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體中的ATP

2021-02-15 東湖小講堂

葉綠體中的ATP

浙江省象山中學:嚴靈劍   微信號:xszxsf

【疑難背景】(全品選考專題P117.5)下面有關ATP與酶的敘述,錯誤的是

A.葉綠體中三碳糖合成澱粉所需的ATP來自細胞呼吸

B.NADPH和NADH都市重要的輔酶,並有較強的還原性

C.酶在發揮作用時,一定伴隨著ATP的水解

D.合成酶時,一定伴隨著水和ADP的生成

[答案]C

【疑難問題】

葉綠體中的ATP除了光反應可以產生外還可以來自於哪裡?又可以用於哪裡?

【疑難解析】

H.RobertHorton《《生物化學原理》(第5版)認為:「光合作用最重要的部分是將光能轉化為ATP中化學能的形式。光合物種利用大量經濟的ATP和NADPH來進行所有需要能量的代謝反應。這包括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的合成。這就是為什麼光合細菌和藻類是如此成功的生物的原因。」   事實上,光合作用碳反應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和NADPH可合成多種化合物,其中主要產物是糖類,包括單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澱粉,其中蔗糖和澱粉最為普遍。大多數植物的產物是澱粉,有些只產生葡萄糖和果糖(如洋蔥、大蒜)。  此外,最初產物三碳糖磷酸也可進一步與磷酸甘油酸形成脂肪、脂肪酸、胺基酸等。  另外,葉綠體中含有少量的DNA、RNA,在遺傳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光合作用光反應產生的ATP也可用於葉綠體中的基因表達過程。[1]

葉綠體完全可以從細胞溶膠中吸收少部分來自細胞呼吸的ATP,以滿足特定條件下葉綠體中的代謝需求,如碳反應、DNA的複製、蛋白質的合成等,實現這一點的分子基礎就是位於葉綠體內膜上的ATP/ADP交換轉運體。    通常認為,光合作用固定CO2所需的ATP來自於類囊體膜兩側pH梯度驅動的ATP合成過程,然而,一些證據表明,從細胞溶膠中吸收ATP可補充葉綠體的合成代謝,至少在某些條件下或者某些類型的葉綠體中是這樣的。當光合作用不能為固定CO2或其他合成代謝提供足量的ATP時,葉綠體就需要吸收ATP。葉綠體的ATP/ADP轉運體負責將線粒體產生的ATP從細胞溶膠轉運到葉綠體基質中。

ATP運輸可能對光合作用的碳固定產生很少的或實質性的促進作用,程度視ATP的吸收速率而定。在實驗中,ATP的輸入範圍從每小時每毫克葉綠素5umol(波菜葉綠體)到每小時每毫克葉綠素>40umol(馬唐草葉綠體)。在光下,給甜辣椒的離體葉綠體加入ATP後,澱粉的表觀合成速率達到了最大值。    總之,一些生物的光合作用碳反應受到外源性ATP的顯著影響,質體ATP/ADP轉運體在異養型質體(如造粉體)和光能自養型質體(如葉綠體)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疑難豁然】

光合作用碳反應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和NADPH可合成多種化合物,其中主要產物是糖類,包括單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澱粉,也可用於葉綠體中的基因表達過程。

