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南華院士:國科大辦本科 白紙更好作畫—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席南華

■本報記者 肖潔

「國科大的本科教育剛剛開始,社會上難免有很多質疑的聲音。」12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剛從北京市區開完會,風塵僕僕趕來的該校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和一屋子的記者聊起了國科大別具特色而又雄心勃勃的本科教育。在他看來,學校辦學,靠的是眼界和實力,而不是經驗。

國科大為什麼要辦本科教育?席南華表示這是為了滿足國家對最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我們有很多有名的大學,但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優秀人物?這是一個困擾教育界的話題。作為國家科技的戰略隊伍,中科院集中了很多優秀的科學家,有4萬多的在讀研究生規模,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方面作一些探索。」

從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招本科生之前,國科大請國家科學圖書館調研了每個專業世界上五個最好的大學。比如,數學學科他們調研了莫斯科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和巴黎高師;計算機學科他們選擇了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印度理工和牛津大學;至於化學,他們則把東京大學加入考察列表。

拿到調研報告後的席南華非常震驚,因為「我國先進的大學與這些大學有很大差別」。他認為,在課程體系上,我們注重知識灌輸,能力培養卻不夠;我們培養了很多專才,但在思維能力訓練方面多有不足。

「我有這麼深的感觸,是因為現在強調交叉研究,但真正做時發現很多困難。別人說的東西我們不懂,我們說的東西別人也不懂,要找交叉學科切入點非常不易,有時花一年時間才弄明白。」席南華說,「這說明教育模式出了很大問題。」

他介紹說,國外名校非常強調培養學生廣博的能力和開闊的視野。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專業為例,學生要學31門課程,但其中數學專業課只有12門。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選專業課,但如果想畢業,其餘19門非數學課程必不可少。

在席南華看來,國科大新辦本科教育,可以「在白紙上描繪最美的圖畫」。

目前,國科大本科教育的專業要求非常核心,向學生提供很多專業選修課,但是必修課的數量比國內其他大學同專業要少得多,從而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來完成第二專業和輔修專業。

這所去年剛開始招本科生的大學強調對人文學科的重視,思想政治、人文歷史等學科都聘請非常出色的知名學者前來授課。席南華特別提到學生的寫作和交流表達能力培養。在他看來,中國很多學生「不會說自己的話,只會說別人的話,說迎合老師的話」。和美國常春藤大學一樣,國科大人文學院專門為所有本科生開設大學寫作課程。「從上學期來看,效果很好。」

這所大學志在把最優質的科技資源轉變為最好的教育資源。對於外界質疑的「科學家講不好課」,席南華直言這個觀點「似是而非」:「所謂課講得好不好,關鍵看能不能把本質講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中科院本科招生數量很少,但科學家非常多,光研究員就有八九千,從中選出一些優秀的來講課沒有任何問題。很多科學家在海外有教學經歷,包括我本人就在美國教過兩年書。」而事實證明,這些科學家講課既有深度又風趣,全方位展示了中科院教師的風採。

為了培養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國科大在三年級引入研討課程。這一點也學自普林斯頓。研討課每個班每個專題不會超過10人。這樣學生能得到更多關照,研討也更為活躍,中科院的科研優勢也會進一步凸顯。據說,這種「豪華配置」讓其他大學校長深感羨慕。

不過,優越的學習條件也伴隨嚴格的要求。據介紹,每位國科大本科生都有到國外大學學習半年的機會,只要滿足一個條件——「不掛科」。然而,不掛科在這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給本科生授課的院士之一,席南華教的班裡有69個學生,雖然這些學生都很優秀,但上學期仍有12人不及格,補考後還是有10人不及格。

「我相信,隨著我們的本科教育深入開展下去。」席南華自信滿滿,「用不了幾年,國科大本科生就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中國的教育舞臺上。」

