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葉綠體ATP合酶基因突變引發功能失調

2020-12-07 科學網
《光合作用研究》2008年96卷2期
葉綠體ATP合酶基因突變引發功能失調

 

葉綠體ATP合酶包括親水性CF1域和跨類囊體膜CF0域;CF1域含有5個小亞基),其中亞基緊靠核心亞基,具有抑制催化ATP酶水解的作用。ATP合酶控制著類囊體腔內質子流出,刪除任何調控ATP合酶亞基的基因或肽的錯誤摺疊都會造成該酶光合膜的缺失,因此ATP合成的調控對光合作用非常重要。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Eric A. Johnson通過刪除葉綠體ATP合酶亞基C端10個胺基酸,深入地探討了萊式衣藻亞基突變體對環境的生理響應。研究表明,突變體菌株ATP合酶含量明顯降低,但並未造成該酶從類囊體外流。突變體菌株的ATP水解速率明顯快於野生菌株。光照條件下,突變體菌株的生長速度和光抑制閾值均明顯低於野生菌株。同時還指出,在類囊體質子驅動力不足以驅動ATP合成的情況下,ATP合酶的嚴格調控對抑制ATP有害性的水解是非常必要的。儘管,這一過程的確切機制仍有待闡明,但多數學者認為,亞基C端螺旋結構對ATP水解催化的抑制起著重要作用。最後還指出,今後對葉綠體ATP合酶的研究,應著眼於光合作用過程中如何維持ATP合成與類囊體腔內質子耗散之間的平衡。

 

原文連結: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v173053122236526/?p=3b14db14da254748b0ac6867295f838b&pi=3(胡彥波/編譯)

 

