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北鬥七星」布局體現的鎮物文化

2020-12-09 騰訊網

紫禁城「北鬥七星」布局體現的鎮物文化

周 乾

紫禁城是我國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有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群。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古代星象的認知,並在營建過程種予以體現,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北鬥七星的鎮物文化。紫禁城中軸線的部分建築位置與北鬥七星密切相關。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是指「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個行星(圖1)。古代人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由於其外觀猶如古代舀酒的鬥形勺子,因而稱之為北鬥。北鬥七星相對於北極星,位置也是基本不變的,但地球的自轉會讓人感到北鬥星在繞著北極星轉。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黃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北鬥星鬥柄指東,天下皆春;北鬥星鬥柄指南,天下皆夏;北鬥星鬥柄指西,天下皆秋;北鬥星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圖1 北鬥七星

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幾座宮殿:午門燕翅樓四個角部的闕亭、中和殿、交泰殿、欽安殿的屋頂均為圓珠寶頂,其寶頂連線即為北鬥七星形狀(圖2)。其中,四個闕亭寶頂相連成勺鬥(圖3);其餘宮殿的連線形成勺柄。紫禁城中軸線北鬥七星的布局形式予以古代帝王北賦予天權,掌握了北鬥七星就像掌握天地一樣統治天下。不僅如此,紫禁城中軸線的「北鬥七星」布局,還有著多重鎮物含義。北鬥七星作為鎮物在歷史上就有,體現古人對「天神」的信仰,並希望用以在避災驅邪的願望。

圖2 紫禁城中軸線的「北鬥七星」

圖3 午門闕亭上的「勺鬥」

上個世紀80年代,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秦簡,其乙種《日書》第165簡載有「行不得擇日,出邑門,禹步三,鄉(向)北鬥,質畫地」。這裡描述了出行時闢邪的做法,即出城門(邑門),行禹步三,面向北鬥星君,清理出一塊平整的場地,畫符,並進行祭拜。由此可知,北鬥星君的鎮物功能在戰國時期已經盛行。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天官書》載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這說明天帝管轄四方,北鬥是天帝的交通工具。東漢武粱祠前石室屋頂前坡西端有「天帝駕車巡天」的石刻畫像(圖4)。畫像中,天帝(北鬥星君)頭戴高冠,坐在車中巡天。車輿由北鬥七星的前四星組成,車轅由北鬥七星的後三星組成,車輪則由雲氣組成。天帝的兩側有天官朝拜,天帝上方有飛鳥和龍,在第七顆星「搖光」上,還有羽人(仙人)。以上可說明在漢代,北鬥七星具有重要的統治地位作用。

圖4 天帝駕車巡天

在東漢,古人以北鬥星厭勝驅邪的做法。如班固撰《漢書·息夫躬傳》載有「教以祝盜方,以桑東南指枝為匕,畫北鬥七星其上」,即息夫躬家經常有盜賊光臨,有人教他取東南方向長出的桑樹枝做成匕首,在上面畫北鬥星的圖案,然後站在庭院正中,面向北鬥星,手持匕首指向盜賊,神靈就會降災於盜賊。另威鬥(圖5)是漢代權勢的一種象徵物。《漢書》還載有王莽為了消滅兵匪,於天鳳四年(17)親自去南郊製作了威鬥,「欲以厭勝眾兵」,該威鬥為銅製,形狀如北鬥,長二尺五寸(約0.6米)。由此可知,漢代鬥星具有鎮物功能。

圖5 漢代銅龍首柄威鬥

唐宋時期,北鬥七星仍為驅邪大神。如《正統道藏》之《北鬥治法武威經》為唐代道經。該經載有北鬥九星(北鬥七星加左輔、右弼)星君的名字、主管職事及所屬分野,認為世人有急難時,只要念本命所屬星君的名字,就可以消災驅邪;還認為當世人處於建房造橋不利、或敵吉我兇、或自然災害、或邪魔惡獸等危急狀態時,只要朝北鬥星方向祭拜,誦天罡咒,念七星的名字,用木棍在地上畫符、行禹步(與大禹治水相聯繫的步法,道教所用),隨後各種災難就自然被消滅了。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還會控制人的壽命。南朝宋史學家範曄所著《後漢書·天文志》載有「北鬥主殺」、「北鬥魁主殺」。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志·呂蒙傳》中載有吳大帝孫權命令道士在星辰下為病重的呂蒙續命的內容。有學者分析認為,鬥魁的「魁」字意在表現鬥在鬼上的位置關係。由於北鬥壓在鬼宿之上,因此北鬥君掌管世間之厲鬼,進而古人認為北鬥主殺。東晉史學家幹寶所著《搜神記》載有「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鬥;所有祈求,皆向北鬥。」紫禁城御花園內還有一塊諸葛拜北鬥石(圖6),這與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相關內容高度相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中所寫諸葛亮點七星燈祈北鬥延壽的故事,「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以上說明,北鬥七星是古人心中續命的鎮物。

