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遠古對話.漫談—我的巖畫探索30年
主講人:泥配件
今天和大家談談巖畫這一厚重的人類文明發展史重要性。出生在新疆哈密巴裡坤草原(大月氏史前人類遺址區)我,孩童時期就在牧場農莊接觸到了巖上千幅畫畫石。當時,是長輩們那神秘的口口傳說,給我的童年罩上了多層不解之迷,好奇心極強的我,總是打爛沙罐問到底,稍縱即逝幾十載。
1977年考入新疆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專攻繪畫。為了實現孩提之夢,至今,仍然在不一般的執著地追問迷底,一時間開始了同天山,與藍天白云為伴的過著浪人生活;尋覓天山巖畫藝術為根。
當時年代,有關巖畫資料是十分匱乏的。
從草原一次次走進烏魯木齊,求教於巖畫各學科學者教授們,不斷的充電,了解人類歷史這漫長的知識「迷」點。
巖畫學科門類較多:分為巖畫歷史學、巖畫考古學、巖畫人類學、巖畫宗教學、巖畫體育學、巖畫聲相學、巖畫藝術學等等,而且西方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納入了高等學府教育體系。
目前,已知中國乃至世界有巖畫存在的國家近200個。有著幾千年,萬年,幾十萬年的巖畫長卷史,記錄著人類從雛形時期至以後的繁衍生息全過程,充分而詳細地鑿刻著初期獵牧時代遷徙生活的寫真。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從草原調入烏魯木齊市工作,後來開始了對我國北方9省區各大山脈峽谷、無人區進行了系統的資料搜集、整理,掌握了巖畫第一手資料,為未來探索巖畫藝術,趟出了一條艱辛之道,後被國內不少學者們風趣的稱之為:「中國自費普查巖畫的第一愛好者」。
保存好巖畫資料,首先是(圖譜/圖騰),這是研究其藝術造型的必須。
在這漫長的藝術追求過程中,我選用了中國水墨的形式,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原生態巖畫獨特造型。故,在後來的作品中,有意張揚或近似原生態的本真之美,儘量體現出其陰陽鑿刻,拙中有剛,千姿百態,簡練大方之精華之美。
形神兼備,線面合一,返璞歸真,為我初心。在馬不停蹄的腳步中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對這露天珍寶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初期,選用水墨大寫意之筆,在室內完成,結果出現的視覺效果不十分滿意;後來,只有走出戶外,實地探索創作,所以我堅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探索,一直是在失敗中再失敗的狀態下進行的。一次偶然的探索,從中發現了我所要表達巖畫本能的「笨」拙之效果,從此,就堅信在拙字上下功夫,以拙求剛勁。大山峽谷巖壁本身的紋理來自大自然,這就是所要追求的藝術肌理;方法總比困難多,最後搗鼓到將中國畫的生宣紙捕墊在事先選好的巖石面上做畫,以大潑彩方法為主線,後加兼工(筆)帶寫(意)統一整體,期間耗時了17年的光陰有了答案。實線出真知,雖然當年的作品還不完全成熟,年收穫大小作品不到20幅左右,尤其是四尺以上整張亦難以完美。
一邊研究藝術技法,一邊還得對天氣有所關注和分析,當後來掌握了不同季節氣候,對早中晚的大山上戶外的溫度應對較為拿手。山上的風力是突變的,大小異常,對巖石表層所觸紙的情況影響很大,後來,面對雨雪天變化又成了新的研究「課題」,總之都為潑字產生視頻效果而下功夫。潑彩有:大潑、小潑、幹潑、溼潑、正面潑、反面潑,乃次反覆潑。潑還受速度及面積大小的制約;水、墨、色的先與後,飽和度亦是十分關健的環節,因「地」制宜,大多屬即興操作。
整個一幅畫完成的前後還牽扯到多塊巖石表層紋理的借用,不是觀眾認為的拓,印、摸、壓,而是要掌握好巖面表面本身凸凹不平整的現狀,潑彩、寫意、工筆輕描就不分先後了順序了,甚至根據畫面需要,可在某局部多次反覆一種技法來達到完整統一。問題總是在探索中解決。故,經驗隨著年份亦應手掌控,作品數量到後期亦相應遞增,一氣呵成之作日見有成。
記得在一次國際歐亞巖畫年展研討會上,來自多個歐洲國家的功勳(章)級的畫家、友人們,被我做畫的全過程所吸引,他們個個帶著好奇性提問,最後以「佩服」的眼神給了我讚譽。
近幾十年間,國內外不少巖畫研究的學者們,將先祖們遺存的巖畫珍寶稱之:人類史書、亙古不變的變遷……。我常講:巖畫是人類第一幅圖畫。了解巖畫萬年史的起源、欣賞巖畫萬千不同地域國度、保護巖畫漫長的過程遺存、傳承巖畫為世代後人享用。故,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保存好遺蹟十分重要,乃,十萬火急。歡迎更多師友們同筆生輝。
巖畫泥配件2021年01月10日
於新疆哈密瓜鄉-宅裡
2021年第01期 總第390期
審編:於廣生
編輯:鞠海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