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開始之前,先讓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未來有一天,真的會太空旅行的話,會遇到什麼問題?
小鯨覺得呢,食物肯定是大部分人會考慮的問題。
如果咱們只是短期太空旅行的話,食物是可以由地面運上去。比如現在國際空間站上面的食物,就是用SpaceX的龍飛船進行運輸的。
但是如果是長期的太空旅行呢?就要考慮在太空種植各種植物,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太空人們已經可以在太空中成功種植一些植物了。那麼他們是如何做的呢?
這一期小鯨帶你解開,這個神秘的太空種植技術。
在地球上,咱們只要把種子埋在土壤裡,為它澆水,再加上合適的溫度和陽光,它就能萌發。
所以你看,光照、溫度、溼度、空氣、土壤,5個要素對植物的生長缺一不可。
那麼在空間站裡面,情況是什麼樣呢?空間站內的空氣、溫度可供太空人正常生活,自然也可以滿足植物生存。
那麼其他幾個條件呢?
先來看看光照。
現在大量研究證實,植物的光合作用並不是要吸收陽光中所有的光。
其中藍色光和紅色光,它們的波長是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以電力轉換成光能量最有效率的顏色。
而綠色光的波長則幫助強化人類對於植物的視覺效果。例如生菜更青睞紅色與藍色的光。生菜對紅光吸收效率非常高,所以在紅光照射下生長得很好。
採用綠光是因為它照射到生菜葉上,視覺效果非常好。藍光則是對植物形態舒展具有較強作用。
所以你會看到在空間站的種植區裡面,會有一些可調節光譜的LED燈,這些燈可以為蔬菜提供所需要的的光照。
光的問題解決了,要種菜還得有土呀!在太空種生菜使用的土壤和地面的是不一樣的。
就拿中國的種植舉個例子吧,我們在製作太空蔬菜生長的土壤用的是蛭石。
啥是蛭石?
簡單的說,它其實是一種極為常見的人造植物生長原料。它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在蛭石中的傳導受重力影響很小。
所以呢,水可以順暢地向上吸附,另外它密度小質量輕,便於攜帶上天,現在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植物組培和育苗中。
所以你看土壤的問題也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最後一個條件 - 溼度。其實呢,溼度是最容易調節的部分。
咱們知道空間站裡的水,大部分來自地球補給。
當然了,空間站內部也有專門的水回收系統,它可以將廢水收集起來,通過過濾裝置循環利用。
所以呢,植物的土壤裡面,是可以安裝有含水率監測裝置,這樣航天員可根據監測數據,採用注射器給植物及時補水。
到這裡為止,植物所需要的的條件,都完美解決了。
那在太空裡能種啥植物呢?
這裡給大家介紹下中國的成就吧。
2016年9月,發射升空的中國天宮二號,裡面的空間實驗室搭載了一個微型培養箱,上面種有水稻和擬南芥。
水稻我知道,這個擬南芥是啥呢?
這個擬南芥呀,雖然名字很繞口。但是說起它的家族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一個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像咱們平時吃的青菜,就是十字花科植物。
那為什麼要種植它呢?
小鯨我查了相關資料,擬南芥其實是做分子生物學用的一個模式植物,也就是那些生長周期短、基因組小的植物。
擬南芥的基因組有多小呢?
它只有5對染色體,做個對比吧,正常的人類細胞有23對染色體。23對比5對,這差距可想而知吧!
別看它基因組小,但是它可以在短期內就能繁育多代。
正因為擬南芥擁有這些優點,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地面遙控,對太空中的培養箱進行溫控和澆水,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生長,並使其順利開花結果。
除了種植擬南芥和水稻以外,新華網報導過,在2019年,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實現了月球背面成功著陸。
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而且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探測活動,其中包括進行了月面生物科普實驗。
該試驗選擇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作為樣本,將它們的種子和蟲卵帶到月球上進行培育。試驗載荷回傳照片顯示棉花種子已經長出了嫩芽。
要知道,這是在經歷月球嚴峻環境考驗後,在月球上長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這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實驗。
再來看看國外的成果。
2015年8月份,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經過了33天的培養,首次在太空中食用了自己種植的太空蔬菜。
這種蔬菜就是紅色長葉萵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吃的生菜。航天員用橄欖油和醋調製了太空種的生菜,並表示很好吃。
2020年11月30 日,美國太空人在國際太空站上,採收了20棵蘿蔔。之所以選擇種蘿蔔,是因為科學家對它們的屬性已相當了解。且不需要特別照顧,只要 27 天就能發育成熟。
他們用鋁箔紙將其包好,置入冷藏室中,計劃在2021年將把它們送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
那有人肯定會問了,太空蔬菜真的能吃嗎?吃了會不會擁有超能力?當然了,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咱們也沒吃過呀!
目前太空人們已在國際空間站上種植了15種植物,包括8種綠葉植物。除此之外,他們也掌握了多次收割的收穫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只從新鮮生菜或是科學樣本上收穫特定的葉子,剩下的葉子和植物的核心,將保持完整並繼續生長,大約每隔10天進行新一輪的收割。
這項技術的優勢就是可以增加在軌作物的產量,可以給航天員的日常飲食中補充新鮮且營養豐富的食物。
不得不說,我們跟國外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啊 !
小鯨覺得呢,在太空種植植物,還有著更大的意義。
航天員在太空生活離不開氧氣、食物和水,目前這些物資幾乎全是發射飛船送入太空的,但是每次發射價格都是非常昂貴。
而在太空栽培植物不僅可以產生更多的氧氣,同時也可以培育蔬菜達到自給自足。這不僅可以降低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成本,同時了解這些植物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生長,可以使我們為未來建立太空基地奠定基礎。
如果未來,咱們真的可以乘坐SpaceX公司的星艦去火星旅行的話。保守估計,一次火星之旅可能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如果咱們可以自己種植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那麼就可減少返回地球重新補給的需求。
人類從抬頭仰望星空那一刻起,探索精神就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了基因裡。
可以說人類的每次出發,都源於好奇。
我們探索世界,揭開奧秘,得到答案。
好奇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渺小,驅使我們向更接近真理的方向前行!
未來像科幻片裡面的那種生活何時能實現,就交給時間吧!
參考文獻:
1. NASA《Meals Ready to Eat: Expedition 44 Crew Members Sample Leafy Greens Grown on Space Station》Aug.8,2015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station/research/news/meals_ready_to_eat
2. NASA《Zinnia Flowers Starting to Grow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Dec.24,2015
https://www.nasa.gov/image-feature/zinnia-flowers-starting-to-grow-on-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
3. NASA《First Flower Grown in Space Station's Veggie Facility》Jan.20,2016
https://www.nasa.gov/image-feature/first-flower-grown-in-space-stations-veggie-facility
4. NASA《Flowering Zinnias on Space Station set Stage for Deep-Space Food Crop Research》Feb.13,2016
https://www.nasa.gov/feature/flowering-zinnias-on-space-station-set-stage-for-deep-space-food-crop-research
5.嫦娥四號月球實驗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dynamic/02.htm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15/c_1123990912.htm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9/0227/c1007-3090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