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副校長席南華院士今年當了一回「考官」——參與了國科大的本科綜合評價招生。國科大本科生培養的目標非常單純:利用科學院獨特的科研優勢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和未來學科帶頭人。那麼,在席南華看來,這樣的人才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又該如何培養呢?
記者:在今年國科大本科生的招生工作中,您接觸了不少高中生,對他們有什麼印象?
席南華:我覺得很多學生素質很好。在綜合評價招生的面試環節中,我們設計的一般都是開放性問題,目的是要判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修養水平。同學們的思維比較活躍,看得出都非常熱愛科學,這種熱情讓我非常感動。
不過我也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太少。當我問到「你喜歡看什麼書」的時候,有同學回答「不看課外書」。同學們普遍反映課業太重,部分老師和家長不鼓勵甚至不允許讀課外書。更極端的例子是,有孩子說「從來不看課外書」「不喜歡小說」。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愛看小說,有些出人意料。
與之相對的一個問題是,有些同學雖然讀了很多書,說起來頭頭是道,但缺乏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辨。這就如同插花,看起來很美,但卻是無根的。
記者:國科大志在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和未來學科帶頭人。您提到的「課外閱讀」和「獨立思考」與此有什麼關係嗎?
席南華:閱讀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開闊視野,還在於從中提升與充實自己的情懷與氣質。我想不僅僅是科技工作者,不管將來從事什麼職業,情懷與氣質都將影響一個人最終能達到的高度。
做科研需要專注與堅持,需要發自內心喜歡,否則很難心無旁騖地堅持下來。我做博士的時候,我的同屋勸我轉行做經濟——這對我們學數學的人來說太平常了,收入何止翻幾番!但我從沒想過轉行,因為純數學是我的興趣所在。做科研也需要平和的心態,當你看到別人成為豪富或是顯赫一時,你依然不為所動,堅守你所認定的路,知道自己的價值。困境中看到光明,平復焦躁的心情,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這些是我從廣泛的閱讀中收穫的,讀的書包括哲學、歷史、小說、傳記等等。
同樣,作為科技工作者,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理性批判、坦率表達、寬厚包容等品質尤為重要。否則只會人云亦云,何來創新?
記者:在大學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懷和氣質呢?
席南華:我們國科大將始終把眼光、胸懷、品格、性情、氣質的薰陶和培養放在突出的位置。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除了在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的考慮外,我們特別重視的是言傳身教。
比如在本科生階段,我們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選擇學業導師,導師由院士、「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人計劃」入選者等高水平的學者擔任。這些導師不是「保姆」,也不一定會親自給本科生上課,但他們將定期與自己指導的學生溝通,在學風道德、科學思維、人生理想,甚至是人際交往、待人接物上給學生以引導。
無論是在本科生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我們都將儘可能實施小班授課,並引入規模更小的研討班。主持研討班的都將是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的研究員們,我想中國科學院獨特的科教融合、全院辦校的方式,有實力做到這些。這雖然需要更多的師資投入,但我們覺得這是值得的——這既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被充分關注,又能讓學生始終接觸科學前沿,知道什麼是新的,什麼是最好的。我在很多世界一流的數學研究機構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工作過,和最優秀的數學家一起共事。雖然我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從他們身上,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標準在哪裡,該向什麼方向努力。
我總覺得自己不是聰明人,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對數學發自內心的喜愛,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自己的喜愛。現在,站在國科大的講臺上,我希望自己對數學這份情懷和所知所感所悟能夠傳遞給我的學生們。(本報記者 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