葉綠體可以從細胞溶膠中吸收ATP可補充葉綠體的合成代謝。

所以這道題的A應該也是錯誤的。

參考文獻

1、張勝 秦磊.高中生物疑點通[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83

    2、張勝 秦磊.高中生物疑點通[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8:81

相關焦點

  • 光反應產生的ATP只能用於暗反應嗎?葉綠體能利用外源ATP嗎?
    光反應產生的ATP,不易通過葉綠體膜,葉綠體中3-磷酸甘油酸可接受ATP中能量,轉變成二羥丙酮磷酸。二羥丙酮磷酸由磷酸運轉器跨過葉綠體膜進入細胞質,通過一些轉變重新形成3-磷酸甘油酸,同時將其中能量轉移至細胞質的ATP中。接著,3-磷酸甘油酸又通過磷酸運轉器回到葉綠體。葉綠體中ATP通過3-磷酸甘油酸/二羥丙酮磷酸穿梭而到達細胞質,供各種生命活動需要。
  • 科學網—葉綠體ATP合酶基因突變引發功能失調
    葉綠體
  • 人造「葉綠體」和普通的葉綠體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葉綠體是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簡單來講,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類所特有的能量轉換器。它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組成。其中類囊體分布在葉綠體基質和藍藻細胞中,是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小囊,也稱為囊狀結構薄膜。
  • 葉綠體與線粒體的異同
    為此,在進行葉綠體和線粒體知識學習時,同學們如果能夠明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不僅有利於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而且對提高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也是大有裨益的。中活躍的化學能;線粒體將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為各種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 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在理解植物系統發育、植物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葉綠體基因組的缺失、平移和倒位現象在水生植物中大量存在,這些現象發生的時期如何?對理解物種的系統發育的作用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撐。
  • 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簡介
    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mRNA上的密碼子和tRNA上的反密碼子是對應的。已知21種胺基酸有64種對應的密碼子,按照擺動學說(wobble hypothesis),最少需要32種tRNA才能完全識別mRNA中的61個密碼子。但在線粒體中,tRNA的種類顯然小於此數目(如人的線粒體tRNA只有22種),而且,已有實驗證明,細胞質的tRNA沒有進入線粒體參與蛋白質的合成。
  •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昆明植物所在竹類植物葉綠體基因組中發現水平基因轉移 2015-06-29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外被:由兩層單位膜構成,外膜通透性大,內膜物質有較強選擇通透性。基質:葉綠體內充滿流動狀態的基質,基質中有許多片層結構,每片層是由周圍閉合的兩層膜組成,呈扁囊狀,稱為類囊體。小類囊體互相堆疊在一起形成基粒,這樣的類囊體稱為基粒類囊體。組成基粒的片層稱為基粒片層。大的類囊體橫貫在基質中,連接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粒之間。這樣的片層稱為基質片層,這樣的類囊體稱基質類囊體。
  • 葉綠體和線粒體有何區別?
    線粒體 廣泛分布於真核細胞中 橢球形或球形.葉綠體 僅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中 棒狀、粒狀化學組成DNA、RNA、磷脂、蛋白質DNA、RNA、磷脂、蛋白質、色素等.結構雙層膜結構,內膜向內突出形成嵴.在內膜(嵴)和基質中,分布著許多與有氧呼吸作用有關的酶類.
  • 擬南芥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
    在困頓中開始,畢竟是自己熟悉的事,做起來很快。看著顯微鏡下的圖像,分析,調整,最後基本明確問題。結束的時候,忽然發覺一點都不困了。以前學習的時候,老師會反覆強調要做好準備工作。不只是試劑用具儀器,更重要的是身心的狀態,要靜心,之後才能做好。一開始真是要事先調整狀態,雖不是焚香沐浴,深呼吸總是有的。不把身心投進去,的確很難做好。
  • 觀察葉綠體試驗中,為什麼取「菠菜稍帶葉肉的下表皮「
      (1)上麵皮和下表皮:上圖是有上下葉之分的一個葉片的結構,其中葉片的上表皮和葉片的下表皮都是由一層起保護作用的細胞組成,它們排列緊密,且無色透明,但下表皮上氣孔多,而且氣孔的保衛細胞中也有葉綠體和中央大液泡
  • 非生物脅迫誘導植物葉綠體降解
    非生物脅迫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響葉綠體的穩定性並誘導葉綠體的降解(葉片由綠變黃的一個過程),從而引起植株的早衰,並最終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目前對脅迫條件下葉綠體降解的具體過程和調控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汪松虎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Dr.Blumwald實驗室合作,在擬南芥中克隆和鑑定了一個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命名為CV (chloroplast vesiculation)。非生物脅迫可以誘導激活CV基因的表達。表達後CV蛋白進入葉綠體,與光合系統II的亞基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影響光合系統II的穩定性,從而誘導葉綠體的解體,形成囊泡化。
  • 上古時代 誰才是葉綠體的老祖?
    我們都知道,絕大部分植物最重要的結構之一,葉綠體,是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可是哪種植物才是最先進化出葉綠體的呢?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終於進化出最初形式的植物-藻類。最初的生命形式中有聰明的和不聰明的。
  • 原子模擬揭示葉綠體如何利用光能
    研究團隊報導,研究人員使用超級計算機重建了13億6千萬個原子組成的葉綠體模型,一個紫色細菌中原始的光捕獲結構。該細胞器受到刺激後,與自然存在的表現相同。 (Christopher Maffeo)科學家模擬了一種光合細菌的光捕獲結構的原子構造,解析了細菌如何將光能轉化成機體生長所需的能量。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兩種能量轉換器
    參與該循環的酶除位於線粒體內膜的琥珀酸脫氫酶外都游離於線粒體基質中。在三羧酸循環中,每分子乙醯輔酶A被氧化的同時會產生起始電子傳遞鏈的還原型輔因子(包括3分子NADH和1分子FADH2)以及1分子三磷酸鳥苷(GTP)。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覿tter從綠色植物的葉片中實現葉綠素的分離純化,並闡明了它的化學組成,為人們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此後的1961年、1988年、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都頒發給了關於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 那麼,植物究竟是如何實現從光能到化學能的轉換呢?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生在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光反應階段與暗反階段。
  • 人造「葉綠體」實現人工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的葉綠體是發生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重要場所。光反應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產生了兩種重要的能量載體,即三磷酸腺苷和還原態磷酸二核苷酸煙醯胺(NADPH)。而暗反應則利用這兩種高能分子驅動CO2分子的捕獲,進而合成生物質分子。
  •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
    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發文報導R-loop介導擬南芥中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的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1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孫前文實驗室在《細胞報導》(Cell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RHON1共轉錄移除R-loop以維持擬南芥葉綠體基因組穩定性"(RHON1 co-transcriptionally
  • ATP合成酶:宏偉的分子機器—大師的傑作
    ATP Synthase, www.mrc-mbu.cam.ac.uk/research/atp-synthase. Stryer.在這篇文章中,伊利諾大學的安特尼∙克勞弗次教授將ATP合酶與一個含有六個亞基的解旋酶進行了比較,然後他得出結論說:「∙∙∙∙∙∙三級結構上的同源性(大致相似的形狀)強烈提示二者是從同一個祖先演變而來∙∙∙∙∙∙」這還只是「強烈提示」,但是超自然的起源根據定義就排除了!儘管克勞弗次強調這兩個酶系統的相似之處,但是其間的差別對於自然主義的假說而言是不可逾越的。
  • 丙酮酸則回到葉肉細胞,通過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丙酮酸二激酶
    葉肉細胞質中的PEP羧化酶固定CO2產生草醯乙酸(OAA),由葉綠體中NADP專一的蘋果酸脫氫酶催化形成Mal。Mal從葉肉細胞運輸到鞘細胞,通過鞘細胞葉綠體中的NADP專一蘋果酸酶催化形成丙酮酸和釋放CO2。CO2通過卡爾文環固定產生PGA,再轉化為糖和澱粉等;而丙酮酸則回到葉肉細胞,通過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丙酮酸二激酶作用生成PEP(圖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