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典》中,將「奇蹟」解釋為: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但極難,並不代表不可能,我們中國,偏偏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奇蹟」。
它叫毛烏素,自唐朝以來,便逐漸開始積沙,等到明清時期,已經變成茫茫大漠,1959年,我國決定對其進行改造,決定將這片大過舟山群島的沙漠變成綠洲,經過無數人60多年的努力,這片曾經的「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發生在這裡的傳奇故事。
1.歷史由來
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乃中國四大沙地之一,面積達到4.22萬平方公裡,在蒙古語裡,「毛烏素」代表「壞水」。早在公元5世紀時,毛烏素就成為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那時候的毛烏素,和幾十年前大家印象裡的毛烏素完全不一樣。
它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場,風光宜人,無數牛羊在這裡悠閒地吃著草,然而隨著戰亂的爆發、氣候的變化,以及後人過度的開墾、濫牧,毛烏素的地面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片草原慢慢出現了沙礫,但人們不知悔改,繼續在這裡開墾,最後,這片美麗的草原變成了沙漠。
而見到毛烏素變成沙漠,貪婪的人類仍然不知悔改,他們離開了這裡,扭頭去開發新的地方,從此以後,毛烏素無人問津。
2.幡然醒悟
當年在榆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段話:「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把這裡惡劣的生態環境訴說得淋漓盡致,綠色,是榆林百姓千百年來的夢想。
根據資料顯示,解放初期,榆林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牧場沙化、鹽漬化等各種問題此起彼伏,這裡每年因為水土流失輸入黃河泥沙高達5.3億噸,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荒漠化、沙土化最嚴重的地區,便是毛烏素沙漠。
1959年,我國開始陸續出臺各項環境治理的政策和措施,偌大的毛烏素沙漠有幸成為第一批改造地,然而如此大的沙漠,治理起來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但當榆林百姓聽到國家的政策後,立刻自發加入了治理隊伍。
一時之間,官民共同行動,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場面令人震驚。政府負責修建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老百姓買來種子,在防護帶一顆一顆埋下;當年陝西漢子石光銀,毅然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把毛烏素治理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家每天都來這裡栽樹澆水,綠色,在這片沙漠慢慢冒了出來!林地、草地、良田,在這片沙漠冒了出來!我們的人民用61年,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大奇蹟——毛烏素再次恢復到了千年之前綠草茵茵、生機勃勃的畫面!
3.巨大改變
如今,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流失不復存在,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4億噸,榆林市甚至在沙漠腹地,開闢出了150萬畝農田,若是把這60年來種在毛烏素的樹木按1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什麼叫奇蹟?這便是奇蹟!
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國在環境治理方面會取得更大的成效,實現更多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