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發現骨骼癒合的新機制

2021-02-13 瑞思坦生物

成人骨骼的修復依賴於骨幹細胞的活化,而我們對骨骼幹細胞的特徵仍然缺乏了解。骨髓內以及骨膜周圍的骨膜(組織的外層)中都有幹細胞的存在,以前的研究表明,這兩個幹細胞群雖然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但仍存在獨特的功能和特定的調節機制。

近日,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分子機制,這種機制或有助於成年骨骼的維護和修復,並為開發改善骨骼癒合的治療策略提供了可能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

圖片來源:《Cell Stem Cell》

眾所周知,骨膜幹細胞由異質細胞組成,可以促進骨骼增厚、形狀生成和骨折修復。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識別骨膜幹細胞的不同亞群,確定它們在活小鼠模型中對骨折修復的作用,並確定在生理條件下調節其遷移和增殖的特定因素。

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員根據骨膜幹細胞的特定標記,鑑定出幹細胞的獨特亞群,該亞群有助於成年骨骼的再生。骨膜幹細胞通過參與骨骼癒合對機械損傷作出反應,這一過程對於治癒成年小鼠的骨折非常重要,而且骨膜幹細胞對骨骼再生的貢獻率高於骨髓幹細胞。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骨膜幹細胞還對趨化因子CCL5有反應。骨膜幹細胞表面受體與CCL5結合,後者向細胞發送信號,使其向受傷的骨頭部位遷移並對其進行修復。在小鼠模型中刪除CCL5基因會導致骨骼修復中明顯的缺陷或癒合時間的延長。當研究人員向缺乏CCL5的小鼠人為提供CCL5時,骨癒合過程得以加速。

這些發現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成年骨骼如何癒合,提示了潛在的應用治療價值。例如,在患有糖尿病或骨質疏鬆症的人中,骨癒合相對緩慢,並且可能由於活動受限而導致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加速骨癒合可以減少住院時間並改善預後。

這是第一批表明骨幹細胞是異質的,不同亞型具有受特定機制調控的獨特性的研究之一。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讓我們了解了骨幹細胞的功能是如何被調節的,為開發治療成人骨損傷的新型治療策略提供了可能性。

資訊出處:

[1]Laura C.Ortinau,HamiltonWang,et al.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ly Distinct Mx1+αSMA+ Periosteal Skeletal Stem Cells[J].Cell Stem Cell,2019,(12).

[2]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New bone healing mechanism h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N].Science Daily,2019-12-09.