相關焦點

  • 葉綠體中的ATP
    與酶的敘述,錯誤的是A.葉綠體中三碳糖合成澱粉所需的ATP來自細胞呼吸B.NADPH和NADH都市重要的輔酶,並有較強的還原性C.酶在發揮作用時,一定伴隨著ATP的水解D.合成酶時,一定伴隨著水和ADP的生成[答案]C【疑難問題】葉綠體中的ATP除了光反應可以產生外還可以來自於哪裡?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科研團隊發現,SlMYB72基因的下調導致果實顏色不均勻,即在未成熟和成熟的綠色果實上出現深綠色斑點,而在紅色果實上出現黃色斑點。 科研團隊指出,SlMYB72基因的下調增加了果實中葉綠素的積累、葉綠體的發生發育和光合作用速率。這種下調降低了番茄紅素含量,促進了β-胡蘿蔔素的產生和生色體的發育,增加了果實中類黃酮的積累。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他的團隊十幾年來先後從菠菜中提純光合作用中的兩種關鍵功能蛋白,旋轉的生物分子馬達蛋白ATP合成酶及捕獲光信號的蛋白光系統II。經過不斷努力與探索,團隊較早地將活性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重組在類細胞結構的微膠囊表面,通過創建生物界面,獲得質子梯度,以人工構建的分子組裝體系實現ATP分子的合成。
  • 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合酶)催化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是評價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參數。近年來,藉助天然ATP合酶的生物活性,構建能進行體外催化生成ATP的超分子組裝體系,成為化學、材料與生物科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
  • 科學家發現ALOX15基因功能缺失突變可預防鼻息肉和慢性鼻竇炎
    1月14日,冰島大學、deCODE genetics/Amgen Inc.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A loss-of-function variant in ALOX15 protects against 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的文章,發現ALOX15基因功能缺失突變可預防鼻息肉和慢性鼻竇炎
  • Nature | α-KG通過抑制ATP合酶和TOR延長壽命
    作者認為α-KG的關鍵靶點可能是保守且廣泛表達的,因此選用Jurkat細胞作為DARTS的蛋白來源,通過質譜鑑定到ATP合酶的催化核心並且酶抑制動力學研究表明,為非競爭性抑制。在aak-2和daf-16突變體中,α-KG的長壽效應小於野生型,表明α-KG的長壽部分依賴於AMPK和FOXO,但aak-2和daf-16突變體又可以顯著增加壽命,表明α-KG在延長壽命方面不依賴AMPK和FOXO。
  • 脆性X症候群將迎來潛在的治療方法:ATP合酶c亞基成為重要靶點
    它是由Fmr1基因內CGG重複擴增導致的,該擴增導致X脆性蛋白(FMRP)的表達喪失。儘管FMRP已被很好地描述為一種RNA結合蛋白,但迄今為止,尚無針對該疾病的有效療法。2020年8月13日,耶魯大學醫學院Elizabeth A.
  • 咖啡因合酶功能進化
    為了更好地了解祖先的生物合成催化能力如何導致類似現代生化途徑的趨同進化,我們復活了咖啡因合酶(CS)甲基轉移酶的古老酶,該酶負責開花植物中可可鹼和咖啡因的生產。可可,泡桐和山茶的祖先CS酶表現出相似的底物偏好,但是這些導致形成不同的產品組。從這些祖先酶中,在可可和泡桐中發生基因複製事件後,具有相似底物偏好和產物形成的後代獨立地進化。因此,似乎收斂的現代途徑可能起源於具有不同推斷通量的祖先途徑。
  • 線粒體和葉綠體基因簡介
    好多讀者說找不到我們公眾號了大家星標一下,下回就能正常看到推送了喲~線粒體是生物氧化的場所,呼吸鏈中的某些蛋白質或酶的編碼基因就在
  • 化學所在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三磷酸腺苷合成酶(ATP合酶)催化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效率是評價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參數。近年來,藉助天然ATP合酶的生物活性,構建能進行體外催化生成ATP的超分子組裝體系,成為化學、材料與生物科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
  • 茶樹葉綠體穀氨醯胺合成酶基因研究
    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從茶樹(龍井43)中分離出對葉肉組織中氮吸收至關重要的葉綠體穀氨醯胺合成酶基因(CsGS2)。CsGS2的全長cDNA為1622 bp,具有一個1299 bp的開放閱讀框,編碼432個胺基酸。同源搜索和序列分析表明,CsGS2蛋白具有標準GS2結構域的基本特徵,並且與其他植物的GS2具有高度一致性。CsGS2的亞細胞定位和免疫定位顯示它位於葉綠體中。
  • 溶酶體、液泡、葉綠體等八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高爾基體與細胞的分泌功能有關,能夠收集和排出內質網所合成的物質,它也是聚集某些酶原的場所,參與糖蛋白和黏多糖的合成。高爾基體還與溶酶體的形成有關,並參與細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具有葉綠體的植物除高等植物外,還有真核藻類。葉綠體的形狀因物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藻類的葉綠體形態差異較大,可以是板狀、帶狀、杯狀、囊狀、星狀等。
  • ATP合成酶:宏偉的分子機器—大師的傑作
    ATP Synthase, www.mrc-mbu.cam.ac.uk/research/atp-synthase. Stryer.在這篇文章中,伊利諾大學的安特尼∙克勞弗次教授將ATP合酶與一個含有六個亞基的解旋酶進行了比較,然後他得出結論說:「∙∙∙∙∙∙三級結構上的同源性(大致相似的形狀)強烈提示二者是從同一個祖先演變而來∙∙∙∙∙∙」這還只是「強烈提示」,但是超自然的起源根據定義就排除了!儘管克勞弗次強調這兩個酶系統的相似之處,但是其間的差別對於自然主義的假說而言是不可逾越的。
  • 光合作用研究:ATP合酶是什麼?
    光合電子傳遞(Electron transfer)的主要載體有:質體醌(PQ),細胞色素b6(Cyt b6),質體藍素(PC),鐵氧還蛋白(Fd)和Fd-NADP還原酶(FNR)。關於光合電子傳遞途徑,比較普遍接受的是,認為光合電子傳遞鏈是由PSⅡ和PSⅠ以及連接兩個光系統的一系列電子載體組成,電子傳遞鏈上各個載體按其氧化還原電位高低,成Z形串聯排列。
  • 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的發展,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序列已普遍應用於重建植物「生命之樹」研究中。大多數植物葉綠體基因組呈環狀四分體結構,包含約80個蛋白編碼基因。葉綠體基因組由於缺乏重組,而常被認為是連鎖的單一基因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葉綠體基因組中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編碼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經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目前對葉綠體單基因或不同功能組基因的進化研究較少。此外,傳統基於葉綠體基因組的系統基因組學研究,通常將葉綠體基因組直接串聯起來進行系統樹構建,因此,單基因遺傳變異導致的系統發育不一致性常被忽略。
  •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新聞—科學網
    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可能是基因突變在「搗亂」 早在20世紀初,作為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一種,家族性地中海熱(FMF)就已見諸報端,直至1997年科學家發現其致病基因——地中海熱基因MEFV,人類與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鬥爭才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
  • 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葉綠體是質體的一種,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質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它可分為具色素的葉綠體、有色體和不具色素的白色體。
  • 基因突變引發致命白血病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就像傳說中的Ikaros在飛向太陽的同時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一個同名的基因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項新的研究表明,Ikaros基因突變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一種生長迅速的難治性癌症——的觸發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為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途徑。
  • 大亞基由葉綠體基因編碼,小亞基由核基因編碼
    大亞基由葉綠體基因編碼,小亞基由核基因編碼。Rubisco的活化和催化部位在大亞基上,小亞基的功能不清楚,可能在大亞基之間起間隔的作用,有利於維持酶蛋白分子的穩定性。Rubisco同時催化RuBP的羧化反應和加氧反應。羧化酶和加氧酶的活性都需要經過CO2和Mg2+的預保溫活化後才表現(圖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