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造生物圈」試驗成功 未來太空可種菜養魚

2020-11-22 閩南網


密閉試驗艙內蔬菜長勢茂盛

  閩南網12月3日訊 1日17時04分20秒,隨著一聲「開艙」的口令,中國航天員中心試乘員唐永康、米濤走出艙門,吸了一口久違的自然界的空氣。他們在位於北京航天城的密閉試驗艙內進行了為期30天的科學試驗。這是我國第三代生態生保系統試驗出艙現場。

  中國航天員中心副主任鄧一兵將試驗的成功解讀為:中國航天員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種植的新鮮蔬菜,並實現植物提供用氧。屆時,中國的宇宙飛船和空間站及未來的月球基地都不必再為攜帶大量制氧劑和生活物資而發愁了。

艙內能吃新鮮蔬菜一公斤成本上萬元

  「感覺很奇妙,我很喜歡吃這裡的蔬菜。」試乘員唐永康說。唐永康、米濤兩人在過去的30天裡,生活在總面積54平方米的密閉艙內,模擬了航天員在太空的生存環境。他們的生活空間,除了18平方米的乘員艙,還有36平方米的植物培養艙,種植了生菜、油麥菜、紫背天葵和苦菊4種蔬菜。兩人每天的食品以航天食品為主,不過和太空中的航天員不同,他們在午餐時吃到了自己培育出來的新鮮蔬菜,當然吃的還只能是未經加工的涼菜。

  記者通過艙門看到,綠色蔬菜在紅色LED燈光的照射下,長得很是茂盛。密閉艙像一個「兩居室」,大屋子用來種菜,小房間是二人的生活空間,他們在這裡可以吃飯、睡覺、健身,還能上網辦公,兩個房間的空氣是互相流通的。在數盞LED燈光的照射下,大屋內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淨化艙內乘員呼出的二氧化碳,使艙室內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保持動態平衡。

  科研人員告訴記者,由於要模擬太空狀態,種植這些蔬菜要突破低氣壓、人工光照、人工土壤製備、微藻、廢水循環、緩釋肥料等多種技術。一公斤蔬菜的種植成本甚至高達上萬元。

太空生態園可自制氧氣

  中國航天員中心研究員、試驗負責人郭雙生說,本次試驗選擇的4種蔬菜氧氣轉化效率最優,也就是說同等種植面積下可以吸收最多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最多的氧氣。鄧一兵表示,目前可以確定,每13.5平方米綠色植物可為1名中國航天員提供足夠的氧氣。

  此前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均使用高壓氧氣瓶供氧或電解制氧,維持航天員生命,淨化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則使用化學藥劑等完成,而未來用植物供氧的太空艙內,艙體內的氧氣完全由其搭載的4種蔬菜產生。高壓氧氣瓶和制氧藥劑將成為應急物品。

月球基地將種小麥養海參

  「既然是『生物圈』,就要能循環起來,既能提供航天員氧氣和食物,也能消化航天員的代謝產物。」郭雙生說,在試驗艙內,乘員的尿液也被收集起來,經淨化成為純水,一部分用於澆灌植物,一部分用於電解產生氧氣。

  記者了解到,中國航天員中心還將建設更大規模的太空生態園,可以滿足最多8人、數月乃至數年的物質閉合循環試驗研究,為將來建立月球或火星基地生命保障系統提供技術支撐。

  「不只是蔬菜,未來的生態園和外星基地中還會種小麥、養動物。航天員可以親手收割並把小麥磨成麵粉,製成麵包、饅頭,還可以包餃子。」郭雙生說,由於要長期駐守在地外星球,糧食的種植是必須攻克的技術關。而太空中養殖的動物,將優選無異味兒的水生動物,泥鰍、海參等都是目前的備選品種。

  科研人員已經在為「人造生物圈」選址了。郭雙生說,植物在太空中仍需要人工照明完成光合作用,加之要防止隕石、強輻射等,地下和半地下將是「人造生物圈」在地外星球上的首選。著名科學家歐陽自遠認為,可在月球環形山的半山腰建造窯洞安置「人造生物圈」。到時,可利用月球上豐富的氦資源,以核電和太陽能為能源維持「人造生物圈」的運行。

