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消息 近日,華大與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聯合公布了單孔目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並首次通過全基因組的數據研究了單孔目多對性染色體以及哺乳動物部分性狀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Nature 官網截圖

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如鴨嘴獸、針鼴)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

鴨嘴獸(插畫師:華大集團曾銳)

針鼴(插畫師:華大集團曾銳)

據介紹,該成果是以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

「我們這次構建出的哺乳動物祖先序列對於理解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如何發生輻射性的適應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的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

「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它們的基因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了解1.8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以及這1.8億年間不同哺乳動物類群在演化過程中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澳大利亞的弗朗克?格魯茲納教授如是說。

哺乳動物染色體演化歷程簡圖(周暘等繪)

該研究還揭示了哺乳動物性別染色體演化的出人意料的複雜模式。人和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通過X和Y兩條染色體決定性別。XY染色體決定了雄性,XX則對應雌性。但研究卻顯示,單孔類的性染色體與包括人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性染色體沒有同源關係,反而和鳥類更接近。「也就是說,我們與鴨嘴獸是在祖先分歧之後的大約數千萬年內各自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論文的另一位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周琦教授說。

事實上,鴨嘴獸有5對性染色體(10條),而人類只有1對(2條)。該研究顯示,單孔類的性染色體很可能經過了非常複雜的演化。

XY染色體之間的序列同源關係(周暘等繪)

此外,該研究還揭示了鴨嘴獸和針鼴在演化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特殊事件,如與牙齒有關的部分基因丟失,這從分子機制上找到了這兩種動物成年後完全失去牙齒的原因;而另一些保留的與卵形成有關的基因則提示了單孔類作為少數卵生哺乳類動物的線索。研究還發現編碼哺乳動物的乳汁主要蛋白成分的基因在單孔目裡已經存在,說明泌乳和乳汁的性狀在所有現生哺乳動物的最近共同祖先或許就已經演化形成。

「通過最新的測序技術結合分子標記圖譜,我們可以獲得質量更高的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數據,通過我們建立的算法,可以很系統的開展比較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物種演化過程中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張國捷教授總結說,「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精細的染色體結構變異過程如何影響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同時也解答了許多單孔目物種這一特殊哺乳動物類群許多特殊生物學性狀的產生機制。」(記者鑄紫 通訊員龔碧婧)

