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許多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等等,這些沙漠就像是地球上的傷口,逐年在惡化,侵蝕和壓縮著人類的生存空間。沙漠氣候炎熱乾旱,地面被大片黃沙所覆蓋,植物稀少,降雨量極低,是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的荒蕪地區。沙漠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沙漠形成之後,很難再恢復,只會在惡性循環中,變得越來越不可收拾。本期筆者卻帶大家了解一個神奇的沙漠:一個即將消失在地球上的沙漠——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地位置
中國沙漠分布
毛烏素沙漠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榆林市,面積約4.22萬平方公裡,毛烏素沙漠跟其他地方的沙漠一樣,一開始並不是忙忙黃沙,在古代,毛烏素這片區域,也曾經是水草豐美的草原。歷史上,匈奴人曾在這裡建立過繁華的都城——統萬城。「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這是對當時還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毛烏素沙地的形容。至於為什麼變成了沙漠,一般有以下兩個主因:
古城遺址
毛烏素沙漠面積比海南省還大
1.氣候原因
毛烏素沙漠基本處在中緯度西風帶中,終年為西風環流所控制,地表長期寒冷乾燥,加上深居內陸,溼潤水汽被高山或高原阻擋,降雨量很低。冬季,又受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天氣影響,使該地區成為極地大陸氣團源地,氣溫寒冷乾燥,植被無法生存。
高原地區,降雨稀少,氣候乾旱
2.人為原因
在秦漢時期,這裡水草豐茂,曾是古代一個重要的經濟城市,但後來因為戰爭,城市被摧毀,特別是唐朝以來,中原內亂不止,對此區域治理減弱,草原逐漸變成了沙地。到了清朝後,為了生活,人們過度開墾和放牧,對植被破壞嚴重,使得土壤不斷裸露、沙化,最終變成了一片沙漠。總而言之,惡劣的氣候條件,加上人為破壞,讓這個曾經的青青草原變成了荒漠。
過度開墾
過度放牧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毛烏素地區已經嚴重沙漠化了,因為沙漠的不斷擴大,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影響,居民陸續遷走以謀出路,坐落在這片沙漠的榆林市,因為沙漠的惡化,更是被迫三次搬遷,損耗了巨大財力物力。此外,由沙漠引起的沙塵暴,也不斷影響到其他地區,如京津冀地區,不僅對當地造成環境汙染,還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生產活動。為防治西北地區的荒漠化,解放後的新中國,進行了艱苦卓越的防沙治沙工程,如「三北」防護林生態建設工程就是那時候開展的。
沙塵暴
1.「麥草方格」固沙法
用麥草、稻草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藉此截留水分,降低風沙速度,提高樹苗存活率。
「麥草方格」固沙法
2.適地適樹造林法
大量種植抗旱能力強的植被,如沙柳、楊樹等,都是用來治理沙漠的常見林木,因為沙柳、楊樹的生長速度快,耐旱易活,成活率高,是治沙的主力。
沙柳
楊樹
3.公益助力
馬雲打造的螞蟻森林計劃,激起廣大群眾對植樹造林的熱情,全國人民通過參與這個計劃,或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植樹治沙的行動中去。
植樹造林
防風固沙
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毫無疑問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如今,沙漠已變綠洲,近日據傳,陝西省林業局發布消息: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到93.24%!曾經的荒漠,水土不再流失,綠色生機逐漸恢復。而在沙漠腹地,榆林市政府還帶領大家開闢出了160萬畝的農田,並且大力發展沙漠旅行業,把治沙和經濟發展結合一起,帶領當地群眾走上一條獨特的致富之路。這也意味著,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真的即將要從地球上「消失」了!
治沙前後巨大對比
沙漠變綠洲
綠水青山
我國雖然國土遼闊,但是適宜耕種的土地並不多,實際上我國是多山的國家,光沙漠總面積就達128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約13%。所以對沙漠治理,我國歷屆政府都重視,並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經歷幾代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毛烏素沙漠已經是我國,也是世界首個被治沙成功沙漠。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模式,被聯合國環境專家稱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毛烏素沙漠模式的成功,對我國和世界其他沙漠地區的治理,提供了現成可靠的參考方案。
綠色中國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近日來,國家對秦嶺環境的大力整治,我想也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也是為了更好的持續的發展。前車之鑑,我們決不能讓歷史重演。正所謂「綠水青山」來了,難道還怕「金山銀山」不來嗎?希望不管是政府,還是個人,都要對我們賴以生活、生存的環境保持敬畏之心,愛護好我們的家園。
—END—
原創作文 禁止搬運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