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東達尼羅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蘇丹,從大西洋到紅海,撒哈拉沙漠橫貫整個北非,東西綿延近5000千米,南北縱深近2000千米,橫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等11國國境,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地表起伏平緩,一般海拔在250米~500米之間,地面主要是戈壁、流沙或沙丘,沙漠中還分布著一些間歇性河谷。整個環境異常乾熱,植物貧乏,動物也很稀少。自從人類有文字以來,「撒哈拉」這個詞就意味著乾旱、饑渴和死亡。但有誰會相信,它過去的名字應該叫撒哈拉綠洲。從綠洲到沙漠,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位於撒哈拉大沙漠中部的兩座山脈一恩阿哲爾和提貝提斯,由於常常受到暴風的襲擊,加上晝夜溫差很大,山上的石頭有不少成了發發可危的石橋和迷宮似的石窟。
起初,人們並未注意這些石窟有什麼特別之處。後來在一次科學考察中,考古學家在這些石窟山洞裡發現了原始人類的巖畫這些巖畫早期的和後期的有很大區別,早期的是石刻的,後期的則是用黃褐色的泥土畫上去的。那些巖畫反映的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景,使發現者吃驚,人們居然在巖畫中發現有一些學者由此推測撒哈拉在幾千年前是大草原,因為在大批生存的自然環境中,草和水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巖畫中還包括很多形象生動、神態逼真的水牛鴕鳥、大象、羚羊、長頸鹿等動物於是人們認為大約在6000多年前,撒哈拉曾處於高溫和多雨期,以塔西裡臺地為起點,南到基多湖畔,北到突尼西亞窪地,構成了龐大的西北水陸網。臺地在多雨期出現了許多積水池,沿著這些積水池,便繁殖起來了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撒哈拉文化也因此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並曾昌盛一時。通過對巖畫的研究,人們還發現只有在極少數的地區有有關駱駝的巖畫。從碳14的測定中可以看出,在前期巖畫中還沒出現駱駝的形象,都是後期的作品中才有駱駝的形象的。
據此,一些學者認為,公元前500年前3500年,撒哈拉居住著許多狩獵或遊牧部落,隨著氣候的變化,撒哈拉成為沙漠後,公元前400年前300年,駱駝才從西亞來到這裡。有地理學家認為,曾經的綠洲變成沙漠是自然條件變化的結果。因為這一地帶氣候極其乾燥,日照時間特別長,最熱的幾個月中平均溫度超過30℃,地表溫度更是高達70℃。此外,這裡還受到一股叫「馬丹」的東北風的影響。這種風終年不停,一吹整個地區就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再好的植被也會被掃蕩一空,無法留存。生態學家則認為,這片土地自古以來自然條件就很惡劣,一直經受著太陽的暴曬和季風的侵擾。之所以會有綠洲變沙漠的結果,是因為人類自身的活動所致。據分析,這裡的人們犯了一個難以挽回的錯誤:在當時的農牧社會裡,為了發展經濟和戰勝敵人,人口的增加越來越必要。隨著人口的增多,田地變廣了,牲畜也變多了,漸漸地綠色原野就無法負荷了。土地一植物一動物一人類這根生命的鏈條一旦斷裂,便會完全崩潰於自然災害的肆虐中。撒哈拉沙漠形成的過程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在自然一社會一文化生態系統中,人類的發展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必須用生態的理念去幫助它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在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非洲有許多史前原始巖畫,這些巖畫精美絕倫,分布極為廣泛,約有十多個國家,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埃及、莫三比克、肯亞等都有這種原始的藝術作品保留下來,而且數量非常多,流傳也很廣。這些巖畫有相當複雜的表現形式和手法,還有豐富多彩的內容。粗獷樸實的筆畫使用的是水混合臺地上的紅巖石磨成的粉末冷制而成的顏料,由於顏料中的水分能充分滲入巖壁內,長久接觸後發生化學變化,使顏料溶進巖壁。因而很多年後,畫面依然鮮豔奪目。早在1721年,一個葡萄牙人旅遊團從一個旅遊團成員偶然在巖壁上發現了一幅畫著動委內瑞拉出發到莫三比克旅遊觀光物的巖畫。隨後人們又發現了位於阿爾及利亞東部的巨大的顏料庫,它位於撒哈拉沙漠中的恩阿哲爾山脈,這條山脈長800千米,寬50~60千米,巖畫的主要顏料就是那裡蘊藏著的豐富的紅砂土礦藏。
1956年一個法國探險隊在這片廣闊的山區裡競發現了1萬多幅作品。科學家們根據這些巖畫所反映的內容,推斷撒哈拉地區以前並不是沙漠,這裡曾生存著一群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他們的謀生手段是獵取大型水棲動物,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資料證實,公元前8000年前2000年,在地質學上是非洲寒武紀的潮溼期,那時撒哈拉地區並不是沙漠,而是一片布滿熱帶植物的草原,這種草原正適合狩獵。非洲原始巖畫中,有許多神秘的人物形象,有的是手持長矛、圓盾的武士,他們乘坐戰車迅猛飛馳,仿佛雄偉的戰士;有的場面則是人們射擊野鹿和狩獵野牛,他們手持弓箭,個個身材魁梧。科學家們由此得出以下結論:當時戰爭頻繁,甚至成為了人們的職業,而在經濟中佔突出地位的是狩獵。
畫面上有些人戴著小帽子,身纏腰布;有些做出敲擊樂器的樣子;有些做出貢獻物品的樣子,仿佛是描述祭神的畫面。其中還有畫著巨大圓腦袋的人像,他們的服飾非常厚重笨拙,除了兩隻眼睛,臉上什麼也沒有,而且表情呆滯。人類發明了宇宙飛船以後才明白這些畫面的意思,現在的太空人穿上太空衣、戴上帽子後,與那些圓頭人像有著驚人的相似。究竟是誰創作的非洲原始巖畫呢?許多人認為是當地的土著布須曼人創作的。布須曼人的文化中心正是撒哈拉地區,在這個中心地區發現的許多巖畫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北邊的塔西裡,南邊的非洲中部及南部,東邊的埃及的巖畫都是從這個中心地區傳播出去的。
而一些歐洲學者則堅持認為外來文化的傳播創造了非洲史前巖畫,有的乾脆說非洲史前巖畫是歐洲史前巖畫的複製品。他們認為首批歐洲移民尼安德特人在公元前5萬年左右來到非洲,大批克羅馬農人在4000年後居非洲,他們是歐洲史前巖畫的創造者,是他們把巖畫帶到了非洲。但不少專家指出,巖畫中表現了非洲。但不少專家指出,巖畫中表現了非洲些部族的人種特徵,例如非洲人一般都是高聳臀部,這是歐洲史前巖畫中不可能有的。非洲巖畫究竟是天外來客的隨心之作,還是非洲土著布須曼人的智慧結晶,或是歐洲史前巖畫的複製品?
現在仍然眾說紛紜。然而非洲巖畫的發現對世界原始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能使我們了解、考察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與社會形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所有的非洲原始巖畫中,撒哈拉大沙漠的壁畫尤為壯觀。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沙漠壁畫是德國探險家巴爾斯於1850年在撒哈拉考察時無意中發現的,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由於缺乏考古知識,當時這些壁畫並沒有引起他的重視。23年後科學家專門對這些壁畫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在畫中記述的都是1萬年以前的景象。後來,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部的塔西利臺地恩阿哲爾高原上人們又偶然發現了一處巨大的壁畫群落。這個壁畫群落長達數千米,全都繪在巖陰上,上面刻畫了遠古人們的生活情景,五顏六色、色彩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