相關焦點

  • Nature:華大等機構揭示鴨嘴獸多條性染色體和卵生之謎
    近日,華大與浙江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單位聯合公布了單孔目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並首次通過全基因組的數據研究了單孔目多對性染色體以及哺乳動物部分性狀的演化過程,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10條性染色體,擁有3種生物的遺傳物質,鴨嘴獸為何如此奇怪
    更奇怪的是,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是胎生的,而鴨嘴獸卻屬於卵生,也就是下蛋。而且,從蛋中孵化的幼崽也並不像其他卵生的動物幼崽一樣能夠自由生活,而是依然需要母親的乳汁餵養。實際上,鴨嘴獸這些與眾不同的特點,恰恰是科學家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哺乳綱動物演化歷史的活標本。為此,來自中國、丹麥、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科學家團隊對鴨嘴獸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揭開了鴨嘴獸的秘密。
  • Nature:鴨嘴獸進化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的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哺乳動物的演化...
    性染色體演化人只有一對XX或者XY性染色體,然而單孔目卻擁有5對也就是十條XX/XY性染色體。那麼,這麼多的性染色體是如何產生的,其中又隱藏著什麼演化的故事呢?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單孔目物種的5條X染色體與其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X染色體沒有序列相似性,反而部分跟鳥類的性染色體同源。
  • 鴨嘴獸和針鼴
    卵生哺乳動物(又名:單孔目動物)是現存唯一的哺乳動物外類群,它們的存在為我們對哺乳動物的進化了解十分重要。那麼什麼是卵生哺乳動物呢?卵生哺乳動物是一種古老的物種,它們是卵生動物進化為胎生動物的過渡時期遺留下的特例。
  • 1.8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曾有60條染色體
    鴨嘴獸 (華大基因供圖)論文第一作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培養的周暘博士表示,現代人有46條染色體,而我們和鴨嘴獸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有60條染色體,這些染色體經過了很多次變異才形成了今天的狀態。「鴨嘴獸和針鼴等單孔類哺乳動物是非常古老的類群,它們與其他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在演化上是姐妹群的關係,並於約1.8億年前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化開來。」
  • Nature:鴨嘴獸和針鼴基因組
    這樣的獨特染色體複合體的形成可能已經由人類常染色體同源物共有的多X和多Y染色體之間異常廣泛的相互作用所促進。進一步的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了單孔目動物和獸類在觸珠蛋白基因、泌乳基因和嗅覺和味覺化學感受器基因方面的顯著差異,這些基因是單孔目動物生態適應的基礎。
  • 鴨嘴獸和人類有共同祖先?最奇怪的哺乳動物進化史揭秘
    鴨嘴獸鴨嘴獸(圖片來自pixabay)鴨嘴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哺乳動物。它是卵生動物,卻會分泌乳汁;它的後腿有毒刺;它有10條性染色體。這是人類和其他真獸類哺乳動物進化成胎生動物,而非卵生動物的關鍵所在。」生物系教授Guojie Zhang表示。鴨嘴獸是一種古老的哺乳類動物,屬於單孔目,它早在現代哺乳動物出現前數百萬年就已經存在。「鴨嘴獸屬於哺乳類,但從基因上講,它是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混合體。它保存了祖先的許多原始特徵,這也許有助於成功適應環境。」Zhang教授說。
  • 鴨嘴獸存在十種性染色體 在哺乳動物中罕見
    中新社雪梨十月二十五日電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澳洲稀有哺乳動物鴨嘴獸有十種不同的性染色體,其中一種同鳥類相似,一種同人類相似。  這項研究結果是由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弗蘭德·格羅特茲內教授和他在新南威爾斯州紐卡素大學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的同事得出的,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自然》上。  人類有X和Y兩種性染色體,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鴨嘴獸卻有五對染色體,包括五個X染色體和五個Y染色體,其中X5染色體同鳥類的Z染色體相似,而X1染色體同人類的X染色體相似。
  • 鴨嘴獸能分泌83種毒素,如果它會自行組合,可稱動物界「毒師」
    可以想像,如果在我們沒有確認一種動物真實存在的前提下,收到一個長著比大鵝還大的喙,腳上有蹼,海狸樣尾巴,水獺樣皮毛的動物標本,並被介紹這種動物還是卵生的可分泌毒液的哺乳動物時,誰能相信它是真的?因為即使是現在,鴨嘴獸藐視也超出了幾乎所有其他已知哺乳動物的範疇。
  • 澳研究:鴨嘴獸有十種性染色體 在哺乳動物中罕見
    中新社雪梨十月二十五日電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澳洲稀有哺乳動物鴨嘴獸有十種不同的性染色體  這項研究結果是由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弗蘭德·格羅特茲內教授和他在新南威爾斯州紐卡素大學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的同事得出的,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自然》上。  人類有X和Y兩種性染色體,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男性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鴨嘴獸卻有五對染色體,包括五個X染色體和五個Y染色體,其中X5染色體同鳥類的Z染色體相似,而X1染色體同人類的X染色體相似。
  • 基因圖譜破譯鴨嘴獸"四不像"之謎[圖]
    生物學家18世紀末第一次見到運抵歐洲的鴨嘴獸標本時以為是標本製作師的「愚人之作」,因為這種動物長相實在古怪,既像爬行動物,又像鳥類,還帶有哺乳動物的特徵。鴨嘴獸最終因產奶和身裹毛髮的特性被列為哺乳動物。
  • 鴨嘴獸為什麼奇怪-它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
    鴨嘴獸基因組的第一個完整圖譜剛剛發布,它與您所期望的一樣奇怪,它具有10條性染色體,一對有毒的刺骨,一層螢光皮毛和「發汗」的皮膚牛奶。鴨嘴鴨嘴獸確實是地球上最奇怪的生物之一。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