相關焦點

  • 鳥類骨骼癒合演化或反映發育可塑性
    ,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研究提出作用於骨骼癒合的發育過程在鳥類演化早期是多效性的,在鳥類演化後期,發育過程或受到飛行的選擇限制而失去多效性,可能反映了發育可塑性。由於缺少過渡環節的化石,以及對現生鳥類骨骼癒合過程研究較少,骨骼癒合在鳥類演化歷史中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化石,保存了完全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同時具有癒合的腕掌骨和腰帶的鳥類。
  • 科學家開發「骨繃帶」通過細胞增強骨骼的自然癒合能力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已經聽說過將類似腳手架的材料植入骨折處,促使人體自身的骨細胞長入其中,癒合骨折。然而現在,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了一種特殊的繃帶,可能也能做到這一點。據報導,當這種繃帶通過手術植入到骨頭的斷裂部位時,可以大大促進癒合時間。一旦骨頭癒合,繃帶就會無害地溶解,被人體吸收。為了進一步提高其有效性,該材料還可以加載含有從患者幹細胞生長出來的(在實驗室)骨細胞的三維膠原凝膠。在這種情況下,繃帶實際上被插入骨折處。然後,凝膠支持細胞生長,並填充斷裂處。
  • 研究發現Mx1/αSMA雙陽性骨膜骨骼幹細胞
    研究發現Mx1/αSMA雙陽性骨膜骨骼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9 14:10:35 近日,美國貝勒醫學院Dongsu Park研究團隊的一項工作鑑定了功能不同的Mx1/αSMA雙陽性骨膜骨骼幹細胞。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類演化早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
  • 科學家發現青光眼致盲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中峰教授、孫興懷教授、楊雄裡院士率領視網膜研究團隊,發現了青光眼視網膜膠質細胞激活新機制,為臨床上防止青光眼惡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死亡
  • 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受傷後的固定有助於癒合
    固定化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然而,直到最近,人們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項技術能促進癒合。 在最近發表在《臨床調查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現為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外科和整形外科副教授的醫學博士班傑明·利瓦伊(Benjamin Levi)發現了固定可以改變受傷肢體和受傷部位細胞的機制。這一發現可能最終幫助醫生優化肢體損傷患者的癒合。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我國科學家成功發現金屬凝固偏析形成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對腎癌進行研究,發現了其血管生成新機制。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是調節血管生成的最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發現的負調控蛋白RKTG可通過與Raf激酶的相互作用,來抑制多種信號的激活,然而負調控蛋白RKTG是否影響VEGF的功能和血管生成尚不清楚。
  • 我科學家發現纖維素降解新機制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多川教授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了纖維素氧化降解的新機制,首次鑑定出多糖單加氧酶可以氧化降解纖維素分子結構中的碳6位,為提高纖維素利用率提供了新途徑。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生物能源領域權威期刊《生物燃料的生物技術》上。
  • 【材料科學】陶瓷裂痕能夠實現自我快速癒合的新技術——向飛行器發動機實現自我修復裂痕邁進一大步
    根據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物質與材料研究機構的新聞稿報導,其與橫浜國立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發現,陶瓷的自我修復與骨頭的自我癒合一樣,具有炎症、修復、
  •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是因為其骨骼特質
    研究人員詳細掃描骨骼組織,並結合一種名為「有限元分析」的工程技術,發現恐龍的骨小梁組織結構與哺乳動物不同,這樣就能在不犧牲骨骼強度的前提下降低密度。多納休說:「恐龍如何支撐這樣龐大的體型,為什麼今天的動物不能?我認為這一發現確實會影響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分析認為,如果需要設計質量輕、強度大的東西,比如橋梁或太空梭,不妨從恐龍骨骼中尋找靈感。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我國學者在肌肉骨骼系統幹細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具有軟/硬組織分化潛能的Scx+Hoxd13+肌肉骨骼系統幹細胞 浙江大學歐陽宏偉教授和陳曉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在小鼠上發現了全新的肌肉骨骼系統幹細胞亞群,並證實其參與骨、軟骨、肌腱和肌肉等多種組織的發生、發育及損傷後再生修復過程。
  • 神秘骨骼發現:盤點世界上的5大神秘的骨骼發現
    在這其中,考古學家往往會通過研究一些過去的生物屍體樣本,例如骨架,來進行研究。然而,有時候他們所發現的一些骨架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很震驚。甚至讓人聯想到許多科幻小說裡的東西。而今天,小編就要和你分享,神秘骨骼發現:盤點世界上的5大神秘的骨骼發現。
  • 科學家通過南海珊瑚骨骼研究揭示近代戰爭汞汙染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副教授劉羿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合作,測量並記錄了不同年份我國南海珊瑚骨骼中汞的含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 Environmental
  • 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竹子導言:免疫細胞在骨骼修復中顯然很重要,但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有個重要角色可參與了修復過程,那就是巨噬細胞(白細胞)。
  • 微型3D列印結構助修復骨骼與軟組織
    據研究團隊領導人Luiz Bertassoni博士表示此3D列印的中空立方塊結構正在申請專利,能像樂高積木般堆棧出各種配置,幾乎可支持任何大小與複雜度的應用,合作開發與評估這項技術的團隊為OHSU、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泰國Mahido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
  • 科學家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近日,德國杜塞道夫大學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題為「A Chlamydia pneumonia adhesin induces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on host cells」的文章,發現衣原體感染人類細胞的新機制
  • 日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新機制
    新華社東京1月28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稱,研究人員發現了愛滋病病毒進行細胞間感染的新機制,並發現一種化合物能遏制這種感染。這有望促進開發治療愛滋病的新藥物。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愛滋病病毒的細胞膜會形成被稱為「隧道納米管」的微小管道,從而使得細胞間能夠迅速進行物質交換,病毒在此過程中得以傳遞,但一直未能弄清「隧道納米管」的形成機制。  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先讓愛滋病病毒感染來自人血的巨噬細胞,發現巨噬細胞開始形成「隧道納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