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人文學院孫小淳教授對南陽謝莊巖畫提出新推測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近日,學界對河南巖畫的研究又有重要發現。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對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古巖畫的性質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測: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是一種石刻天文圖,其圓形結構具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該巖石畫的天文意義極其重要,很可能是遠古時期的「天文臺」。

  11日上午,孫小淳教授帶領科研助理周麗曉博士、博士研究生匡佳慧一行三人在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臥龍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等的陪同下,前往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實地考察。該大型巖畫雕刻在一塊稍有坡度的巖石上,南北長約29米,東西寬約27米。巖畫最顯著的地方是位於北端的圓盤狀雕刻,由內外圓組成,內圓面稍高,形成內外圈之間的凹穴圓環。孫小淳等人當場對其進行了粗略的測量:圓盤的內圓直徑為1.7米,外圓直徑為2.6米,圓盤面東高西低,坡度角約為12度,圓盤中心有明顯的圓點。孫小淳教授現場取一樹枝立在圓盤中間解釋其測時的功能:根據一天中立杆的影子投在圓環上的位置,即可測定時刻,因此他推測這是一種日晷。內圓上有一明顯鑿開刻出的缺口,初步判斷在正南方向。孫小淳對圓盤外東側東南和東北方位約2米處的「旦」形和「月」形圖案,作了角度估算,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東經112度,北緯33度)推測,認為很可能是冬至、夏至的日出方位,因此該日晷又具有測量日出方位以定節氣的功能。整個巖畫上還刻有一些成組的圓點,構成星象圖,其中可以辨認出「北鬥」等星象。根據這些初步的觀察與分析,孫小淳認為該巖石畫具有明顯的天文觀測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圖的性質,可稱其為「巖畫天文臺」。

  據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及當地考古專家介紹,南陽地區的凹穴巖畫,分布範圍廣、數量大、類型齊全,自成體系,年代最早的可到新石器時代末期。除臥龍區巖畫之外,南陽市境內很多縣(市、區)也有不少類似的巖畫分布。其中臥龍區謝莊鎮巖畫內容全面且保存完好,便於集中研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孫小淳教授一行對謝莊巖畫所做的初步考察和推測,為進一步研究這一遺址的年代、性質和功能,指出了方向。孫小淳教授提議,宜儘早組織天文學家、考古學家、巖畫專家對該遺蹟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他還向謝莊鎮政府建議,宜採取必要的措施,對該巖畫遺址進行保護。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得到可能是日晷及星象圖的消息後,立即溝通協調,並指導謝莊鎮政府做好下一步的保護工作。

孫小淳(左五)一行考察謝莊鎮巖畫

 

孫小淳(左二)等對圓盤進行初步測量

 

孫小淳(左二)對圓盤的功能進行推測

 

孫小淳(左二)介紹圓盤的日晷功能

可辨認的「北鬥」星象

謝莊巖畫的圓盤部分,孫小淳推測可能是具有「日晷」功能的天文圖

相關閱讀:

