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天文曆法――星象

2020-12-06 夏至之至

人類社會各個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星象與季節的相應關係也不同,但是用天象定歲時都是共同的。古代埃及人重視觀測天狼星,因為每年天狼星與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就預示著尼羅河要泛濫,而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種的需要。我國上古的夏朝,宿三星的觀察,每年三星昏見西方,就意味著春耕季節的開始,參宿就成了夏族主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著重觀察黃昏現於東方地平線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大火」。

67大火昏見東方,也正是春耕季節播種的日子。大火就成了商族主祭祀的星。所以《公羊傳·昭公十七年》載:「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北極亦為大辰。」何休《公羊解詁》云:「大火謂心星,伐為參星。大火與伐,所以示民時之早晚。」這裡所謂「大辰」,就是觀察天象的標準星,均指恆星而言。大火為大辰,是就商代而言;伐為大辰,是就夏朝而言;北極亦為大辰,當指以北極星為觀察天象的標準的更古時代。於此可見,我國上古對於北極星的認識,起源更早。現代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在太陽系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按照各自的軌道和速度運行著。——古人憑肉眼觀測,以地球為中心,早就認識了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並了解到它們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掌握了它們的運行規律。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圍繞著地球旋轉,運行一周為29.53059日,月球本身不發光,人們所見到的月相是月球對太陽光的反射。隨著地球、月球與太陽相互位置的變化,月相也周期性變化著。當月亮的背光面對著地球,人們看不到有光的月面,即為朔日(陰曆初一);當月亮的受光面全部對著地球,人們看到一輪滿月,即為望日(陰曆十五)。從朔日到望日,望日到朔日之間還有各種月相。

67人們根據月相變化和月亮出沒時間,便知道陰曆的日期。俗話說:「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七初八月半邊,十五十六月團圓。」這種以月相變化為依據,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周期長度,叫朔望月,就是陰曆的一個月。每一個朔望月,月球都要行經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空間一次,如果大體在一個平面上,月球遮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光線,就會發生日食;當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球中間(每月有一次機會),如果大體在一個平面上,地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月球的光線,就要發生月食。因此,日食總是發生在朔日,月食總是發生在望日。古人特別重視日食的記載,認為是上天對君主的警告,是兇兆。古代天文學家還以日食檢驗曆法的準確性,食不在朔,便據以調歷。

67

我國古代先民們面對風雨雷電等各種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初民都視之為「神」,認為那是上天的旨意。在沒有完全認識自然規律之前的蒙昧時代,以預卜吉兇禍福為目的的星佔神學就得到迅速發展,並控制著初民的整個思想領域。天幕上的日食、月食,五大行星的運行,流星、彗星、極光、新星等天象被看作是上天給人的啟示或警告。這些天象的發生,也就為星相家所詳細記錄。在星佔學盛行的時代,天文學自然是它的附庸,並成為一種保密的學問,變成支持星佔神學的皇室的專有品,由皇家的專門機構如欽天監等把持,甚至規定不準私習天文。我國歷代編寫的《天文志》,除了講述星區的劃分,解釋對宇宙的看法外,充斥了大量的星佔學內容,道理就在這裡。正因為這樣,要了解天意,要利用將要發生的天象作出吉兇禍福的準確預報,就必須對天象作大量的觀測、研究,以掌握它的運行變化規律。

中國古代星佔家,不僅觀察日月五星的運行,而且還計算它們的運行周期,決定年、月、日、時。這樣,客觀上就為制歷提供了數據。所以,著名的星佔家往往就是有成就的天文學家,也就不足為怪了。司馬遷《史記》以歷為推步學,以象為佔驗學,正反映了天文與星佔的關係。

67

據《魏書·崔浩傳》載,北魏拓跋氏天文學家崔浩,作過一次被認為「非他人所及」的神佔。原文是: 姚興(後秦政權)死之前歲(公元415年姚興死)也,太史奏:熒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謂下入危亡之國,將為童謠妖言,而後行其災禍。太宗(拓跋嗣,明元帝)聞之,大驚。乃召諸碩儒十數人,令與史官求其所詣。浩對曰:「案《春秋左氏傳》說,神降於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請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朔,天有陰雲,熒惑之亡,當在此二日內。庚之與未,皆主於秦,辛為西夷。今姚興據成陽,是熒惑入秦矣。」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人安能知其所詣,而妄說無徵之言。」浩笑而不應。後八十餘日,熒惑果出於東井,留守盤旋。秦中大旱,赤地,昆明池水竭。童謠訛言,國內喧擾。明年,姚興死,二子交兵,三年國滅。於是諸人服曰:非所及也。 從天文學的角度看,崔浩不過根據熒惑(火星)的順、留、逆行,預報了一次火星的運動而已。以星佔說附會之,就帶上了極其神秘的色彩。

