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淳:落下閎展示了民間科學創造的力量

2020-12-06 四川日報

  • 孫小淳講解古代星官。 本報記者 楊樹 攝


        

      2月25日晚,「名人大講堂」第六場講座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如約開講。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為題,講述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成就與影響。
      孫小淳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研究。講座開始,他提到,得知落下閎入選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時,他有些驚喜。因為歷史上對於落下閎的記載並不多,很多人此前也並不了解他。「但站在整個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上來看,落下閎不僅可以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先師,還在世界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孫小淳說,落下閎充分展示了民間科學創造的力量。
    □本報記者 吳夢琳

    改正月為歲首,因此有了春節
      「中國古代天文學傳統由來已久,也誕生過很多不同的曆法。」孫小淳說,在漢朝建國之初,沿用了秦代的曆法顓頊曆。「一種曆法,用久了以後會出現一些問題,因為預測和理論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走偏,曆法就不準了。」
      因此,在漢武帝之前,就已有人多次提議改歷,但都由於某些原因無疾而終。直到公元前104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才正式下令修改和制定曆法,並從全國徵召天文學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於閬中的落下閎,經同鄉舉薦成為徵召入京的天文學家之一。當時,官方和民間的專家們形成不同的「派別」,總共提出了18種方案。在激烈的競爭中,最終落下閎與鄧平歷入選,他們的曆法方案被稱為太初曆。
      「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而太初曆則以正月為歲首,這正是我們今天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由來的基礎。」孫小淳說。而「漢代太初改歷,建立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獨特的體系,成就了古代天文學的『漢範式』,落下閎正是這個範式的主要創造者之一。」

    推動從「蓋天」到「渾天」的宇宙觀革命
      講座現場,孫小淳還科普了古代星宿測定等基本知識和理論。孫小淳認為,古代的天文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與政治生態、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一些古代星官和星宿名上可以看出,在古代天文學家眼中,星空是人間社會在天上的投影,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理念。
      孫小淳說,古人對於天和地構造的認知,也體現著他們不同的宇宙觀。在落下閎生活的時代,也是一個宇宙觀「蓋渾革命」的歷程。孫小淳解釋,「蓋」就是蓋天說,認為天像是一個穹頂,罩蓋在地的上方;而「渾」則是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球,地也是一個球,天包裹著地,就像雞蛋包裹著蛋黃一樣。
      在如今看來,渾天說明顯比蓋天說更接近於現代科學。而在當時,蓋天說則更為主流,落下閎發明的渾儀,則有力地證明和推動了渾天說的發展。因此,西漢時期「漢賦四大家」之一揚雄在《法言》中這樣說道:「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幾乎!幾乎!莫之能違也。」
      除此之外,落下閎還創造性地將與民間勞動耕作以及生活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之中,成為協調太陽曆與太陰曆的關鍵。
      孫小淳說,中國古代天文學與西方古代天文學是不同的體系,站在今天來看,中國古代天文學不僅一點都不落後,甚至獨有特點和優勢。
      在他看來,生長於鄉野的落下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後又辭京歸隱故土,正展示了民間的強大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可以說,落下閎是中國天文學的先師、世界天文學大家,是巴蜀文明乃至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驕傲。」

