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來好消息,耗時10餘年,量子計算終於迎來突破

2020-12-04 數碼密探

在設計建築的時候,工程師們需要用計算機來進行計算和模擬。可如果研究對象是微觀世界的「量子建築」呢?

顯然微觀粒子的複雜變化和相互作用,已經遠遠超出傳統電腦的計算範圍。因此需要量子計算機來模擬量子問題。

2020年11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該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開發出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取得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解決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何為量子模擬器呢?量子模擬器可以看作是一種簡化版的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一些特定的量子物理學問題。

通俗講就是科學家們讓很低溫度的原子有秩序地排列起,從而模擬出 「電荷」和「電場」的相互作用,達到求解重要物理學方程的目的。

為了讓低溫度的原子們乖乖「配合」,潘建偉團隊已經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

其實國際上早有一套成熟的方案來困住原子,即利用雷射的束縛作用,把原子們「囚禁」在一個個光晶格上。根據潘建偉團隊的介紹,這樣的方法不僅會導致系統溫度升高,而且原子的排列很亂。

為此,潘建偉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冷卻方法。通俗講便是他們利用兩種特製的雷射,把其中一部分原子變成超流體,然後經過重重降溫,將1萬個銣-87原子冷卻到了絕對零度附近。

通過這種方法,每個原子攜帶的熱力學熵只有0.0019 kB,比之前的方法降低了65倍,創造了世界紀錄。

《自然》雜誌認為這項工作「是量子模擬方法研究晶格規範場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邁出了模擬晶格規範場理論的真正一步:從實現量子模擬器的模塊到對特定模型的完全模擬」。

目前,潘建偉團隊已在《自然》《科學》等頂級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17篇,是國際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領域的領跑團隊之一。

