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這是11月2日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試驗示範基地測產現場拍攝的待收割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晚稻品種「叄優一號」畝產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種植的早稻品種畝產為619.06公斤。這意味著雙季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新華網
2
「國之重器」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1日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監測表明,攔河大壩及洩洪消能、引水發電、通航及茅坪溪防護工程等主要建築物工作性態正常,機電系統及設備、金屬結構設備運行安全穩定。
——新華網
3
研究揭示亞洲大陸氣候在3400萬年前南極冰蓋擴張時的變化
南極冰蓋在3400萬年前如何形成?在這次氣候轉型過程中,各個氣候系統伴隨怎樣的變化特徵?尤其是在軌道尺度上如何變化?這些問題是古氣候學的研究熱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安芷生,地球環境所研究員敖紅和博士張鵬,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磁學中心教授劉青松和香港大學副教授柳中暉等組成的中國研究團隊聯合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在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型過程中的軌道周期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這一氣候轉型伴隨軌道周期的變化,為進一步研究此次南極冰蓋形成的動力學機制及其全球環境和生物效應提供新材料。
——中國科學院網站
4
7500多萬年前哺乳動物就有社群行為
英國《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11月2日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社群行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屬——鼠形多瘤齒獸類的化石樣本,其中包括多個身處同一地穴的個體骨架,提示了哺乳動物可能從中生代就具有社群行為了。
所謂社群行為,是指同種動物間或異種動物間的集體合作行為。動物組成的永久性社群,都有較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範,還有明確的分工和組織。社群的維繫依賴於合作互利的關係,成員行為的相互協調還需要有效的「溝通」機制。一般來講,都需要出現個體之間不同的等級、成員間相互依賴互動頻繁、有一定的目標和成員協作分工、成員有歸屬感等基本特點。
——《科技日報》
5
太陽系曾被「轟炸」 發生時間關乎地球生命起源
過去,科學家普遍認為在約41億至38億年前,太陽系內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月球經歷了一段被彗星和小行星強烈轟炸的時期,這一時期被稱為晚期重轟炸期。
11月1日,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表明,晚期重轟炸期發生的時間比想像的要更早、強度更低、持續時間更長。這項發現可能會影響有關早期地球生命起源的理論。
——《科技日報》
6
銀河系核球或誕生於100億年前
我們所在銀河系的形狀就像兩個煎蛋背靠背粘在一起。星盤中心有一個隆起的區域叫核球,這是無數漩渦星系的一個共同特徵,天文學家一直在研究銀河系中心核球是何時以及如何形成的。
10月2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在我們所在星系中央隆起處,多數恆星形成於100億多年前的一次恆星誕生爆發期。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新華網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雜交水稻、三峽工程、南極冰蓋擴張、哺乳動物、太陽系、銀河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