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話題:雜交水稻、三峽工程、南極冰蓋擴張、哺乳動物、太陽系...

2020-11-22 澎湃新聞

科技話題:雜交水稻、三峽工程、南極冰蓋擴張、哺乳動物、太陽系、銀河系

2020-11-1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這是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試驗示範基地測產現場拍攝的待收割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晚稻品種「叄優一號」畝產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種植的早稻品種畝產為619.06公斤。這意味著雙季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新華網

2

「國之重器」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監測表明,攔河大壩及洩洪消能、引水發電、通航及茅坪溪防護工程等主要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機電系統及設備、金屬結構設備運行安全穩定。

——新華網

3

研究揭示亞洲大陸氣候在3400萬年前南極冰蓋擴張時的變化

南極冰蓋在3400萬年前如何形成?在這次氣候轉型過程中,各個氣候系統伴隨怎樣的變化特徵?尤其是在軌道尺度上如何變化?這些問題是古氣候學的研究熱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安芷生,地球環境所研究員敖紅和博士張鵬,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磁學中心教授劉青松和香港大學副教授柳中暉等組成的中國研究團隊聯合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在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型過程中的軌道周期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這一氣候轉型伴隨軌道周期的變化,為進一步研究此次南極冰蓋形成的動力學機制及其全球環境和生物效應提供新材料。

——中國科學院網站

4

7500多萬年前哺乳動物就有社群行為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月2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社群行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鼠形多瘤齒獸類的化石樣本,其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提示了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具有社群行為了。

所謂社群行為,是指同種動物間或異種動物間的集體合作行為。動物組成的永久性社群,都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範,還有明確的分工和組織。社群的維繫依賴於合作互利的關係,成員行為的相互協調還需要有效的「溝通」機制。一般來講,都需要出現個體之間不同的等級、成員間相互依賴互動頻繁、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協作分工、成員有歸屬感等基本特點。

——《科技日報》

5

太陽系曾被「轟炸」 發生時間關乎地球生命起源

過去,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約41億至38億年前,太陽系內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月球經歷了一段被彗星和小行星強烈轟炸的時期,這一時期被稱為晚期重轟炸期。

11月1日,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表明,晚期重轟炸期發生的時間比想像的要更早、強度更低、持續時間更長。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有關早期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論。

——《科技日報》

6

銀河系核球或誕生於100億年前

我們所在銀河系的形狀就像兩個煎蛋背靠背粘在一起。星盤中心有一個隆起的區域叫核球,這是無數漩渦星系的一個共同特徵,天文學家一直在研究銀河系中心核球是何時以及如何形成的。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在我們所在星系中央隆起處,多數恆星形成於100億多年前的一次恆星誕生爆發期。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新華網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雜交水稻、三峽工程、南極冰蓋擴張、哺乳動物、太陽系、銀河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雜交水稻、克隆新基因、中和抗體、小「月亮」、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2020-11-25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極冰蓋有何變化 企鵝生存狀況如何?遙感告訴你
    ▼ 南極冰蓋有何變化?企鵝生存狀況如何?糧食產量和供應怎樣?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頗有趣味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組織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
  • 南極冰蓋還在融化?新冠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科技部的這份文件給你...
    南極冰蓋有何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公眾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南極冰蓋融化顯著監測南極冰蓋為何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公司主要科學家、技術發明人臧劍老師,長期從事遠緣分子雜交技術研究,自1996年至今,臧劍老師專心致志,孜孜不倦,潛心研究這一世界難題。
  •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二○二○年度報告顯示: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培訓基地種植的雜交水稻長勢喜人。(袁氏國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高俊雅):雜交水稻是我國首創的一項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胡月舫說:「要想讓農民認可雜交水稻好,向他們證明雜交水稻優勢,就要種給農民看。農民能夠看到雜交水稻產量高、抗性強,包括抗病、抗蟲、抗寒等,他們就會接受,就會買雜交水稻的種子。」2008年9月14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馬達加斯加學員參觀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田。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資料圖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該文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 由於種種原因,有關袁隆平的話題始終保持很高的社會關注度,上述文章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這位「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討論。8月14日,《科技日報》發表《不能遺忘袁隆平,「暫時」也不行》一文,對上述網文進行了回應。
  • 第三代雜交水稻,不僅僅是高產
    10月21日至22日,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首次專家測產驗收在湖南省衡南縣進行,實測畝產突破1000公斤,再創新高。「第三代雜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創紀錄,是生產力提高的主要衡量標誌,真正落實了藏糧於『技』,也讓藏糧於『地』戰略具有現實意義。」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超說。 雜交水稻技術的進步,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2020-11-03 14:55:23 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斤。」「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3日在長沙表示。  當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新聞發布會在位於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此前一天,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現場測產結果公布,其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聖地」。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
  •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冰架底部融化加劇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冰架底部融化加劇 科技日報 | 2020-11-30 08:37:47 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
  • 冰蓋融化企鵝可好?遙感告訴你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網北京11月27日電(凌紀偉)南極冰蓋有何變化?企鵝生存狀況如何?糧食產量和供應怎樣?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頗有趣味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組織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雜交水稻拯救了地球,豬猴雜交的結果是什麼?研究員為此親自實驗
    作為雜交水稻的發明者,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是地球的救星。於是,不僅僅是在植物方面,許多動物學家也想通過雜交得出新的物種。前段時間,世界第一次豬猴雜交公布了。在植物學領域,雜交是一項很常用的技術。因為在植物進化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的性狀。就拿水稻為例子,如果我們前往一片野生的稻田進行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那裡的水稻並不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普通農名伯伯種植的水稻一樣,整整齊齊的。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