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一箭九星 中國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
▲圖片來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北京時間9月15日9時23分,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其中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將為中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
——中國新聞網
2
讓原子級厚度的材料更薄,只需兩個鑽石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在線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夏娟研究員、王曾暉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二硒化鎢-二硒化鉬雙層異質結的層間強耦合及高壓調控研究》。他們藉助能產生百萬大氣壓強的金剛石對頂砧(DAC)裝置,針對僅有蟬翼千分之一厚度的二維異質結材料開展了極高壓研究。
「雖然這個工作是非常基礎的物理研究,但從應用角度來說,開展基於新型敏感材料在高壓下的物理特性研究,對於開發新型超高壓傳感器,推動我國深地深海探測技術進步,加快頁巖氣等現代能源戰略的產業發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王曾暉說。
——新華網
3
科學家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奧秘
▲潘氏中華俊獸復原圖 許勇/繪
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是一個從達爾文時代就被廣泛探討的問題,也是脊椎動物漸進演化的經典案例。然而,受限於中耳化石保存極少,其演化過程和機制存在較大爭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等科研人員,通過對我國熱河生物群化石中新發現的潘氏中華俊獸保存完好聽骨的合作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是一個漸進過程,其路徑與生物發育過程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這一重要科研成果的論文,已於近日由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
——《中國青年報》
4
沒大腦的細菌和癌細胞 憑什麼走出曲折複雜的迷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該研究證實了癌細胞與原始細胞都能遠距離移動,並且移動原理也一樣。
——《科技日報》
5
全靠它們 蟬翼才能既防水又抑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工程領域的很多靈感都來自於自然。比如,蟬翼就因獨特的防水抑菌性長期吸引著研究人員的目光。如果這種特性能夠在工業產品中大量應用,將大有裨益。
新研究針對蟬翼上的塗覆物質進行了分層研究,揭示了形態與化學物質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相關結果發表於《先進材料•界面》雜誌。研究人員分析了兩種不同的蟬,它們的蟬翼上都具有高度有序的微型錐形結構,這一結構又被稱為納米柱。此前,有研究認為納米柱結構能發揮特殊的作用,可以幫助蟬翼防水並抑制細菌。
——《科技日報》
6
金星大氣中首次探測到磷化氫對在太陽系尋找微生物生命有重要意義
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9月14日發表一項行星科學最新發現,英國科學家團隊首次於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磷化氫氣體。這一發現表明,金星上可能存在未知的光化學或地球化學過程。
研究人員目前認為,探測到磷化氫尚無法作為存在微生物生命的有力證據,但可以表明金星上可能發生著未知的地質或化學過程。鑑於此,他們認為有必要立即開展進一步觀測和模擬,尋找金星大氣中磷化氫的來源。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和癌細胞、蟬翼防水又抑菌、金星磷化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