在此次取得量子計算機突破的基礎上,潘建偉團隊表示將進一步使用量子模擬的方法研究更高空間維度的規範場模型,並可推廣到更多重要物理難題。

文/禹汐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正式官宣!耗時十餘年,中國又一項關鍵技術迎來突破
    但是我們也不會局限於這幾項技術的發展,在智能計算機普及的情況下,量子技術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爭相研發的關鍵技術。而我國院士耗時十餘年,終得突破。 據悉,潘建偉教授研究的成果被刊登在《自然》雜誌上,中國在量子關鍵技術迎來突破。
  • 容錯量子計算新突破!困擾物理學界 80 餘年的馬約拉納費米子首次在...
    這個問題在提出 80 餘年後,終於得到了肯定的回答。2016 年,中美科學家首次聯合捕獲到了這種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鑑於其獨特的屬性,馬約拉納費米子是製造量子計算機的完美選擇之一。因此,這一發現無疑推動了容錯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向人類量子計算之夢的實現又邁進了一步。
  • 量子力學迎來多項基礎科研突破,中國量子科技進入快車道
    12月以來,中國在量子力學領域迎來了多個基礎科研突破。本月初,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這意味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上所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繼美國之後,中國成為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幾近同時,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 裡程碑式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優越性」
    去年9月,美國谷歌公司推出53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懸鈴木」,對一個數學算法的計算只需200秒,而當時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頂峰」需2天,實現了「量子優越性」。近期,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 量子計算研究傳來重磅消息
    ,逼近「量子計算優越性」。10的-9次方以內的鎖相精度,高效率100通道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100個模式的高斯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輸出量子態空間規模達到10的30次方。
  • 中國量子再獲突破 一人成果填補空白世界首創 真正國人驕傲
    比如量子技術領域,我國更是頻獲突破: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衛星,量子雷達,水下量子通信,量子成像技術等等。而如今,在這一領域,我們又迎來了一大突破。據新華社2月21日消息,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又在量子晶片的研製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喜訊!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商業化,量旋科技努力在超導量子技術上取得突破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200秒內完成「高斯玻色取樣」的快速求解,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Quantum Supremacy)的裡程碑式突破。
  • 商界好消息:量子晶片橫空出世,量子手機也將誕生
    大圖模式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為在作量子信息實驗雖然歐美國家有關量子力學理論方面研究比我們開展得早,但中國是後來者居上,以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為代表的量子信息領域的專家,經過不斷的科研攻關,國產科技企業在晶片領域也開始取得新成果,近期中科大和浙江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對外宣布:他們已經聯手在量子晶片領域取得了突破。同時,他們還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和《science》上,可以說再一次向世界彰顯了我們在量子領域所取得的突破。
  • 裡程碑式突破!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實現「量子霸權」
    ,即,由全同光子來代替小球,用分束器(當一束光通過分束器時會被分成兩束強度較低的光,一束透射,另一束反射)來代替釘子,則這個遊戲就變成「玻色取樣」的量子模擬。潘建偉告訴記者,完成這一實驗,需要更多更好的光量子,正是擁有了世界最好的量子光源,這次實驗輸出量子態空間規模達到了10的30次方。
  • 我國量子晶片迎來重大突破,將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打造量子霸權
    而我國在新材料晶片的研發也迎來重大突破,比如我國成功研究出能實現20比特相互糾纏的量子晶片,已經達到世界領先的。那麼什麼是量子晶片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量子形態想要了解量子晶片的原理,我們先了解一些量子的基本特性,那就是量子的糾纏性和疊加性,那麼如何理解呢?
  • 英特爾超級計算平臺助力中科院量子材料研發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雖然是網際網路上大家的調侃,卻也看出網友們對「量子」相關的高科技缺乏認知。但其實「量子」概念無處不在,甚至就我們日常接觸的所有物品來說,都存在「量子」的含義——按照物理學的說法,所有材料都是由原子組成,微觀上由量子力學決定。
  • 算力突破迎來新希望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今天,我國量子計算研究成功攀登至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國外也稱之為「量子霸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 中國晶片能不能彎道超車,就看量子計算了
    當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搶先布局量子計算並有初成時,它在中國也終於有了匹配其重要性的關注度。 2020 年 10 月,最高決策層集體學習量子計算,引發廣泛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 揭秘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院士坐鎮,晶片系統一起造
    另一邊,2013、2014年左右,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領軍人物、也是我國量子計算領域第一梯隊的一線研究者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的量子計算與國外的差距已經開始顯現。究其原因,一方面,國外科技巨頭推動量子計算工程化的時間較早,2011年,加拿大的D-Wave系統公司就發布了「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計算機」;而在那時的中國,量子計算仍舊是實驗室中的項目。
  • 量子領域迎來新突破,比谷歌快100萬倍
    而其中一位演講者便是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提及潘建偉,或許很多中國人對這個名字,還是有些陌生的,但是一旦提及量子,那麼可能或多或少有人聽說過一些信息。但實際上,潘建偉院士是在這個量子領域的「大牛」。
  • 揭秘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院士坐鎮,晶片系統一起造
    另一邊,2013、2014年左右,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領軍人物、也是我國量子計算領域第一梯隊的一線研究者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的量子計算與國外的差距已經開始顯現。為了讓中國不至於在量子計算的賽道上缺席,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開始尋找解法。最初,他們希望由國內領先的科技企業來挑起大梁。2015年,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接觸了一些國內領先的科技企業。但遺憾的是,這些企業普遍認為量子計算的時代要到10年、20年後才會到來,無一願意在2015年做出行動。
  • 量子科學家施堯耘加入阿里雲 推進量子計算落地
    【環球科技報導】9月11日下午,阿里雲方面確認世界知名量子計算科學家、密西根大學終身教授施堯耘入職的消息。施堯耘將擔任阿里雲首席量子技術科學家,成為阿里巴巴集團量子信息技術的學科帶頭人。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施堯耘是世界頂級量子科學家,師從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進行量子計算相關研究,後赴密西根大學任教。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 我國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
    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使我國實現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這一成果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