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都市報》11月3日報導,近日,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大腦被科學家們成功還原。它比一顆豌豆還輕,屬於一隻生活在2.33億年前的食肉恐龍——布氏盜龍。
當這隻猛獸被發現時,它的頭部被完好地保存下來,為精確重建其大腦提供了便利條件。此次重建為人類研究有史以來最大陸地動物的大腦進化過程提供了新的線索。
布氏盜龍是長頸蜥腳類恐龍的祖先。研究結果顯示,布氏盜龍很擅長捕獵,它們的視力比嗅覺要好,但沒有霸王龍和現在的鳥類聰明。它們重約六公斤,體型和狐狸差不多,但很兇殘。蜥蜴、原始哺乳動物、昆蟲以及其他種類的恐龍幼崽都是它們的獵物。
研究人員通過CT掃描來觀察布氏盜龍顱內的情況,用X光描繪出了其小腦、視葉、嗅球和嗅束,以及大腦和大腦底部的腦垂體。巴西聖瑪利亞聯邦大學的古生物學家Rodrigo Muller博士說:「布氏盜龍的大腦很小,重約1.5克,比豌豆稍輕,其形狀很像鱷魚大腦。布氏盜龍的小腦結構發育良好,表明它有能力追蹤移動的獵物。它主要靠敏銳的視覺來追蹤獵物,而不是嗅覺。」
此次發現的布氏盜龍身長約1.2米,脖子很長,牙齒鋒利,四肢各有3個長爪。它的遺骸是在2015年由Muller博士領導的探險隊在巴西發現的。據研究,其大腦最顯著的變化趨勢就是嗅球的增多和腦垂體的增大。Muller博士解釋說:「嗅覺的提升可能與其更複雜的社會行為有關,這在一些脊椎動物身上都可以看到,而且好的嗅覺能力可以幫助其更好地區分易消化和不易消化的植物。」
該研究還根據腦容量和重量計算出了布氏盜龍的智力水平。Muller博士稱:「布氏盜龍的智力比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如梁龍和腕龍)要高,這表明恐龍的大腦呈逐漸縮小的態勢,而且神經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布氏盜龍的認知能力要低於獸腳類恐龍(包括霸王龍和伶盜龍)和鳥類。」
大多數專家都認為鳥類是「活恐龍」,其主要的骨骼特徵以及築巢和孵卵行為最早都出現在一些恐龍身上。(中國青年網編譯報導)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