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張立新「捕」了30年的「光」,卻發覺「越研究反而知道的越少了」,他還要繼續「捕」下去。

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作為自然界最重要、最基本的化學反應過程——光合作用,看似簡單平淡,實則深刻複雜。

「解析光合作用分子機制,發掘和解析調控相關的功能基因,從而提高植物的光能高效利用效率,尤其在逆境條件下的效率,培育高光適應強的作物品種,可為提高作物產量提供科技支撐。不過,這個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從30年前第一次接觸光合作用實驗開始,張立新便堅守至今。

2019年,張立新履新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將帶領更多優秀年輕人共同追尋「高效光合」的奧秘。

漸入光合世界

光合作用,幾乎為所有的生命活動提供有機物、能量和氧氣,而人類所需的糧食、能源等也無不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植物光合作用,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學習生物化學的張立新,在大三時,被導師帶入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世界。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導師的指導下,大三時便進入實驗室做實驗,「一大早到菜市場買十幾斤菠菜回來提取光合膜複合物,只不過當時的儀器設備簡陋,在暗室裡忙活一整天,只為能提取到有活性的複合物。現在,同樣的工作,1、2小時就完成了。」

「有意思,非常重要。」窘迫卻充滿樂趣的「初體驗」讓張立新對光合作用研究充滿了興趣。

隨後,他考入蘭州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學碩博研究生,後又赴芬蘭圖爾庫大學生物系開展光合作用方向的博士後研究。

2000年,在那個分子生物學剛剛興起的時代,張立新學成歸國,並從生物化學方向漸漸轉向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希望為國家科學發展「做點事兒」。

回國的第一站,他來到了位於甘肅蘭州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西北乾旱缺水,環境惡劣,解決植物耐旱問題,提高逆境環境下的適應性成了張立新的主要目標。而這段時間的研究經歷,為他之後將光合作用與植物逆境相結合,培育作物抗逆新品種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過,當時張立新並未想太多,只想著「做研究不能只顧自己的興趣,還需對接當地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地方。」

2003年,張立新調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他不滿足於在一般模式植物上做研究,把目標轉向水稻,開始研究水稻高光效分子機理。

談到又一次調整研究方向時,張立新說,科學研究要與國家需求相契合。那時,我國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時代的大門悄然開啟,他希望挖掘一批重要高光效關鍵基因資源,將其運用到水稻高光效遺傳育種改良中,從而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和逆境條件下的耐受能力。

為此,除了光合作用基礎研究,張立新開始積極與育種專家開展合作,「儘管一開始走過曲折的道路,但我們不斷探索改進,這麼多年堅持下來,實踐表明,我們的思路還是行得通、有效的。」

卅年追光逐原

基於以往研究和實踐基礎,從2009年始,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簡稱「973」項目)的連續資助下,他作為首席科學家,聯合國內8支光合作用領域的優勢團隊,相繼開展「光合作用分子機理及其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基礎研究」和「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

2019年是「973」項目收官之年。「十年磨一劍」,張立新很欣慰,「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我國光合作用基礎和應用研究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經過10年的合作攻關,研究團隊在光合作用體系光合膜複合物光能高效吸收、傳遞和轉化的機制,葉綠體體系高效利用光能的分子機制,光合碳同化C3、C4關鍵酶活性調控機理以及光呼吸關鍵酶的調控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論突破成果。

研究團隊著力於將光合作用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到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精準分子育種實踐中。,與黑龍江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建立了高光效分子育種新模式,選育出系列光能利用效率提高的稻麥新品系。將高光效位點導入到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種中,培育出高光效新品種4份,其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具有高產、米質優、抗逆性強等優良農藝性狀。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還育成了花後「源」功能顯著改良的高產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鄭麥7698並實現大面積生產應用,成為農業部推薦小麥生產主導品種和我國三大小麥推廣品種,並榮獲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完成,但作物光合作用中仍有諸多科學問題還不清楚。「對於生命科學,研究的越多,反而知道的越少,因為新的技術手段不斷更新,研究和認識也在不斷深入。」張立新一如既往地探索、追尋。

2020年3月,張立新團隊與合作者再一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闡明了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這對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意義重大。研究成果在《細胞》上發表。

張立新介紹,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場所,95%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的,在胞質中合成為前體後,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轉運通道,蛋白質轉入到葉綠體的不同區域才能使葉綠體行使光合功能。

「但是,核編碼葉綠體蛋白在跨過葉綠體被膜之後如何被分選,如何穿過擁擠的基質空間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類囊體膜複合物,我們並不清楚。」早在多年前,張立新就有一種「直覺」,應該存在一種機制將其有效銜接起來。

經過不懈鑽研,他們在一次實驗「失誤」中意外出現了相分離液滴現象,並深入揭示相分離液滴的形成作為葉綠體內蛋白分揀的新機制,研究發現了位於葉綠體基質的關鍵蛋白轉運分選因子STT1與STT2形成雜合體,通過液-液相分離機制選擇性地將底物穿過葉綠體基質從而靶定到類囊體膜。

從事基礎研究30年,張立新帶領團隊始終追求著真正原創性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痛並快樂著」,「基礎研究非常有挑戰性,它考驗著我們提出的科學問題是否前瞻、取得的成果是否原創,儘管很艱辛,但很有意義。」

「雙一流」更上層樓

2019年1月,張立新受聘為河南大學「傑出人才特區支持計劃」第二層次特聘教授,隨後正式擔任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除了科學研究,他又多了一份責任——建設一流學科、培育人才。

2017年,河南大學以生物學作為唯一優勢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張立新表示,「學科下一步如何發展非常關鍵,特別是在河南這樣一個農業大省發展生物學,必須既要面向國際前沿,又要服務區域發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相結合,將自身特色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對此,他正謀劃未來發展戰略,將以現代農學院為抓手,部署分子設計育種、種質資源等相關農業項目,以期推動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科邁上新臺階。

作為一名導師,張立新有20年教齡,但他坦承,培育人才不容易。「現在年輕人的壓力都很大、自身特質不一,培養方式不能一刀切。」他非常注重與學生溝通,因才利導,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興趣很重要,當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時,才能學好。」

張立新團隊的師資博士後張雲明深有感觸,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科研工作中,我有時只想著發一篇論文就行了,但張老師時常提醒我要從科學問題出發,挖掘現象背後的機制,只有越深入才能越沉醉,現在越研究便越喜歡。」

在年輕的特聘教授王利祥眼中,張立新既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善於鼓勵的團隊領導者,最常說的是「沉下心,踏實幹」。「很偶然,我來到了張老師課題組,在我迷茫時,他引導我、鼓勵我、支持我,讓我覺得我不是一個人浮遊於廣闊的科學世界,我很感動,也更有幹勁了。」

科研之外,張立新熱愛簡單的生活,熱愛運動,為學生購置了各式各樣的運動器械,叮囑他們勞逸結合。他還喜歡在城市裡尋覓美食並與朋友分享,談起街頭巷尾的小吃美食,如數家珍。

最近,張立新有點「著急」,由於疫情原因,他不能到校外田間實地考察品種生長狀態,「做農業研究的,不下地看看,實在憋得難受。」他計劃,等疫情過去了,儘快到黑龍江哈爾濱和河南信陽的品種試驗基地走一走。

 

張立新在水稻田考察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_新聞動態_教育頻道_雲南網
    原標題: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海平面以下1500米、海底黑煙囪周圍,生活著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 它能否成為破解光合生物進化機制的突破口?洪恆飛 柯溢能 吳雅蘭本報記者 江 耘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植物的化學防禦不僅影響食草動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間接影響食物鏈中的下一個消費者。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道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