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彌曼始今鳥(圖)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發現彌曼始今鳥(圖)

2015-05-06 16:03:12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2015年05月06日 16:03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

(

)

  彌曼始今鳥化石正副模照片(王敏供圖)

  彌曼始今鳥復原圖(張宗達繪)

  本報北京5月5日電(記者齊芳)由我國科學家領導的有關鳥類起源的研究小組又有了新發現——彌曼始今鳥。新標本是今鳥型類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記錄,將今鳥型類的起源時間向史前推進了至少五百萬年。為了感謝中科院古脊椎所院士張彌曼長期以來對熱河生物群研究的支持,科學家們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新標本。該成果發表在5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在鳥類的演化歷史上,距今2.52億年到6600萬年前的中生代是一個重要時期。在中生代,今鳥型類、反鳥類和其他更為原始的鳥類生活在一起。但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生的生物大滅絕中,反鳥類和其他更為原始的鳥類都滅絕了,只有今鳥型類的部分進步類群存活下來,並最終演化成現生鳥類。中生代鳥類化石保存得較為稀少,讓科學家很難了解到鳥類祖先的早期演化史。

  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張曉梅,以及麥考瑞大學的Graeme T. Lloyd合作,對收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兩件鳥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形態學研究。他們發現,彌曼始今鳥的羽毛保存完整,包括初級和次級飛羽、扇狀尾羽,以及在低速飛行時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的小翼羽。與其他熱河生物群的鳥類相同,彌曼始今鳥的飛羽也具有較為寬大的羽軸,羽軸中部發育具有縱向凹痕,而其覆羽不具羽軸。

  科學家們認為,彌曼始今鳥屬於紅山鳥類。紅山鳥類是中生代早白堊世較為進步的今鳥型類,生活在濱湖環境,其最為顯著的特徵是叉骨支聯合處發育隆起、胸骨後外側突不膨大、後肢長於前肢。但彌曼始今鳥在胸骨、手指、腰帶和後肢骨骼的解剖學特徵上,區別於其他紅山鳥類。而在始祖鳥和現生鳥類中,飛羽的羽軸不具有凹痕,覆羽發育羽軸而呈羽片狀。這也表明,現生鳥類的上述羽毛特徵是在始祖鳥和較進步的今鳥型類中平行演化而來的。

  王敏介紹,此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今鳥型類化石發現於熱河生物群的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而新標本發現於河北豐寧四岔口盆地的花吉營組,同位素測年表明這一含鳥化石層距今約1.3億年。因此,新標本代表了今鳥型類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記錄,將今鳥型類的起源時間向史前推進了至少五百萬年。同時,對大量中生代鳥類系統發育的分析表明,今鳥型類起源的時間較已有的認識更早,也將除始祖鳥外的其他原始鳥類支系的起源和分異時間向前推進到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相關焦點

  • 外媒:中國發現1.307億年前鳥類最古老祖先
    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導 外媒稱,一個新發現的物種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今鳥型類(所有現生鳥類的祖先)實例,並將現代鳥類的起源時間向史前推進了近600萬年。英國《自然·通訊》5日刊文公布了這種名為彌曼始今鳥的古老鳥類。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2014-08-24 12:24:19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金鵬飛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中國科學家發現,雙中子星合併的另一結果,並不是黑洞!
    中國科學家發現,雙中子星合併的另一結果,並不是黑洞!11-29 17:27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用短短三個餘月的時間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帶領完成基因組框架圖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介紹說,他們共獲得了一萬六千九百四十八個家蠶完整基因,其中六千個為新發現基因,他們推斷家蠶基因共有約二萬個。
  • Nature: 中國科學家發現一條新的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的不依賴於TIR1的生長素信號轉導途徑研究背景:經典的生長素信號通路是指生長素與其受體TIR1/AFBs結合後, 能穩定其受體與生長素信號抑制因子Aux/IAA蛋白的互作, 且能夠泛素化降解Aux/IAA蛋白, 釋放出被Aux/IAA蛋白抑制的生長素響應因子
  • 中國科學家在南亞發現美洲豹遠古祖先化石證據
    (動物復原圖:陳瑜/繪製)江左其杲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和其導師劉金毅研究員通過對南亞地區哈羅河流域早更新世化石點(古地磁測年距今約177萬-107萬年)貓科的系統描述和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主要化石材料可歸入岡巴佐格豹,這也是美洲豹演化支系在南亞地區首次發現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邱晨輝)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中國科學家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迎來一項重大突破。
  • 難倒達爾文的生命懸案被中國科學家成功破解,被譽為最驚人發現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生物化石,作為最有力的證據,其在達爾文創建進化論的時代,就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發現。而這些證據越是充分,越是令達爾文感到困惑。因為這似乎打破了他所堅持的地球生命進化規律。因此,達爾文曾經狠下功夫,進行過潛心研究,但是最終他也沒有找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背後原因,從此這便成為一個巨大的「懸案」,並折磨著一代又一代演化生物學科學家。然而,轉機終於還是出現了。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或挑戰「被子植物白堊紀起源說」  光明日報錦州3月9日電(記者畢玉才)白堊紀才開始有被子植物,這是以往學界較通行的觀點,但遼寧西部一塊1.25億年前化石的發現,有可能將這一時間提前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研究還發現,白堊紀的飄翅目昆蟲具有單層融合型鱗片,其形態比已知鱗翅目鱗片所有類型都原始。王博說,這一研究表明具有結構色的翅膀鱗片在鱗翅目出現前就已在飄翅目等原始類群中廣泛存在。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五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化石
    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到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8月12日,《自然》雜誌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猿人頭骨化石 初步判斷在更新世中期
    中國科學家20日宣布,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現新的保存較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這是中國在古人類考古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發現。華龍洞是繼周口店、藍田、和縣、南京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豐富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以及相關的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標誌著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一項重大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地球早期最原始低等的真後生動物
    新華網西安5月6日電(記者許祖華馮國)中國科學家對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種名為春光蟲和另一種俗稱「海筆」的八射珊瑚化石被證實是現代兩類最低等的真後生動物――櫛水母類和刺胞類的原始代表,進而首次勾勒出了整個動物界早期譜系演化的全貌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