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約1731克月球樣品日前已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月球樣品實驗室「安家落戶」。1月13日,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對外透露,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將開展月表撞擊事件等諸多研究,再次引發網友對月壤能否種菜的討論。

有網友調侃道「種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執念」。那麼,月壤到底能不能種菜?沙漠、極地、高原、海島等惡劣環境的種菜經驗是否適用於月壤?未來人類能否在地外天體完成種菜的願望?記者採訪專家解答上述問題。

資料圖:2020年12月19日,重約1731克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圖為17日晚拍攝的等待檢查的嫦娥五號返回器。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月壤不適合植物直接生長

此次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包含月壤和月巖。儘管已經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安家」多時,但月壤的解封過程需要非常謹慎,目前中國人自採的月壤仍未露真容。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等人在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中指出,月壤是分布於月球表面的一層厚達幾至十幾米的土狀混合物,主要由巖石碎屑、礦物碎屑、玻璃質顆粒和粘合集塊巖等物質組成。月壤的分選性普遍較差,粒度與淤沙相似,但分布範圍很寬。

作為地球的近鄰,月球自古以來便是人們的關注焦點。這顆與地球相伴已久的地外天體,其表面積約3800萬平方千米,約等於4個中國陸地版圖。由於質量較小,無法把空氣「抓在周圍」,因此月球表面是超高真空環境。月面不颳風、不下雨,空中沒有雲層,沒有天氣變化,晝夜溫差高達300℃左右。

如此惡劣的環境,那月壤能否種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與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燕繼曄告訴中新社記者,光照、水、溫度、空氣、土壤和養分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六大要素。月球表面的環境極為惡劣,高宇宙輻射、高真空還有極端溫度,與此同時月壤缺少一些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還極度缺水乾燥,是不能直接種菜的。

資料圖:圖為從嫦娥五號返回器中取出的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火星救援》式土壤改造適用於月壤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演員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滯留火星、等待救援期間,通過自製肥料改造火星土壤,成功種植出土豆獲得食物供給。這一電影情節令人印象深刻。既然月壤不適合植物直接生長,那網友熱議的「月球種菜」夢想是否就此落空?那倒未必。

「電影《火星救援》的土壤改造方法也適用於月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顯表示,月球土壤是由月巖風化而來,其成分和地球土壤的區別在於缺乏有機質、水和空氣,並且多了氦-3。理論上講,只要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有機物、水、氧氣和陽光等,就可以種植出土豆等作物。目前月壤要實現種菜,就得經過改良,需要添加人畜糞便或動植物腐爛後的有機物等有機質和適量水,這樣一來基本就可以種植出蔬菜。

他進一步解釋道,水的獲得可以參考電影《火星救援》的做法,用氫氣和氧氣反應來提供。月球環形山上有很多水冰,理論上收集這些水冰就能產生水。另外,月球表面由於晝夜溫差太大,缺乏空氣,植物無法生存,只有在月球建造人工氣候室,才能實現作物種植。

資料圖:圖為從嫦娥五號返回器中取出的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沙漠、海島種菜可作參考

由於太空環境較為惡劣,目前在月球、火星種菜仍是夢想;但科學家們曾改造過沙漠、海島,在這些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實現作物種植。有網友戲稱中國人祖傳「種菜天賦」,種菜的技能已經從沙漠戈壁、雪域高原蔓延至祖國海疆的鹽鹼地。

重慶交通大學的「沙漠土壤化」科研團隊多年來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進行沙漠改造和持續種植試驗,「點沙成土」,種植出來的蔬菜水果早已對外銷售。去年,中國海軍西沙某水警區聯合地方某高校「沙變土」科研團隊,在三沙市永興島白沙灘開展島礁海灘種植技術攻關,成功種活了小白菜、上海青、娃娃菜、茼蒿、生菜等7種蔬菜。

月壤種菜和沙漠、海島等惡劣地球環境種菜有何異同?張顯表示,沙漠種樹、海灘種菜、鹽鹼地種稻,這些都是中國人創造的「奇蹟」。沙漠解決肥和水的問題就能種植各種農作物。海島缺乏淡水,集雨水就能有淡水,再補充植物所需的營養物質,就可實現種植。月球土壤的改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用月壤種菜,就必須對其組分進行調整和改良,以增加其土壤有機質、水分和必要的礦物質鹽類,而且還需要增加必要的氮、磷、鉀等肥料以及一些必要的微生物,而這些既是月壤中所缺乏的、又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物質。」燕繼曄稱,在海島、沙漠、南極等地球土壤環境特別惡劣的地方種植蔬菜,可為人類探索月球、火星應用無土栽培提供許多借鑑,包括大環境控制、水分/養分供給、光環境控制以及植物品種選育等。

