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五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陰陽曆》,在《陰陽曆》中,一年有366天與現在一年有365天較為接近。我們現在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也是西周天文學家用來指導農牧業生產的發明,其實除了二十四節氣以外,還有許多詞語是古代天文學的產物。
黃道
人們口中常說的黃道吉日,其實在古代就有了記載。古人把太陽在天圖上運行的軌跡叫做黃道,太陽隨著這個軌跡運行,每天所在的位置都不一樣。(《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東井,去北極近;南至牽牛,去北極遠;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
下濟
下濟這個詞出自《周易》的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指的是天地運行的規律。
太白
最近被發現有生命跡象存在的金星,古代被稱為太白(或明星)。古人之所以叫金星為太白,是因為金星不僅發出了銀白色的光芒,還特別的亮(《詩經》「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其實古代還有許多關於天文的詞語,接下來就不一一介紹了。天文的發展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期望有一天能有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