  • 相關焦點

    • 今晚聽孫小淳講「春節老人」落下閎
      此次講座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科學史家孫小淳講述「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天文學成就與影響。  「名人大講堂」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每月一個主題。
    • 孫小淳教授入蜀講落下閎 首先拜訪四川歷史名人杜甫
      2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抵達成都的次日,大清早直奔杜甫草堂,沿著詩聖的足跡,尋找詩意的棲居。孫小淳教授拜訪杜甫草堂儘管這次做客名人大講堂,孫小淳教授要解讀落下閎的天文世界,但他曾帶隊勘查落下閎的故裡閬中古城,對落下閎的名人軼事信手拈來,而他對同列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的杜甫同樣興趣濃鬱。
    • 川人落下閎創製「渾儀」 是天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名人大講堂」迎來科學史家孫小淳 川人落下閎創製「渾儀」 是天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這得益於來自閬中的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兩千年前的漢代,他制定了《太初曆》,確立了春節的時間,他所創製的天文觀測儀器渾儀,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落下閎的宇宙觀接近現代天文學對天球的認識  「雖然現在了解落下閎的人不算太多,但實際上他是中國天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甚至在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 名人大講堂迎來「落下閎月」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25日入蜀講述落下...
      而把二十四節氣納入中國曆法體系的,正是四川閬中人落下閎。西漢中葉,落下閎應召參加了漢武帝組織的曆法改革。他於「地中轉渾天」,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他「運算轉歷」,制定了新的天文曆法《太初曆》,其理論、測量、推算及天文常數體系構成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漢範式」,成為後世天文曆法的典範。
    • 著名科學史家孫小淳現場解惑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開啟「名人大講堂」之「落下閎月」的大幕,分享漢代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和成就。落下閎在公元前110年抵達長安,與鄧平、唐都等人經過6年測算,制定出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曆法《太初曆》。落下閎創製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測定了二十八宿的星度,為新的天文宇宙觀「渾天說」奠定了觀測的基礎。
    • 外國天文學家來南充給中學生講「落下閎文化」
      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12月28日下午,國際天體物理雜誌的科學編輯、國際天文聯合會理事,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副校長何銳思(Richard de Grijs)在南充講「落下閎文化」,全程原版地道英文,聽眾則是來自南充高中的學生。
    • 暑假遊學 首選閬中古城落下閎漢天文學宮
      落下閎漢天文學宮位於中央,是整個漢天文社會的文化內核。     2019年暑假期間,閬中古城落下閎漢天文學宮將舉辦漢天文傳承班,由王笑冬老師親自傳授漢天文知識,講解太學版《國學天文三字經》。其中主要講解漢民族天文曆法的起源,赤道二十八宿對應黃道二十四節氣,古今星相與曆法的演變,學會查找《二十四史》等中華古代典籍中的天文曆法數據。
    • 「春節老人」落下閎微信表情包上線
      9月3日,記者在微信表情包平臺發現,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出品一款名為「數星星的落下閎」系列表情包悄然上線,這也是以四川十大歷史名人為主題的首款卡通表情包。拿著望遠鏡數星星,笑臉盈盈鞠躬謝謝。扎心比心、背後黑線、晴天霹靂震驚狀、擺算籌含淚忘情工作,這個「萌版」落下閎都會,不少網友直呼「乖的很」。
    • 又一小行星以中國人名字命名 「落下閎星」耀天空
      中新網9月17日電 科學時報報導,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昨天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
    • 國科大人文學院孫小淳教授對南陽謝莊巖畫提出新推測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對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古巖畫的性質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測: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是一種石刻天文圖,其圓形結構具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該巖石畫的天文意義極其重要,很可能是遠古時期的「天文臺」。
    • 孫小淳:科學,連接文明的力量——絲綢之路上的科學與文明
      8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在由厚益控股和《財經》(博客,微博)雜誌聯合主辦主題為「共享全球智慧 引領未來科技」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如此表示。  孫小淳認為,「有一種相當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在這一時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西方的科學知識。我認為這個看法是相當片面的。」他強調,科學革命本身就是文明融合的結果,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
    • 「黑洞」的力量是湮滅還是創造?
      「黑洞」在宇宙中因具有湮滅一切的力量而聞名。其實黑洞也具有「創造的力量」。「黑洞」在宇宙中因具有湮滅一切的力量而聞名,其實黑洞也具有「創造的力量」。科學家研究認為,黑洞給大爆炸後產生的雜亂物質帶去了秩序,是名副其實的宇宙秩序建築師。
    • 慰藉心靈的句子,徵服你的不安,展示你的力量!
      2.當你帶著同情心去看時,你可以在你的心中創造一個美麗的空間。You can create a beautiful space within your heart when you look with compassion.3.你的靈魂中有平靜,你的骨骼中有力量,你有征服你心中所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