《中國科學報》 (2015-12-1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席南華院士在湘中學作科普報告—新聞—科學網
    3月23日至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席南華在湖南石門縣第一中學、澧縣第一中學和桃源縣第一中學作科普報告。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而熬夜寫教學講義、備課,為學生答疑,也已是家常便飯,但這一切在袁亞湘院士看來還遠遠不夠……有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一個數學概念,袁亞湘院士經常會構造一些直觀、巧妙的例子,讓大家通過這些例題充分感受到計算數學的威力與魅力;在聽到同學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和建議後,袁亞湘院士會立即和助教們商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和內容,讓大家都跟上課程,有所收穫。
  • 【前沿講座】本科新生首場前沿講座席南華談「數學的浪漫」
    首先,席南華拋出了一系列問題:「為什麼國科大重視數理基礎?」「數學的意義是什麼」「學數學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順著這些問題,席南華給出了歷史層面上的解答。席南華談到,「認識到具體事物的共同數字屬性」是人類對數的認知上的一次飛躍,在此之前,人類在數學上的進展極其緩慢。
  • 席南華:我們志在培養頂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學」
    席南華。攝影/本刊記者 董結旭我們志在培養頂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學」——專訪中科院院士、國科大本科生培養委員會主任席南華「我們不是和別的學校爭什麼,也不是為了辦成國內另一所所謂的一流大學。我們只是探索培養出最高端的科技人才。」
  • —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院士席南華為中學生作專題科普報告—新聞—科學網
    3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在成都樹德中學作題為《認識數學》的科普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指出,應試刷題是必要的,就像吃飯,但吃得過量反而傷胃。 報告中,席南華院士不斷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他例舉勾股定理指出,直角三角形三邊聯繫不僅是等式計算而是事物間的相互關聯,它體現了數學的美感。「數學是具有邏輯力量的,它追求的不是複雜而是簡單。」
  • 席南華院士為成都樹德中學學生作專題科普報告
    席南華院士為成都樹德中學學生作專題科普報告 2015-03-25 成都分院 【字體:3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在成都樹德中學作題為《認識數學》的科普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指出,應試刷題是必要的,就像吃飯,但吃得過量反而傷胃。   報告中,席南華不斷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他例舉勾股定理指出,直角三角形三邊聯繫不僅是等式計算而是事物間的相互關聯,它體現了數學的美感。
  • 席南華:情懷與氣質極為重要-光明日報-光明網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副校長席南華院士今年當了一回「考官」——參與了國科大的本科綜合評價招生。國科大本科生培養的目標非常單純:利用科學院獨特的科研優勢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和未來學科帶頭人。那麼,在席南華看來,這樣的人才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又該如何培養呢?
  •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2020-06-15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的國
    國科大副校長席南華院士。主講者是國科大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中科院院士席南華,他給大一新生開設了「線性代數」,2016級是他帶的第三屆。演講結束後,席南華又遇到了那個常被問及的問題:研究純數學是怎樣的體驗?「這是一個可愛的學科,很有樂趣,也不用實驗設備,在世界上有很多朋友,我轉了很多國家,免費旅行,做完之後成果也是你的。」席南華笑了笑,「這麼可愛的事情,想別的幹嘛,只管往下做就行了。」
  • 國科大向兩位理論物理學家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9日北京訊 (記者甘曉)今天,中國科學院
  • —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如此評價。 在席南華看來,匯人才、聚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近年來中科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中科院數學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數學中心)因此而誕生,數學才俊的涵養沃土因此而孕育。
  • 席南華: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學家
    在我的故鄉,人們都在為更好的生活和人的尊嚴而辛勤工作,我想我的命運是和他們聯繫在一起的。」  經費夠用就行  他認為科研經費夠用就行了。從1994年到2005年的十餘年間,他只申請了一筆科研經費,即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其間沒再寫過其他基金申請書。他說:「寫經費申請書,及隨後的年度和結題報告太花時間了。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朋輩說||國科大本科生分享學習經驗【天文篇①】
    朋輩說||國科大本科生分享學習經驗【天文篇①】 2020-03-10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新聞—科學網
    ——記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代數與數論」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全國首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新聞—科學網
    之前,「腦科學」本科專業在國內尚屬空白。這是全國首個將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被任命為首任院長。 段樹民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加強腦科學和腦醫學人才培養有其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