  專家表示,在地球上,「人造生物圈」也有多種用途。在南北極科考站,核潛艇、航母和遠洋作業船上,在南沙島礁中的孤島和邊防哨所等特殊環境中,都可建立微生態循環系統,提供新鮮蔬菜,改善生活環境,緩解駐守人員的心理壓力。(北京晚報 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國「人造生物圈」試驗成功:或用於月球基地
    專家表示,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深空探測和建立月球基地的基礎保障技術已經攻克。13.5㎡綠植可為1名航天員供氧實現遠距離或長時間的載人深空探測、地外星球定居,首先要保障的就是航天員的人體循環。「昨天完成的試驗,大氣、水和食物的閉合度分別達到100%、85%和15%。」
  • 生物人造腎小巧易移植、日本成功試驗人造視網膜
    生物人造腎小巧易移植  據新華社電 日本東海大學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生物人造腎,它不僅具有和人類腎臟相同的分解代謝功能,同時也具有保留有用物質成分的功能,而且體積小,易於移植,隨著研究深入,有望為腎病患者帶來福音。
  • 從美國科幻電影走進中國現實,最多三年,我國就要在月球上種菜了
    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面,太空人能夠在火星種菜,這讓大家都感到非常神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實現這一幕嗎?據外國媒體10月21日報導,中國對太空種植展開了探索,準備在月球上進行試驗,在月球上種菜。中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的組件裡面,將包含一個溫室,通過這個溫室,就可以進行種植試驗。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
    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根據規劃,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長徵二號F火箭是由四個液體助推器、芯一級火箭、芯二級火箭、整流罩、逃逸塔(發射空間站時則無)組成,全長58.34米,是我國目前最長的火箭。從1999年11月20日首次發射,至今是其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在此前13次任務中成功率達100%。
  • 成都是人造月亮的首個試驗城市,但網友卻擔心會傷害一些生物
    中秋節、古詩、團圓,夜間照明,但是月亮並不是每天都能高高懸掛在天空的,可供城市夜間照明的,於是就有了人造月亮的想法,而我國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人造月亮投入太空使用。據了解,中國的人造月亮其實就是一顆衛星。
  • 中國人實現首次在太空種菜,太空種植到底是什麼樣子?
    序言在內容開始之前,先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未來有一天,真的會太空旅行的話,會遇到什麼問題?小鯨覺得呢,食物肯定是大部分人會考慮的問題。所以你會看到在空間站的種植區裡面,會有一些可調節光譜的LED燈,這些燈可以為蔬菜提供所需要的的光照。
  • 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近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熱烈祝賀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日前,新華社、央視新聞曾做出簡短報導: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新華社酒泉9月6日電(李國利、趙金龍)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沙漠、海島種菜可作參考  由於太空環境較為惡劣,目前在月球、火星種菜仍是夢想;但科學家們曾改造過沙漠、海島,在這些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實現作物種植。有網友戲稱中國人祖傳「種菜天賦」,種菜的技能已經從沙漠戈壁、雪域高原蔓延至祖國海疆的鹽鹼地。
  • 「種花家」如何實現月球種菜夢?專家給出建議!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沙漠、海島種菜可作參考由於太空環境較為惡劣,目前在月球、火星種菜仍是夢想;但科學家們曾改造過沙漠、海島,在這些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實現作物種植。有網友戲稱中國人祖傳「種菜天賦」,種菜的技能已經從沙漠戈壁、雪域高原蔓延至祖國海疆的鹽鹼地。
  • 齊齊哈爾關注: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成功!這一技術,再也不是美國專利
    important}據新華社9月4日報導,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4日執行了一項重大任務:我國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一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是航天領域的一項前沿技術,在此之前,只有美國擁有發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能力。因此,中國試驗成功後,將徹底打破美國在該技術方面的壟斷地位。
  • 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成功發射,是我國航天技術中另闢蹊徑?
    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按照計劃,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而是從最初的火箭成功發射到如今的強調可重複利用火箭的發射及研製、可重複使用宇宙飛船等的再次成功使用等等,從一次性的火箭及太空飛行器轉變為追求發展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了,這是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
  • 有人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沙漠、海島種菜可作參考由於太空環境較為惡劣,目前在月球、火星種菜仍是夢想;但科學家們曾改造過沙漠、海島,在這些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實現作物種植。有網友戲稱中國人祖傳「種菜天賦」,種菜的技能已經從沙漠戈壁、雪域高原蔓延至祖國海疆的鹽鹼地。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  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著陸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有怎樣的意義?
    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這個成果意義重大,標誌著我國在可復用航天運載器(RLV)領域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網友:中國版的X-37B
    近日,我國官方媒體發布的一則新聞叫眾人看了拍手叫好,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感到驕傲和自豪,而卻叫印度人看了十分感嘆,這到底是怎樣一則新聞呢?據報導,我國於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這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
  • 「人造月亮」究竟可以實現嗎?未來的世界會沒有黑夜嗎?
    所以人們就提出大膽假設,可以在太空中建設一個「人造月亮」,可以改變黑暗的現象。如果建設成功的話,人們之前依靠電力產生的光源將會被取代,這樣就會節省一大筆夜晚照明的費用,同時也節省了很多地球資源。「人造月亮」可以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