相關焦點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九) 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今天就要推出試讀第九篇文章了。這一次試讀的是《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是的,是南陽巖石文中的「圓盤狀星象圖」。看到「星象圖」,你可能立刻、馬上就想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天文學專家孫小淳研究團隊的認定: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
  • 南陽舉辦紀念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月球"張衡山」"50周年會議
    參加會議的主要領導和學者有: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徐中平, 南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富治,河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孫君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河南省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劉海旺,,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白振國,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訊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彭悅霞(女),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系主任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邀你穿越千年再品「十五國風」!
    在踐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主旋律之下,喜馬拉雅新疆站聯合中國電信新疆分公司、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範大學,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啟功先生嫡傳弟子李山蒞臨新疆高校,深度解析《千年古歌中的文化世界》。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太極圖廣泛分布在地處中國南北、東西交會處的南陽盆地,她體現出的南陽古文明肇始,她折射出的南陽古文明光芒,她反映出的南陽古文明的哲學思想,必將大放異彩。我們堅信,中華文明的「根脈」「淵源」「賡續」「創新」「偉大」的答案,如同中華民族前進的步伐,正款款走來。
  • 孫小淳教授入蜀講落下閎 首先拜訪四川歷史名人杜甫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抵達成都的次日,大清早直奔杜甫草堂,沿著詩聖的足跡,尋找詩意的棲居。孫小淳教授拜訪杜甫草堂儘管這次做客名人大講堂,孫小淳教授要解讀落下閎的天文世界,但他曾帶隊勘查落下閎的故裡閬中古城,對落下閎的名人軼事信手拈來,而他對同列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的杜甫同樣興趣濃鬱。
  •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現場解惑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分享漢代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和成就。落下閎在公元前110年抵達長安,與鄧平、唐都等人經過6年測算,制定出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曆法《太初曆》。落下閎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
  • 大學教授梁豔萍:精日,辱國……如此的教授要不得
    最近,許可馨的熱度已經降了下來,至於背後有什麼原因,雖然網絡上有很多人在推測,但筆者就不妄加推測了。但許可馨事件背後仍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為什麼在國內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本科長達十幾年的教育,都無法抵擋短短一年的海外留學對她的影響,以至於讓許可馨如此目無國人,如此肆意妄為。
  • 孫小淳:落下閎展示了民間科學創造的力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講述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成就與影響。  孫小淳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研究。講座開始,他提到,得知落下閎入選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時,他有些驚喜。因為歷史上對於落下閎的記載並不多,很多人此前也並不了解他。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她認為大興安嶺龍形巖畫與已發現的這些龍型遺蹟,可做彼此勾連的解讀。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祥地。「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樺崗巖畫遺址。該遺址有10處巖畫,單幅近750餘幅。
  • 這些歷史人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陽人
    // 南陽文旅·讓詩和遠方正式牽手! 張釋之(生卒年月不詳),字季,漢族,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西漢法學家,法官。
  • 社科院張伯江教授做客文學院 分享「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
    5月27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張伯江教授應邀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進行了一場題為「構式語法應用於漢語研究的若干思考」的講座。講座由文學院賀陽教授主持,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張伯江教授首先對構式語法進行了簡要的回顧,介紹了國內外學者的經典研究論著,並提出了「王、呂早期句式研究是不是漢語構式研究的源頭」問題。
  • 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國科健康、國科康儀召開貫徹國科控股2018年度工作會議精神學習會
    會議傳達了國科控股2018年度工作會議精神,圍繞「進入新時代、實施新舉措、實現新發展」的主題,結合與會領導的報告文件進行了學習。學習會由國科健康董事長兼CEO、國科康儀董事長段安安做主題講解,國科健康總裁史樹毅主持,國科健康總裁助理郭朗傳達了會議報告。國科健康、國科康儀總部全體員工參加學習。段安安強調了學習貫徹國科控股2018年度工作會議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辭世,力推中國巖畫研究走向世界
    蓋山林是我國知名考古學家、巖畫學家,被稱為「中國陰山巖畫第一人」。他在近40年的研究, 把中國巖畫的現狀、分布、特點等基本問題揭示開,使中國巖畫研究走向了世界。他對陰山巖畫的研究貢獻卓著,發現陰山巖畫後,提議把巖畫作為單獨的一個學科來研究,創立了巖畫學,彌補了中國在世界巖畫學研究的空白。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熱騰騰的生活現場,書寫新時代奮鬥華章《第一書記》刊於《莽原》第5期頭題直播南陽訊 回望來時路,2020年註定在時間坐標上刻下不尋常的印記:全民戰「疫」,復工復產,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圓滿收官……大戰大考中, 南陽積極主動迎難而上,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南陽答卷。
  • 席南華院士:國科大辦本科 白紙更好作畫—新聞—科學網
    國科大為什麼要辦本科教育?席南華表示這是為了滿足國家對最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我們有很多有名的大學,但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優秀人物?這是一個困擾教育界的話題。作為國家科技的戰略隊伍,中科院集中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有4萬多的在讀研究生規模,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方面作一些探索。」 從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招本科生之前,國科大請國家科學圖書館調研了每個專業世界上五個最好的大學。
  • 揭秘兩千年前的神跡,秘魯新發現的巖畫比納斯卡線更古老!
    比起擁有兩千多年歷史,被世人列為世界十大謎團之一的納斯卡線條(Líneas de Nazca),同樣來自南美洲秘魯的帕爾帕地區(PALPA)的標誌性的人物巖畫擁有更加古老的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4年更是宣布其為世界遺產地區。
  •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放射線科張惠茅教授團隊獲國自然新型冠狀病毒...
    近日,國自然公布新型冠狀病毒中德合作研究應急專項立項名單,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張惠茅教授與德國科隆大學Persigehl教授聯合申請的「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基於CT的深度學習算法在COVID-19診斷和評估中的應用」項目喜獲批准。
  • 今晚聽孫小淳講「春節老人」落下閎
    此次講座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講述「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天文學成就與影響。  「名人大講堂」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每月一個主題。
  • 崑崙山10000年前巖畫出現太空梭,人類文明在不斷輪迴?
    很多人都認為,人類文明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推測出了地球的年齡——46億年,而最早的生命大約在40億年前出現在了地球上,也就是說地球已經有很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了。比如著名的悖論「費米悖論」,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人類沒有發現外星人?這些外星文明躲藏在哪裡?銀河系中的行星數量難以想像,和地球類似的行星數量也很多,從概率上來看,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並且進化出文明幾乎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著名巖畫專家、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日前實地觀測了巖畫的鑿磨方法與風格,認定白廟子山巨薯石上的北鬥七星巖畫是新石器早期先民們的作品。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塔拉在此間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地處人煙稀少、沙漠腹地的白廟子山巖畫,特別是新石器早期北鬥七星巖畫的出現迄今國內罕見,它為驗證天體演化、推測古代北鬥七星的變化軌跡提供了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