資料圖: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國家航天局供圖

未來地外天體種菜或不是夢

事實上,人類也在為地外天體的移民和生存做準備。建立月球、火星基地並實施其資源的開發應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未來,人類如果要長期在太空生活,也需要在太空中培養良好的農作物和蔬菜。

燕繼曄表示,在空間條件下,植物的向光生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成年植株的生長發育以及體內代謝過程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人類想要在月球或火星上長期駐留,可以建立可自主封閉循環的受控生態生保系統(CELSS),實現食物、氧氣和水等基本生保物資的持續再生與供應。

可自主封閉循環的受控生態生保系統為人類實現在別的星球種菜提供了可能,目前中國已在相關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中國首個、世界第三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在2013年建成。2018年5月,在「月宮一號」內進行的「月宮365」實驗獲得圓滿成功,實驗建成了世界首個長期穩定循環運轉的「人-動物-植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系統,實現艙內氧氣和水100%、食物80%的循環再生,為未來人類在地外星球長期生存提供保障。志願者出艙時,也帶出一些在「月宮一號」內種植的蔬菜水果。植物艙內一共種植了35種植物,包括小麥、西紅柿、草莓等。在長達370天的實驗中,這些果蔬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生長出植物嫩芽。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實現了人類首次月面生物生長培育實驗。不過這株植物嫩芽並非直接在月壤上生長,而是在一個高度密封的抗壓容器中完成試驗。對於未來能否實現月球種菜,張顯滿是期待:「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在別的星球種菜或其他植物種類也許將不是夢想,這或許會逐漸變成現實。」

(來源:中國新聞社)

