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二更嘍!」伴隨著木質的擊柝聲,一位佝僂著腰的老者出現在街角。他一手提著燈籠,一手拿著木質的「柝子」,邊走邊擊打,發出「邦邦」的聲音。這是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常見的夜間街頭一景,不用說,這個老者就是古代的「更夫」。
什麼是「打更」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更」是計量夜晚時間的一種獨特計時法。它把一個夜晚分成五個部分,稱為「一更」、「二更」……直到「五更」,由專門的人員在特定的時間點進行擊柝振鈴,人們此時的時間。很多大一點的市鎮還建有專門的樵樓,用撞鐘、擊鼓來報更次;而小一點的地方,則多以「更夫」巡迴於大街小巷,在擔負巡夜的同時,報告夜時,使市民皆知暑刻蚤晏之節。
古代雖然將一個夜晚分為五個更次,但一夜需要敲梆六次。第一次出現在晚上八時,也就是幹支中的戍時,稱為「定更」,也就是一更天。此時鑼敲一記,梆敲二記,作為一更。二更始於亥時,也就是現在的晚上十時。鑼聲二記,梆敲兩次。每隔二小時為一個更次,午夜十二時為三更天,黎明四時是五更天。五更已畢,天就快亮了。
打更時,從三更起梆聲不敲兩記,只響一次,每一擊作一次。春、秋、冬三季,晝短夜長,四時敲罷五更以後,距離天亮還有近兩個小時,所以在五時至六時之間,再加一次「亮梆子」。這次亮梆子不敲鑼,只敲梆,而且梆聲無規律,節奏極快,是一種連續的亂敲。亂梆子敲後,天基本亮了。人即使在熟睡中,也往往被亂梆子敲醒。
「更」這種報時制度起源於周朝的軍隊之中。《周禮》裁:「凡軍事懸壺,以序聚柝「。這裡說的「壺」是漏壺,「序」是順著次序更代守夜之意,「聚」是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柝」是兩木相敲的意思,亦即是敲打梆子。由於軍隊夜晚更要加強戒備,需要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換班值勤,用兩木相擊來報導夜時,擊「柝」就成為「更」的起源。因為更換守夜訂出了時間,故時間也就以「更"來稱呼了。這是古文獻中關於「更」的最早記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
怎樣打更
」更「這種計時辦法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唐代《初學記》記載:「夜漏起省中黃門持五夜。甲夜畢、傳乙夜;乙夜畢、傳丙夜;丙夜畢、傳丁夜;丁夜畢、傳戌夜;戌夜畢,是為五更。」從宋代開始,在每夜分成五更的基礎上,又將每「更」細分為五個點。更以擊鼓為節,點以擊鐘為擊。《宋史律曆志》上說:一更三點,鐘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更鼓也因此成為指導古人夜晚行動的一種標籤。
從清代開始,「更」的爆發有所改變。每天黃昏之後,先要」走更「,此時緊擊鼓18下,再慢擊鼓18下,緊、慢各連打3遍、共計108下之後,便到了「起更」之時。「起更」俗稱「定更」,代表現在已是初更了。從二更至五更這段時間,按更次擊報,但在每更之半再多打一次,稱為「交轉兒」。五更時也按起更的打法,共打108下,俗稱「亮更」。清代的這種更時報法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直到鐘錶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後,才成為絕響。
古代更點制度觀定」昏「為入夜,從此刻開始起更;」旦「為白天的開始,也是「五更」的終點;昏、旦之間所包括的總刻數也就是一夜五更的總刻數。關於一更一點與此同起更時刻到底相隔多久的問題,《歷志》說得很清楚;「如不滿更法為初更,不満點法為一點。」也就是說從昏刻起到滿一更之數的範圍,都稱為一更,從昏刻始至滿一點的範圍都為一史一點。因此,四更五點並是五更起點,只有它的末點才等於五更初點。因此為了方便,在具體計算時一般都是取其中點而計算時刻。
「更」和「點」都是按照古代的 「十二時辰」記時法形成的,這種計時法源於太陽在天空的十二個方位變化。十二時辰記時法始於春秋,當時把以恆星為背景的天球沿赤道劃分為12個天區,又將天穹以北極劃分為12個方,分別以時辰來表示。這種計時法規定正北為子時,但當太陽到達正北方位時,正好處於子時的中點,因此古人將子時一分為二,即子時前半時屬於上一天,下半時屬於下一天。用現代計時法分,相當於晚上12點整前是前一天,過了 12點整就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由於節氣變化,夏天的夜晚短,冬天的夜晚長,所以「更時」也分長短,夏至最短,冬至最長,春分、秋分一樣。從更、點來看,也不是將一整夜的時間全包括在內,而是天黑以後才起更,天未亮前就結束,首尾兩頭都有一定的剩餘。但是無論如何,「三更」總是在子夜,其他更時則相對並不是統一,因為各地方日出日入的時間、先後都不一樣由於時差的緣故,入夜的時間也並不完全一致,不能也不方便完全統一。