圖6 諸葛拜北鬥石

分析認為,北鬥七星作為古人「鎮物」的主要原因在於,古人對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缺乏全面地、科學地認識,對一些天文現象無法進行科學解釋,但是又發現很多天文現象與生活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繫,於是便產生了星宿崇拜思想。他們認為這些星宿中住宿著天神,通過供奉、祭拜等方式來表達崇敬之情,並把消除病痛、驅除邪惡、保佑國泰民安等各種願望寄托在「天神」上。紫禁城營建時採用的「北鬥七星」布局方式,無疑也包含著這種利用「北鬥星君」作為鎮物,來表達古代帝王消災驅邪,迎祥納瑞的心理。

相關焦點

  • 紫禁城與古代天文星象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宇宙的科學認知,其表現的主要內容即古代天文星象。我國古代天文學並非孤立的、客觀的科學,其構想和發展始終與古代複雜的文化整體結合在一起。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國內稱之為星官,西方則稱之為星座。紫禁城的命名和布局與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北鬥七星與山西七古城
    此句中的鬥是指北鬥七星,它指出一個自然規律,北鬥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而北極星也被稱為紫微星,是皇帝的象徵。北鬥七星就像是皇帝的車駕,運於中央,臨制四方。中國自古將皇帝看作是紫微帝星在人間的代言人。而在中國,也有一個地方,一直像北鬥七星一樣,守護京城紫禁城,守護中華大地。它的名字,叫做山西。
  • 中國有「二十八宿」星官體系 北鬥七星指示季節
    中國古代的星官,從天皇大帝到農丈人、從戰場到市場、從天槍到簸箕,其名稱和布局都非常社會化。山川百物、人間百業都搬上了天際,涵蓋了古代神話、歷史典故、社會制度和人文習俗等,幾乎是按照地上人間的模式在天上複製了一個世界。  不同於西方星座以神話中的神、人或動物來給星座命名,中國古人把紫禁城裡的生活投射到了天上,皇帝有紫禁城,天上就有個「紫微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
  • 北鬥七星圖片,北鬥七星形狀會發生改變嗎?
    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的形狀是不會動,那麼被動七星是如何保持它如勺子般的形狀呢,不妨跟外星探索網一起看看北鬥七星圖片解析,了解北鬥七星的真實樣子。大家都知道北鬥七星現在是不會變的,一直是勺狀,但是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 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鬥柄所指方向也會變化。季節不同,北鬥七星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甘石星經》:"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鬥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
  • 內蒙古發現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考古專家稱,近期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廟子山中發現了新石器早期的北鬥七星巖畫。  吳甲才說,這塊巨薯形巖畫石的朝天一面有清晰可見鑿磨出的19顆星體,北鬥七星圖在巖石面北部,巖畫上北鬥七星的總長度為119釐米,最大星穴直徑6釐米、深度5釐米,每顆星體形狀似倒放的饅頭,外大、內小,星體表面圓潤
  • 中學現「北鬥七星」宿舍樓 均按七顆星名字命名
    來源:市場星報  合肥一中驚現「北鬥七星」宿舍樓  七棟樓分別按七顆星的名字命名  星報訊(金愛誠 星級記者 桑紅青) 天樞樓、天璇樓、天璣樓……當你置身這些樓其中,相信你肯定以為是進了「北鬥七星」陣,而這些樓的主人卻是合肥一中的學生,這些樓原來的名字統稱為合肥一中宿舍樓。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
  • 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寶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_文化...
    當前,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從舊日的皇宮到今日的博物院,600年來,這座世界文化瑰寶正散發著勃勃生機,其在傳承過程中的每一次嘗試,都不失為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而在文化教育與文明延續的過程中,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體育的價值,可賦予文化以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推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這也是推動文化強國戰略更好落地的重要保障。
