通常被稱為「知了猴」,是一種價格堪比海鮮的美食,被市民食用的一般是蚱蟬的幼蟲。于濤告訴記者,從蟬的幼蟲到其成蟲,都可以確定蟬是一種害蟲,因其能夠造成樹木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