怎樣決定更時
弄懂了更時制度,那麼怎樣決定更呢?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並不相同。宋代之前,以裝水的「銅漏」計時,根據銅漏上刻出的時間決定定更的時間;北宋發明「水運儀象臺」後,這種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便成為」定更「的依據。
「水運儀象臺」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臺形的木結構建築。第一層木閣又名"正衙鐘鼓樓",負責標準報時。木閣設有三個小門,到了每個時辰的開始時,就有一個穿紅衣服的木人在左門裡搖鈴;到了每個時辰的正中,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門裡扣鍾;每過一刻鐘,便有一個穿綠衣的木人在中門擊鼓。木人動作由晝時鐘鼓輪控制。從起更開始,每更五籌,共30個綠衣小木人。
水運儀象臺廣泛吸收了之前天文報時裝置的優點,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報時裝置。
打更的形式
除了報時外,打更的另一個作用是防火防盜。東漢的《漢舊化》記載了漢朝皇宮禁衛打更的情形:「晝漏盡,夜漏起。宮中官衛,城門擊刀鬥。周廬擊木柝;勸呼備火。」「備火」即防火,這也是我國最早的打更記錄,至今巳2000年的歷史。
明清皇官對打更極為重視。圍繞皇城有四十個供打更人駐紮之所。因為種「宮中各處燈火最為緊要,有火之處,必著人看守,不許一時少人,總管等要不時巡察。」明清皇宮的打更人,如有睡更誤事者,輕者笞責打板,重者殺頭示眾。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晚上,皇宮不慎失火,火勢燒到太和門、昭德門以及附近的三十多冋庫房,損失慘重。後經調査是巡更太監偷懶 睡覺,油燈引燃可燃物造成的火災,結果巡更太監被斬,其他幾位負有連帶責任的官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
打更有四種形式:一謂巡更,二謂坐更,三謂睡更,四謂看更。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錄過皇宮打更的情形:「每當夕陽西下時,禁城進入了暮色蒼茫之中。進宮辦事的人全都走淨了的時候,靜悄悄的中央乾清宮那裡便傳來一種悽厲的呼聲:搭閂,下錢糧,燈火小心!隨著後尾的餘音,禁城各個角落裡此起彼伏地響起了值班太監死陰活氣的回聲。"傅儀所說的這種打更方式,便是四種方式中的」巡更「。
「巡更」起於康熙之時,在此之前,皇宮以」坐更「為主。坐更不需要走動,也不需要吆喝,既不驚擾皇室,又不操勞太監。但是長此以往,太監由坐更變為坐在那裡打瞌睡,坐更變成為形同虛設的」睡更「。康熙有感於此,特地頒詔:「宮中各處燈火,最為緊要。凡有火之處必有人看守,不許一時少人。總管等要不時巡察。''他還挑選數十名年輕太監,每晚巡邏打更,專司巡檢火燭,防禦火災。自康熙將」坐更「改為」巡更「後,皇宮的火災大大減少,這與康熙重視防火工作是分不開的。
綜評
"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 。「打更」這種夜晚計時制度,在中國延續了三千年之久。從某種意義上說,打更制度是現代夜間巡邏制度的源頭,雖然現代的夜晚巡邏制度不再擔負報時功能,而是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減少和預防違法犯罪,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柝聲鈴聲,聲聲在耳。現在也有不少歷史文化古城,為了重現古韻,弘揚傳統文化,又將「打更巡街」的習俗繼承起來。如福州的歷史之源——三坊七巷便在2010年起就恢復了坊巷入夜打更的風俗。在保留古代服飾、工具的特點外,打更人吆喝的口號將新增倡導文明行為、倡導和諧鄰裡方面的內容,這也應該算是古老的打更制度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