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於世的撒哈拉沙漠遠古大型壁畫,位於撒哈拉沙漠北緯30度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一大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在這極端乾燥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曠地,竟然曾經有過高度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遠古大型壁畫。今天,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於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形怪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巖壁中刻有鴕鳥、水牛以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
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裡的壁畫群,全繪製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巖陰上,五顏六色,雅致和諧,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此後,歐美考古學家紛至沓來。
從發掘出來的大量古文物看,距今約1萬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草木茂盛的大草原。當時有許多部落或民族生活在這塊美麗的沃土上,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這種文化最主要的特徵是磨光石器的廣泛流行和陶器的製造,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在壁畫中還有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古文字,說明當時的文化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壁畫的表現形式或手法相當複雜,內容豐富多彩。從筆法來看,它們一般都比較粗獷樸實,所用的顏料是不同的巖石和泥土。壁畫是紅巖磨成的粉末加上水作為顏料繪製而成的,由於顏料水分充分地滲入巖壁內,與巖壁長久接觸而引起了化學變化,兩者最後融為一體。所以,經過幾千年的風吹日曬,筆畫顏色依然鮮豔奪目。
從壁畫的畫面上看,表現人物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由此推斷,很可能當時人們喜歡在戰鬥、舞蹈和祭祀前後作畫於巖壁上,昔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那麼,在今天極端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是誰在什麼年代創造出這些碩大無比、氣勢磅礴的壁畫群?刻制巨畫又為了什麼?這也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個不解之謎,無法找出確切答案。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轉發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