  • 名字的秘密:故宮「紫禁城」與神秘的星宿崇拜
    故宮紫禁城的命名,源自中國古人的星宿崇拜,與天上的星座有關。又因為天子居所,嚴禁黎民百姓靠近,這就是「紫禁城」名字的由來。 紫微星(北極星)是帝星,而北鬥星座是帝車(天帝乘坐的車子)。 「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
  • 玄之又玄的文學:北鬥七星那點事兒
    你可能會否認上帝造人,但對自己是炎黃子孫的身份卻格外認同,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各種文化寶藏在歷史的積澱下,顯得越發地神奇。八卦、陰陽、五行、風水,即便我相信科學,我也不會否認這些東西的魅力。它們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你不相信它但卻敬畏它。
  • 天樞——北鬥七星中的巨星
    與北鬥七星中的其它6顆恆星相比,天樞還有著另一個不同點。其他幾顆恆星大多是大熊座移動星群的成員,名副其實,雖然這群恆星的分布比其他一些星團(比如昴星團)要更分散,但它們正在向差不多一樣的方向移動,而且有著相似的身世。然而,天樞並不是大熊座移動星群的一員,它與北鬥七星勺柄末端的搖光一起向不同的方向移動。但天樞並不孤獨。
  • 「北鬥七星」簡介
    北鬥七星源於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故名北鬥。北鬥七星是上古時代人們用作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北鬥其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記載如下「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
  • 北鬥七星(五)...
    在前面的北鬥七星裡,大概介紹了北鬥的形成與二十八宿等等之間的聯繫。
  • 人生不可不知道之——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崇拜
    北極星和北鬥七星的崇拜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人們一向都有對北極星包括北鬥七星在內的星辰的畏懼、崇敬、信仰風俗由來已久
  • 北鬥星辰原來被誤讀了幾千年,不是北鬥七星,而是北鬥九星!
    在風水術數裡有北鬥七星的說法,即觀測北鬥七星的不同位置、明暗情況可判斷國運和人之命脈。有所謂「北鬥注死,南鬥注生」的說法,諸葛亮在五丈原觀測北鬥七星可知自己命在旦夕,而司馬懿觀測北鬥七星也能預測到諸葛亮之死,可要是本來北鬥七星不是七顆星,而是九顆星,那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佔星術,或有瑕疵。那麼,到底是北鬥七星,還是北鬥九星呢?其實,在我國很早的時代裡,就一直有北鬥九星的說法。
  • 北鬥七星閃耀夜空
    今天,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在舉國歡慶之時,我們也可以在夜空中看到真正的北鬥七星。圖為北鬥七星升起在四川峨眉金頂上空。攝影:戴建峰北鬥七星屬於大熊座,距離我們78到124光年。通過北鬥七星的天樞、天璇兩顆星,延長五倍就可以找到北極星。攝影:戴建峰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這個季節,日落後鬥柄正指向南方,表示現在正是炎熱的夏季。
  • 北鬥七星,不得不說的秘密
    提到星宿,不能不提及的是北鬥七星,在古代把北鬥置於極為重要的位置。漢代史學家同時也是天文學家的司馬遷在其偉大著作《史記•天官書》中說得好:「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繫於鬥」。
  • 「北鬥衛星導航」與「北鬥七星」
    而我最早認識的就是北鬥七星,她們像個勺子靜靜地掛在夜空中,隨著節氣的變化,你也會驚喜地發現他們也在變化。七星中最大最亮的就是北極星,因為每次都是第一個看到她。北鬥七星。她們似乎變得小了些,暗淡了些,也許是樓宇間的燈光太亮。總之,她們還在,這讓我很是欣喜若狂,就像看到久別數再載的老友,雖然我已經看不到像銀河一樣的滿天繁星了。
  • 大熊座:熊背上的北鬥七星
    對於北緯40°以上地區的觀測者來說,大熊座是一個拱極星座,其包括北鬥七星在內的大部分區域都在天極附近,我國大部分地區全年可見。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人們把大熊星座中的七顆亮星看做一個勺子的形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北鬥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