相關焦點

  •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周乾 (本文載於《科技日報》2020年2月14日第7版,原文題目為《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有修改) 紫禁城(圖1)是我國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有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 「天象示變,災異可弭」,剖析朱元璋為何重視天文曆法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曆法並不局限於陰陽五行之理論,而是包含了天文星象等在內的日月變化。也就形成了一種發現星象的獨特方式,同時藉助數術的推算和演變,構建了完整的觀測星象的體系。明太祖朱元璋對星象的看法在歷代帝王中是首屈一指的。由于堅信「天人感應」的理論,太祖在對待天文曆法有著獨特的認知,而且以實際行動推動了明代天文曆法的進步。
  • 陝北發現我國首幅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
    西安新聞網訊 記者昨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一幅出土於陝北漢墓中的星象圖成為我國首次發現的四要素齊備的二十八星宿天文星象圖。為了便於觀象、授時、佔星,古代中國人把廣袤的星空劃分為28個星區,即所謂的二十八星宿。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
    在中國古詩文中提及天文星象的比比皆是,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等等。可見,在古代,「觀星象」是件尋常事,絕非難事。
  • 中國的這一曆法,用了2600多年從沒錯過,世界都感嘆不已
    不過,在漢以前,中國古代的曆法中一歲是366天,「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漢代時期,中國曆法有兩次改革: 一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曆》; 二是漢成帝末年劉歆編寫的《三統曆》,其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到了曆法之中。
  • 陰陽八卦及古代天文曆法
    (一)古代計時的方法1.漏壺 2.圭表 3.香篆 4.輥彈(gun dan)(二)古代農曆1.陰陽曆陽曆主要以太陽運動為依據,以一個回歸年,即太陽從春分點運行到下一年的春分點為一年。現在通用的公曆就是陽曆。陰曆主要以月亮運動為依據,以一個朔望月,即月亮從合朔(月亮位於地球和太陽的正中間)到下一次合朔為一個月。
  • 《星經》:記錄著戰國時代的星象,是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石申,是戰國時代魏國人,曾著《天文》八卷。同時代還有位天文學家叫甘德,楚國人(一說齊人),著有《天文星佔》八卷。後人把這兩部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合編在一起,稱為《甘石星經》,亦叫《星經》。星經是戰國時代的星象記錄,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60前350年間。中國古代天文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到戰國時期已形成了自身的體系。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上的傑出成就, 我列了幾個, 你知道多少來留言
    相傳他測定恆星118座,計500多顆星,著有《天文星佔》八卷,今佚。石申,魏人。相傳他測定恆星138座,計810顆星,著有《天文》八卷,今佚。但在唐《開元佔經》中有大量節錄。二人精密記錄黃道附近120顆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距離,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它比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希臘伊巴谷的星表早約200年。甘德發現的木星三號衛星,比義大利伽利略和德國表依耳的同一發現早近2000年。
  • 《左傳》中所記載的天文異象,今天看來有什麼神秘含義?
    本章將集中討論天文類相關的異象。中國古代「天文」一詞最早出現是在《易傳彖賁》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說法;《淮南子天文訓》說:「文者象也。」則此處的「天文」指天上的天象文採,即指天空的現象。而「天空所發生的現象,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於日月星辰的現象,即星象;一類是地球大氣層內所發生的現象,即氣象。
  • 中國古代五大天文學家 ---石申
    他不但編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曆、歲星紀年、行星運動、天象觀測和中國古代的佔星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佔卜星象,探尋奧秘群星閃爍的天空絢麗而神秘。從古自今,人類不斷探尋星空的奧秘,內心總是充滿虔敬。古人甚至把日月星辰奉為神明,希望能夠通過星象的變化預測人間的禍福。
  •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早在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從史籍上看,中國古代的天文星象觀察,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月食、太陽黑子、流星雨等特殊天象,都有著豐富的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古代天文觀測成果在民俗花錢上也有所體現。
  • 什麼是「曆法」?它的產生基礎有哪些?我國曆法有多少種?
    人類是聰明的,在如此多的物理天文現象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規律,並總結了出來,形成了指導人們生產生活的時間點,這就是「曆法」。古代曆法壁畫·網絡供圖「歷」,是指「經過」;「法」原指「效仿」,後引申為「標準、規律」。因此曆法的含義就是「通過天文星相及萬物的現象和經過,總結出來的相關規律」。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也還體現在具有東方特色的宇宙理論上。宇宙理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渾天儀製作的理論根據。張衡畫像這臺渾天儀是一種以水為動力的演示天球星象運動的表演儀器,它開創了我國天文學製造水運儀象的傳統。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圭表。在地面上垂直豎立一根竿子,高八尺,叫作「表」,立竿則影見;用來量度影的長短的工具,叫作「圭」。立竿測影的這套工具統稱「圭表」。在陶寺遺址也出土了測影所用的圭尺。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儀器,用來觀測太陽的方位。另一類可以觀測研究太陽、月亮、恆星行星等幾乎所有天體運動規律的儀器是「儀象」。
  • 清代罕見星象圖現身榮成 由八聯組成保存完整
    你見過近代星象圖嗎?3月17日,記者在榮成市區收藏愛好者伯女士家中,見到了她收藏的這樣一幅圖。這幅名為「渾天一統星象全圖」的星象圖,蘊藏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天文知識。這幅「渾天一統星象全圖」共由八聯組成,字跡清晰,保存完整。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苑堅) 成都市收藏家協會理事彭雄日前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兩幅古代星象圖
  • "北京時間"為"琅琊時間" 天文曆法高層學術論壇
    來自國內最知名的天文曆法界權威專家經過多方考證,最終作出結論———國內著名旅遊勝地膠南琅琊臺不僅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還具有更深層次的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學意義,從而揭示出中國歷代帝王喜歡巡遊琅琊臺的重要原因是前來祭拜季節之神,而琅琊臺也是中國迄今所知、地面上遺址尚存最早的天文臺遺址,是季節之神四時主的供奉地,是歲之所始的地方。
  • 古代曆法很多,有史可查的都近100種,是怎麼保證準確性的?
    除此以外,現代被我國廣泛使用的還有一種發源於我國的傳統曆法,也稱「農曆」或者「陰曆」。但事實上,我國也不是從始至終就只有「農曆」這一種曆法。嚴格來說,我國古代曆法的變遷,其實就跟古代政權的更替一樣,也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這才伴隨著對天文學研究程度的日益加深,逐漸形成了現如今的「農曆」。就好比《二十四史》中的「律曆志」,作為從古至今一路傳承下來的官方正史,其嚴謹程度應該還是足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