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遠古對話.漫談—泥配件巖畫探索30年

2021-01-18 網易

2021-01-11 06:00:02 來源: 金融藝術嘉

舉報

  

  

  與遠古對話.漫談—我的巖畫探索30年

  主講人:泥配件

  今天和大家談談巖畫這一厚重的人類文明發展史重要性。出生在新疆哈密巴裡坤草原(大月氏史前人類遺址區)我,孩童時期就在牧場農莊接觸到了巖上千幅畫畫石。當時,是長輩們那神秘的口口傳說,給我的童年罩上了多層不解之迷,好奇心極強的我,總是打爛沙罐問到底,稍縱即逝幾十載。

  

  1977年考入新疆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專攻繪畫。為了實現孩提之夢,至今,仍然在不一般的執著地追問迷底,一時間開始了同天山,與藍天白云為伴的過著浪人生活;尋覓天山巖畫藝術為根。

  

  當時年代,有關巖畫資料是十分匱乏的。

  

  從草原一次次走進烏魯木齊,求教於巖畫各學科學者教授們,不斷的充電,了解人類歷史這漫長的知識「迷」點。

  

  巖畫學科門類較多:分為巖畫歷史學、巖畫考古學、巖畫人類學、巖畫宗教學、巖畫體育學、巖畫聲相學、巖畫藝術學等等,而且西方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納入了高等學府教育體系。

  

  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有巖畫存在的國家近200個。有著幾千年,萬年,幾十萬年的巖畫長卷史,記錄著人類從雛形時期至以後的繁衍生息全過程,充分而詳細地鑿刻著初期獵牧時代遷徙生活的寫真。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從草原調入烏魯木齊市工作,後來開始了對我國北方9省區各大山脈峽谷、無人區進行了系統的資料搜集、整理,掌握了巖畫第一手資料,為未來探索巖畫藝術,趟出了一條艱辛之道,後被國內不少學者們風趣的稱之為:「中國自費普查巖畫的第一愛好者」。

  

  保存好巖畫資料,首先是(圖譜/圖騰),這是研究其藝術造型的必須。

  

  在這漫長的藝術追求過程中,我選用了中國水墨的形式,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原生態巖畫獨特造型。故,在後來的作品中,有意張揚或近似原生態的本真之美,儘量體現出其陰陽鑿刻,拙中有剛,千姿百態,簡練大方之精華之美。

  

  形神兼備,線面合一,返璞歸真,為我初心。在馬不停蹄的腳步中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對這露天珍寶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初期,選用水墨大寫意之筆,在室內完成,結果出現的視覺效果不十分滿意;後來,只有走出戶外,實地探索創作,所以我堅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探索,一直是在失敗中再失敗的狀態下進行的。一次偶然的探索,從中發現了我所要表達巖畫本能的「笨」拙之效果,從此,就堅信在拙字上下功夫,以拙求剛勁。大山峽谷巖壁本身的紋理來自大自然,這就是所要追求的藝術肌理;方法總比困難多,最後搗鼓到將中國畫的生宣紙捕墊在事先選好的巖石面上做畫,以大潑彩方法為主線,後加兼工(筆)帶寫(意)統一整體,期間耗時了17年的光陰有了答案。實線出真知,雖然當年的作品還不完全成熟,年收穫大小作品不到20幅左右,尤其是四尺以上整張亦難以完美。

  

  一邊研究藝術技法,一邊還得對天氣有所關注和分析,當後來掌握了不同季節氣候,對早中晚的大山上戶外的溫度應對較為拿手。山上的風力是突變的,大小異常,對巖石表層所觸紙的情況影響很大,後來,面對雨雪天變化又成了新的研究「課題」,總之都為潑字產生視頻效果而下功夫。潑彩有:大潑、小潑、幹潑、溼潑、正面潑、反面潑,乃次反覆潑。潑還受速度及面積大小的制約;水、墨、色的先與後,飽和度亦是十分關健的環節,因「地」制宜,大多屬即興操作。

  

  整個一幅畫完成的前後還牽扯到多塊巖石表層紋理的借用,不是觀眾認為的拓,印、摸、壓,而是要掌握好巖面表面本身凸凹不平整的現狀,潑彩、寫意、工筆輕描就不分先後了順序了,甚至根據畫面需要,可在某局部多次反覆一種技法來達到完整統一。問題總是在探索中解決。故,經驗隨著年份亦應手掌控,作品數量到後期亦相應遞增,一氣呵成之作日見有成。

  

  記得在一次國際歐亞巖畫年展研討會上,來自多個歐洲國家的功勳(章)級的畫家、友人們,被我做畫的全過程所吸引,他們個個帶著好奇性提問,最後以「佩服」的眼神給了我讚譽。

