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淳講解古代星官。 本報記者 楊樹 攝
2月25日晚,「名人大講堂」第六場講座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如約開講。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講述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成就與影響。
孫小淳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研究。講座開始,他提到,得知落下閎入選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時,他有些驚喜。因為歷史上對於落下閎的記載並不多,很多人此前也並不了解他。「但站在整個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上來看,落下閎不僅可以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先師,還在世界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孫小淳說,落下閎充分展示了民間科學創造的力量。
□本報記者 吳夢琳
改正月為歲首,因此有了春節
「中國古代天文學傳統由來已久,也誕生過很多不同的曆法。」孫小淳說,在漢朝建國之初,沿用了秦代的曆法顓頊曆。「一種曆法,用久了以後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預測和理論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走偏,曆法就不準了。」
因此,在漢武帝之前,就已有人多次提議改歷,但都由於某些原因無疾而終。直到公元前104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才正式下令修改和制定曆法,並從全國徵召天文學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於閬中的落下閎,經同鄉舉薦成為徵召入京的天文學家之一。當時,官方和民間的專家們形成不同的「派別」,總共提出了18種方案。在激烈的競爭中,最終落下閎與鄧平歷入選,他們的曆法方案被稱為太初曆。
「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而太初曆則以正月為歲首,這正是我們今天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由來的基礎。」孫小淳說。而「漢代太初改歷,建立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獨特的體系,成就了古代天文學的『漢範式』,落下閎正是這個範式的主要創造者之一。」
推動從「蓋天」到「渾天」的宇宙觀革命
講座現場,孫小淳還科普了古代星宿測定等基本知識和理論。孫小淳認為,古代的天文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與政治生態、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一些古代星官和星宿名上可以看出,在古代天文學家眼中,星空是人間社會在天上的投影,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理念。
孫小淳說,古人對於天和地構造的認知,也體現著他們不同的宇宙觀。在落下閎生活的時代,也是一個宇宙觀「蓋渾革命」的歷程。孫小淳解釋,「蓋」就是蓋天說,認為天像是一個穹頂,罩蓋在地的上方;而「渾」則是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球,地也是一個球,天包裹著地,就像雞蛋包裹著蛋黃一樣。
在如今看來,渾天說明顯比蓋天說更接近於現代科學。而在當時,蓋天說則更為主流,落下閎發明的渾儀,則有力地證明和推動了渾天說的發展。因此,西漢時期「漢賦四大家」之一揚雄在《法言》中這樣說道:「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幾乎!幾乎!莫之能違也。」
除此之外,落下閎還創造性地將與民間勞動耕作以及生活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之中,成為協調太陽曆與太陰曆的關鍵。
孫小淳說,中國古代天文學與西方古代天文學是不同的體系,站在今天來看,中國古代天文學不僅一點都不落後,甚至獨有特點和優勢。
在他看來,生長於鄉野的落下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後又辭京歸隱故土,正展示了民間的強大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可以說,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的先師、世界天文學大家,是巴蜀文明乃至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