相關焦點

  • 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有人想到月球上種菜?專家:這樣操作不是沒有可能……  作者:郭超凱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約1731克月球樣品日前已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月球樣品實驗室「安家落戶」。1月13日,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對外透露,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將開展月表撞擊事件等諸多研究,再次引發網友對月壤能否種菜的討論。  有網友調侃道「種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執念」。那麼,月壤到底能不能種菜?沙漠、極地、高原、海島等惡劣環境的種菜經驗是否適用於月壤?未來人類能否在地外天體完成種菜的願望?記者採訪專家解答上述問題。
  • 「種花家」如何實現月球種菜夢?專家給出建議!
    由於質量較小,無法把空氣「抓在周圍」,因此月球表面是超高真空環境。月面不颳風、不下雨,空中沒有雲層,沒有天氣變化,晝夜溫差高達300℃左右。如此惡劣的環境,那月壤能否種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與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燕繼曄告訴中新社記者,光照、水、溫度、空氣、土壤和養分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六大要素。
  • 在月球上「種菜」!揭秘月球上的第一道綠色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在月背著陸。嫦娥四號在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著陸探測外,還進行了一項生物科普試驗。在這個生物科普載荷裡,攜帶了土豆、油菜、擬南芥、棉花、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
  • 月球土壤研究報告?央視說不能種菜
    據《央視》消息和微博轉發訊息,針對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帶著「月球土特產能種菜嗎?《央視》回復稱,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而且非常乾燥,不能種菜。但央視也提到,儘管如此,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氦-3,這是一種未來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研究價值很高。據該報導,聽聞不能種菜的消息,網友因此紛紛留言,表示「不能種菜,那我不去(月球)住了」,或提議「這球不能咱就換個球,去火星上搞幾斤土回來研究研究」,造成熱烈討論。
  • 我國要在月球上種菜,許多網友卻不是很開心
    有消息稱,我國要在月球上種菜了。環球時報10月19日報導,我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的組件中,將包括一個溫室。根據我國的太空計劃,在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將溫室送到月球表面後,我國將會利用這個溫室來嘗試種出小麥、甘薯、胡蘿蔔、洋蔥、羅勒葉和大蒜等蔬菜,最終實現為月球上的太空人提供食物。
  • 在種菜這件事上,中國人的天賦可能「無人能比」!
    前段時間,「月球土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不能種菜」的新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有網友大呼失望,表示「可惜了那麼大塊地」,也有人笑稱
  • 月球的土壤不能種菜,為何科學家們還要不惜代價去拿回來?
    如果這樣想的話,恐怕你不知道等到猴年馬月才能吃到這些蔬菜,不是說月壤種植蔬菜花費的時間長,而是月球的土壤根本不能種菜。月球的土壤不能種菜眾所周知,植物只要種在適宜的土壤裡面就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然而月球上的土壤和地球不一樣,而這個不一樣決定了月壤沒有孕育生命的作用。
  • 中國在月球上種菜有幫手了
    英國《星期日郵報》10月18日文章,原題:如今我們正幫助中國在月球上種菜!英國科學家團隊計劃將溫室送到月球表面 一個英國科學家團隊已經籤約加入中國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在月球上生產食物。他們的目標是將溫室送到月球表面,希望種出小麥、甘薯、胡蘿蔔、洋蔥、羅勒葉和大蒜等,最終為月球上的太空人提供食物。首個溫室可能將作為中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的一部分,在2023年或2024年被送往太空。對未來的載人火星任務來說,這項研究非常有價值。
  • 科普|月球上挖回來的「土」可以種菜嗎?
    本文專家: 劉豔,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助理研究員最近,嫦娥五號帶著希望與祝福奔向月球「挖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終於,嫦娥五號回來了!帶著「土特產」——月壤回來了!
  • 來自種族的執念,月球土壤真的不能種菜!網友:無土栽培了解一下?
    於是就有人問:能種菜嗎?」嫦娥五號聽了都想哭:人家費勁吧啦從月球上挖了兩公斤土回來網友2:到月球上種大棚蔬菜去!網友5:多是有機肥就可以了啊,雞糞豬糞什麼的,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種菜了吧~月球大農場,
  • 如何在火星上種菜?沒有電影演的那麼簡單
    最關鍵的問題是,火星的土壤,其實根本就不能用來種菜!!!至少地球上現在的植物適應不了。阿拉伯草學名又叫擬南芥,本來是一種常見的路邊雜草,沒有什麼農業價值,但在實驗室中常用來模擬植物的種植,在植物學研究中起著生物學中小白鼠和果蠅一樣的作用。在2000年,擬南芥成為第一個被人類進行完整基因測序的植物。
  • 從美國科幻電影走進中國現實,最多三年,我國就要在月球上種菜了
    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面,太空人能夠在火星種菜,這讓大家都感到非常神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實現這一幕嗎?據外國媒體10月21日報導,中國對太空種植展開了探索,準備在月球上進行試驗,在月球上種菜。中國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的組件裡面,將包含一個溫室,通過這個溫室,就可以進行種植試驗。
  • 月壤到底能不能種菜?
    凡是見到土壤或土地一類,不去嘗試種上點茄子、辣椒、大白菜,就感覺像虧了一樣。這已經是公認的深入到了基因裡的想法。
  • 全世界都關注中國登月計劃,但網友只關注月球能否種菜
    前不久,嫦娥五號帶回來了1721克月壤,專家們檢測後宣布:月壤中不含有機成分,不能種菜!消息傳出,網友們一片譁然,紛紛表示失望到心冷,這不能種菜的月球,要來有何用?全世界都在關注我國的下一步載人登月計劃,但全中國都在關注月球能不能種菜,這的確是作為神農氏後人的執念。
  • 月球不能種菜,但火星有機會,中國踏過絕望,實力逼近美國
    有人說,這月壤不能種菜,所以廣大網友的種菜心願,只能指望未來的火星採樣了,畢竟火星隕石中曾被檢測出有機物,或能滿足人類種菜願望,不知道各位朋友怎麼看?相信大伙兒都知道,火星是一顆神秘的星球,曾被科學家們猜測可能存在生命,因此吸引了無數人眼球。
  • 聲音 | 月壤上不能種菜?那怎麼行,我們的目標可是把菜種遍星辰大海!
    不過,令人稍感安慰的是由於長期的太陽風給月壤注入了大量氦-3,這是一種未來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好好研究未來也能發揮大作用。說起「種菜」那真可謂是中國人的種族天賦,在月亮上種菜也一直是我們的願望。
  • 月球土壤不能種菜,中國人天賦無處施展,月球基地食物來源怎麼辦
    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是月球土壤能不能種菜,然而這麼多年不管是美國還是前蘇聯對月球土壤的檢測分析發現月球土壤裡沒有任何有機物,也就是沒有含有碳的化合物或者碳氫化合物,對於植物來說有機物是其養分的重要來源,沒有有機物植物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對於自帶種菜技能這種種族天賦的中國人來說,可謂大失所望。
  • 果然,中國科技的盡頭——種菜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一同被帶回的月球「土特產」裡還有月壤。作為歷史悠久的農耕大國,「耕種」就是深刻進每一個中國人血液裡的民族基因,見土就想種菜的執念根深蒂固。哪個中國人的終極夢想不是退休後有塊小菜園打理呢?
  • 人類能否在月球上生活? 為尋答案NASA計劃先種菜
    查看譯文人類未來能否在月球上生活?科學家打算先嘗試在月球種菜。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決定在2015年去月球上種植蔬菜和草本植物,以此來測試月球是否適合人類生存。
  • 月球曾存在生命?科學家: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人類熟悉月球,為它創造了許多傳說,也曾一度幻想過月球上有神仙居住。但事實告訴我們,月球只是布滿隕石坑的荒蕪星球,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月球上雖然有水,但含量稀少。這些水分以化合物或者冰的形式保存在月球的極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