  

  近幾十年間,國內外不少巖畫研究的學者們,將先祖們遺存的巖畫珍寶稱之:人類史書、亙古不變的變遷……。我常講:巖畫是人類第一幅圖畫。了解巖畫萬年史的起源、欣賞巖畫萬千不同地域國度、保護巖畫漫長的過程遺存、傳承巖畫為世代後人享用。故,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保存好遺蹟十分重要,乃,十萬火急。歡迎更多師友們同筆生輝。

  巖畫泥配件2021年01月10日

  於新疆哈密瓜鄉-宅裡

  2021年第01期 總第390

  審編:於廣生

  編輯:鞠海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九) 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今天就要推出試讀第九篇文章了。這一次試讀的是《石刻的遠古「圓盤狀星象圖」》。是的,是南陽巖石文中的「圓盤狀星象圖」。看到「星象圖」,你可能立刻、馬上就想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天文學專家孫小淳研究團隊的認定:該類遺蹟應為古代天文星象圖,尤其是謝莊巖畫遺蹟中的天文學內容豐富,是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
  • 崑崙山發現萬年巖畫,刻著「飛機圖案」,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存在?
    那稜格勒峽谷長約100公裡寬約30公裡,那裡存在著不少的屍骸,有動物的也有人的。在1983年,就發生了一個牧民的死亡事件,只見他衣服破爛,卻沒有什麼外傷,死因不明。 那稜格勒峽谷中存在著異常的磁場,據有關專家推測,那稜格勒峽谷中應該有著大量的磁鐵礦和玄武巖。獨特的地貌,神秘的環境使得崑崙山成為一個既神聖又神秘的存在。在這麼神秘的地方,出現的離奇事件也是令人理解。
  • 神秘的撒哈拉巖畫,講述了古老的撒哈拉不一樣的景象
    撒哈拉沙漠是咱們世界目前第一大沙漠,這裡的氣候非常的炎熱乾燥,而且常年沒有降雨,就是一個這樣極端天氣之下的地方,植物非常的稀少,而且土地都會幹裂,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或許大家對這種說法不是很相信,但是科學家已經在這片沙漠之中找到了有力的證據,就是撒哈拉巖畫,不過這些巖畫非常的虛幻
  •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辭世,力推中國巖畫研究走向世界
    蓋山林尋訪陰山巖畫路線圖對於這段經歷,蓋山林在《探索之路——我對巖畫的考察中》有詳細記錄,「早在七十年代, 我曾寫成並出版過《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而後,便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巖畫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上。首先是1976年至1980年多次深入到內蒙古陰山山脈狼山地區考察陰山巖畫, 總計行程達12000多公裡, 發現巖畫10000 多幅, 共臨摹1500多幅。
  • 崑崙山10000年前巖畫出現太空梭,人類文明在不斷輪迴?
    很多人都認為,人類文明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推測出了地球的年齡——46億年,而最早的生命大約在40億年前出現在了地球上,也就是說地球已經有很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了。或許我們永遠無法找到答案,但是也有人懷疑,地球上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可能和「外星文明」有關,因為在人類的探索中一直沒有找到其他生命星球,也沒有發現其他高等文明存在的證據。
  • 新疆阿勒泰市發現「麋鹿」及「狩獵」巖畫
    ,這是繼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來在阿勒泰市首次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巖畫群。此次新近發現的巖畫是當地牧民巴特巴依爾在一次放牧中無意發現的。  阿爾泰山脈,西北起西西伯利亞,經新疆阿勒泰地區,東南至蒙古人民共和國,綿延約2000公裡。峻峭偉岸的山巖上,古代遊牧民族,給當地遺存下來了非常豐富的巖畫。  記者在巖畫現場看到,本次發現的巖畫共有兩處,相距100米左右。
  • 探訪「失落的文明」——阿壩莫斯都巖畫
    >   中新社四川馬爾康1月8日電:題:探訪「失落的文明」——阿壩莫斯都巖畫  作者 安源賀 劭清  深冬清晨,記者一行從阿壩馬爾康縣城出發,逆著被薄冰覆蓋的木足溝河,從僅容一車行駛的盤山小路蜿蜒而上,探訪莫斯都巖畫。
  • 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南陽「巖石文」(巖畫)試讀(三)南陽石刻的遠古太極圖
    南陽「巖石文」的斷代是件困難的事,但通過對考古發現的泥陶爻窩,對生殖崇拜年代的分析判斷,專家們推斷有5000年至10000年的歷史。現存的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均指向遠古的先民們,在改造自然、觀察自然中,思考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形成了「易」的核心陰陽哲學思想,並畫圖表示。伏羲氏一划開天地,畫圖演繹八卦。
  • 新疆一牧民放牧時意外發現「神秘」巖畫(圖)
    本次新發現巖畫的區域。 杜鵬飛 攝巖畫群。 杜鵬飛 攝動物巖畫。 峻峭偉岸的山巖上,古代遊牧民族,給當地遺存下來了非常豐富的巖畫。  5月中旬,新疆阿勒泰牧民巴特巴依爾在一次放牧中無意發現的神秘巖畫群,牧民隨即向政府部門報告,經過當地文物部門人員證實,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鄉達布勒哈特村新近發現了表現「麋鹿」及「狩獵」等動物、人物形象的巖畫,這是繼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以來在阿勒泰市首次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巖畫群。
