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一片沙漠的形成當然不會如此浪漫,這片飛沙走石的浩蕩沙海也曾孕育著遠古的文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麵積達900萬平方千米,佔據了非洲大陸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與美國的大小相當。它的溫度可以高達57度,溼度卻只有2%,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個綠色的天堂。
時間退回到一萬年前,這個地球上最熱、最乾燥,漫天黃沙的地方被鬱鬱蔥蔥的草原覆蓋,草地、樹林、湖泊間是奔跑的野生動物和暢遊的魚。綠色的撒哈拉不僅是動植物的綠洲,也孕育著古代撒哈拉文明,人們在這裡打獵、遊牧、釣魚、發展農業、製作陶器。然而,在距今10000到8000年時,這一切都結束了。
根據 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施密特的研究,重大的氣候變化徹底改變了撒哈拉沙漠的生態環境,也顛覆了當地人的生活。約在八千年前,地球的傾斜角度從24.1度變成了23.5度,0.6度的變化足以導致氣候模式翻天覆地式的改變,「綠色撒哈拉」一去不返。
沒有了雨水,人們被迫離開了撒哈拉,向東遷往尼羅河流域。一直以來,考古學家門都沒有停止在撒哈拉的發掘工作,「這片沙漠埋藏著部落遷徙的證據,目前已發掘的100多個遺址點出土了很多地質樣品、人類遺骸、動物骨骼,還有工具、武器以及巖畫藝術,幫助我們復原遠古撒哈拉文明」,長期參與發掘的考古學家表示。
早在1842年,德國探險家海因裡希用五年時間,在撒哈拉的塔西亞高原發現了成千上萬幅史前巖畫,巖畫描繪了我們未知的遠古撒哈拉文明的生活場景。比如在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巖畫中,可以看到在曾經的「綠色天堂」撒哈拉沙漠,半球形的草屋附近,男人們狩獵,女人們相互梳頭髮和起舞。
在其他地點發現的巖畫上,除了大象、獅子、鴕鳥、長頸鹿、野牛、羚羊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種植、發展畜牧,他們飼養山羊、綿羊和豬,家犬也在巖畫上多有出現。
考古學家們還在這裡發現了爬行動物和齧齒動物的骨骼,它們出現在綠洲變成沙漠之後。雖然水資源的匱乏人和大多數動物都流離失所,但是這兩個物種卻很容易適應沙漠的酷熱,它們隱藏在地表半米以下,那裡的溼度和溫度讓它們能夠存活下去。
動物骨骼和巖畫遺蹟將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娓娓道來,但是那裡還有太多古老的秘密埋在黃沙下。科學家們相信,最久遠的城市可能仍然隱藏在沙子中。
你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哪裡?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關注、點讚、評論,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