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堆滿資料的書桌,一張電腦桌,一排書櫃,幾把椅子,這就是席南華的辦公室,簡單至極。朝南房間的冬日陽光帶來溫暖。席南華瘦削而高挑,些許白髮,簡潔的毛衣和休閒褲,一副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
異鄉難得「家園感」
席南華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從小就對數學情有獨鍾,繼承了父親有毅力、能吃苦和執著的品性,內斂的性格也是他從事研究不可多得的優勢。高一提前參加高考只讓他考上一個師範專科學校,而不是父親意想中的中科大少年班。在一個鄉村中學教了一年書後,席南華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生,師從著名代數學家曹錫華。
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席南華到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留所繼續工作。這裡有著優良傳統的學術環境,他如魚得水。
因為出色的工作,席南華應邀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波恩馬普數學所和法國高等科學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機構作研究。「在國外一流的學術機構作研究,對提高自己的水平和開闊眼界很重要。作為一種經歷,會有益於認識不同的文化和思考方式。」但他從未想過要留在國外長期工作。
「在國外生活,異鄉很難提供『家園感』,社會地位和當地人也有差別,對其主流文化的理解也不會很透徹。在我的故鄉,人們都在為更好的生活和人的尊嚴而辛勤工作,我想我的命運是和他們聯繫在一起的。」
經費夠用就行
他認為科研經費夠用就行了。從1994年到2005年的十餘年間,他只申請了一筆科研經費,即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其間沒再寫過其他基金申請書。他說:「寫經費申請書,及隨後的年度和結題報告太花時間了。為不是必需的經費花時間與精力,還會影響我的心境,進而給研究工作帶來無形的幹擾,最後得不償失。」他也多次拒絕記者的採訪,因為「沒弄明白採訪的意義是什麼,且只會浪費時間」。數學對於他是「樂趣和愛好,很高興還可以成為謀生的手段」。
席南華為人低調、樸實,對物質上的要求不多。在數學所工作21年,他很少向單位提個人要求,從不為個人利益給單位添麻煩。
2005年,席南華因肺部嚴重感染和肺積水入院治療,檢查發現他有嚴重的肝硬化和早期肝癌。經過緊張救治和肝移植手術,席南華的健康狀況漸漸恢復。與病魔的鬥爭和生死的考驗並沒有讓他停止做數學的腳步。2007年他的一項重要工作被美國數學會最好的雜誌Jour. Amer. Math. Soc.發表。這是大陸學者首次獨立在這個頂尖數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目前大陸學者僅獨立在其上發表兩篇論文。2008年他的另一項工作被歐洲數學會雜誌 Jour. European Math. Soc.接受發表。
但手術對健康還是很有影響,他感到易疲勞、需要多休息,服用抗排異藥使他的免疫力較常人低。他現在常遊泳和冥想,希望身體更健康。
席南華說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非常滿意」,「能自由自在地作研究。從來不擔心什麼,有問題就去解決它,不能解決的,擔心也沒有用。當上了院士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應該不會有大的影響,我願意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科研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學問和帶學生,和這項榮譽之間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Highly nontrivial
席南華的研究領域為代數群與量子群,是主流數學,競爭激烈。其工作跨學科、交叉性強、難度大,需要艱深的代數和幾何知識。他對基本和重要的困難問題鍥而不捨,與世界一流數學家競爭,成果突出。
他最為人稱道的工作是對仿射A型外爾群證明了Lusztig關於基環的猜想,這項長達 95頁的工作被美國數學會以單行本形式發表。Lusztig是代數群與量子群的領軍人物, 他的猜想揭示了若干不同對象之間的深刻聯繫。席南華的這項工作被稱為「highly nontrivial」(高度非凡的),一流數學家R.Bezrukavnikov和H. Nakajima後來分別用幾何和量子群的方法重新證明了他的結果,Lusztig在其個人網頁中,提到席南華的上述工作。這項工作在量子群、代數表示論、p進群的表示等方向均有深入應用。在著名幾何學家Baum等人的一項非交換幾何的工作中起關鍵作用。
席南華另一項有影響的工作是確定了Deligne-Langlands關於仿射赫克代數的猜想成立的充要條件。兩位美國科學院院士Kazhdan和Lusztig解決了部分問題。Ginzburg,現芝加哥大學教授,做錯了;Grojnowski,現劍橋大學教授,宣布解決了問題,但至今未見證明。這兩位教授都作過國際數學家大會邀請報告。席南華的工作說明了什麼時候猜想成立,什麼時候不成立,從而圓滿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項工作的一部分被德國Springer-Verlag以專著形式發表(137頁),另一部分發表於 Jour. Amer. Math. Soc.。
他的專著和論文引起同行的很大興趣,不僅代數學家Lusztig、Ariki、 Lehrer、Parshall、Scott等引用,還有幾何學家如Baum等引用。國際上多人如Bremke、Guilhot、陳宇等研究了專著提出的問題。專著中的一個原始想法被Miemietz等人利用。Aubert等人最近的論文把專著中的一些結果用於研究一些幾何結構。這些事實可以反映席南華此項工作的高水平和影響之廣泛。
此外,他與Lusztig合作發現了仿射外爾群的每個雙邊胞腔含有唯一的典範左胞腔。這項工作在代數群、李代數、量子群、李群等不同的方向均有深刻的應用。如Lusztig關於其基環的猜想和Bezrukavnikov對此猜想的證明,Humphreys把它與李代數的表示聯繫起來,Ostrik等人把它用於研究量子群的傾斜模範疇等等。文中一個結果被Matsumoto稱為「深刻」並用於其研究李群的論文中。
席南華還對量子群的基和表示有深入、系統的研究。量子群是重要的研究對象,Drinfeld主要因為引進量子群獲Fields獎。席南華在量子群上的工作為他人的一些後續研究提供了基礎、啟示和技術上的幫助, 一些想法被他人跟隨。其工作被著名數學家H. Nakajima、R. Carter、V. Chari等引用。Andersen、Jantzen、Soergel等人一項著名的工作用到席南華的結果。引用者Nakajima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過全會報告,獲美國數學會代數Cole獎,Andersen、Jantzen、Soergel等3人均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過邀請報告。
與他合作過的數學家均是著名數學家,有G. Lusztig(一流數學家)、G. Lehrer(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V. Chari(美國著名數學家)和T. Tanisaki(日本著名數學家)等。
力量仍在積蓄
痴迷數學,對數學問題有自己的品味,從不在乎外部環境影響的席南華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稱為「新時代陳景潤式的數學家」。席南華認為這個評價不一定十分恰當:「共同點是都熱愛數學。兩人的時代不一樣,其他方面可能難比較。陳景潤是一個光輝的數學家,我應該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學家。」
對未來,席南華充滿期待:「自己感到力量仍在積蓄,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
在採訪快結束的時候,席南華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深情感謝:「她就像一位天仙來到人間,成就了我這個凡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