  • 「預告」央視《探索發現》呈現阿拉善右旗「沙漠、巖畫、駱駝」三...
    CCTV-10科教頻道(廣電用戶151頻道,移動、聯通網絡電視用戶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將於12月13日至15日每晚21:30分播出三集紀錄片《塞上胡楊》,該片分別介紹了阿拉善右旗駱駝產業發展、曼德拉山巖畫保護、巴丹吉林沙漠旅遊資源等,從不同視角呈現了阿拉善右旗獨有的「沙漠、巖畫
  •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容納千人(圖)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容納千人(圖) 2008年04月21日10:3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記者 苑堅攝    地質專家周自隆和呂正日前稱,他們在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發現一個遠古人類生活的溶洞。除了較早發現的9件石器外,近日又發現了9組巖畫。這個名為「穿心洞」的溶洞位於彭州市白鹿鎮塘壩村,洞內較寬敞平坦,最寬處約30米,大約有2000平方米,可以容納幾千人。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唐李 近年來發現的遠古時期的大興安嶺巖畫,其中有關龍形紋的巖畫,如被專家們稱之為「S形鹿角龍」等,與我國其它地區已經出土發現的有關龍的各種初始原型,形成了鮮明的互補和對照關係。她認為大興安嶺龍形巖畫與已發現的這些龍型遺蹟,可做彼此勾連的解讀。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是東胡、鮮卑、室韋、契丹、蒙古等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發祥地。「S形鹿角龍」發現於加格達奇白樺崗巖畫遺址。該遺址有10處巖畫,單幅近750餘幅。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四川發現遠古人類溶洞「穿心洞」 可納千人(圖)
    新華網成都4月18日電 (記者 苑堅)1個冰川時代就存在的溶洞、9組巖畫、9件未經打造的最原始的石器……這是日前在四川省彭州市發現的一處遠古人類遺存的實物資料。  來自成都地質礦產研究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周自隆、原地質礦產部高級工程師呂正稱,他們長期在彭州市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進行地質調查,並在地質公園核心區發現了這處遠古人類生活的溶洞,除了較早發現的9件石器外,近日又發現了9組巖畫。  記者日前從成都驅車130公裡到達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又在一座座小山的密林中步行1個多小時,才到達了位於海拔約1500米的一座山頂的溶洞。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為你喝彩》30餘年昆蟲學研究探險路 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
    他從事昆蟲學研究30餘年,用化石探索遠古世界的秘密,復原1.65億年前的昆蟲叫聲,震驚國內外各大媒體;他在科學的世界裡潛心鑽研,先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傳粉昆蟲,擬態昆蟲和吸血昆蟲,讓人類對遠古生態環境和生物進化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就是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撒哈拉綠洲如何變成沙漠,神異巨製沙漠巖畫
    後來在一次科學考察中,考古學家在這些石窟山洞裡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巖畫這些巖畫早期的和後期的有很大區別,早期的是石刻的,後期的則是用黃褐色的泥土畫上去的。那些巖畫反映的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使發現者吃驚,人們居然在巖畫中發現有一些學者由此推測撒哈拉在幾千年前是大草原,因為在大批生存的自然環境中,草和水是不可缺少的。
  • 科學網—花山巖畫何以保存兩千年
    花山巖畫蹲式人形之奇特、神秘,圖像之密集,場面之宏大,色彩之鮮豔,都具有極強的視覺效應和震撼力。其中最大一幅寬221米,高度40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共有人物、犬、器等1951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幅巖畫,而且畫中人像群平均身高(最高3.58米)也是世界巖畫中最高的。 花山巖畫是《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第31處巖畫,也是我國「入遺」的第1處巖畫。
  • 國科大人文學院孫小淳教授對南陽謝莊巖畫提出新推測
    近日,學界對河南巖畫的研究又有重要發現。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對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古巖畫的性質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測: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是一種石刻天文圖,其圓形結構具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該巖石畫的天文意義極其重要,很可能是遠古時期的「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