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通常是老祖宗們的經驗累積和智慧彰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樸實的道理,同樣也屬於中華文化。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這是字面理解。
古時農村的俗語,簡潔明快,充滿了一定的道理和警示,這幾句話告誡了人們在一天中的這三個時辰裡切記要忌做的三種事情:三更勿貪戀美色,一更勿貪吃美食,五更勿生氣動怒。
先了解下古代的打更文化
這裡有必要提下古代打更文化。古時人們生活單調,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更就成為鐘錶不普及的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它是在夜間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方式。
怎麼分辨幾更天呢?古時夜間一共分為五更天,每一更兩個小時。晚上7-9點為一更天;晚上9-11點為二更天;晚上11點-凌晨1點為三更天;凌晨1-3點為四更天;凌晨3-5點為五更天。
古時沒有凌晨六更的打更,因為古人習慣早睡早起,古代皇帝也在五更天開始準備上朝,農村的人們基本五更天一過就開始起床做家務了。小時候印象中我勤勞的母親作息時間很類似。
「不貪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從古代打更文化看,「三更天」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不貪三更色」,是說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之間,夫妻之間切忌行房之事。那是為什麼呢?
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對人體來說非常關鍵,這個時間段被稱為「膽經當令」。什麼意思呢?通俗來講就是在這個時間點裡肝經正在值班,人們身體主要在進行膽汗的新陳代謝。膽經裡流淌著氣血,氣血化生成為膽汗,儲存在膽中。
黃帝內經說「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就是說我們人體裡11個臟器都依賴於膽經的功能支持,而此時我們需要進行優質睡眠以讓膽汗好好代謝。如果代謝不好第2天就會頭腦混沌、臉色晦暗,嚴重的還會頭暈腦脹,產生偏頭痛等。所以為什麼會說女生要在晚上11點前睡美容覺,第2天才會容光煥發。
因此,在科學的作息時間表裡,人們在每天23點半之前就應該進入到睡眠狀態中了,那麼至少23點人們就要開始睡覺,而不是做別的事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還有,疲憊的人們本就勞累了一天,早就該入睡了,這麼個時候段半夜三更的再做夫妻行房之事,就可能會損傷體內膽汗的新陳代謝導致第二天精神疲憊,影響第二天工作和生活,那就得不償失了。
「不戀一更食」是什麼意思?
古時的一更天是指晚上7-9點,是「心包經當令」時段。什麼意思呢?心包是心臟的保護組織,這個時間段人們應該準備入睡、靜心養氣、熱水洗腳或者看書,保護心肌正常工作、減輕心臟負擔的時候。
古時人們生活單調,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有就是早睡早起,再加之晚上又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吃晚飯自然就比我們現代相對早一些。小時候在農村,母親基本晚上6點就做晚飯,7點前我們就已吃過晚飯了,然後大家就在院裡聊天、看電視等閒下來。
所以,從科學層面以及人們的習慣層面來說,晚上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並不適宜人們進食。若在這個時候進食,必會讓人體越來越興奮活躍,這樣就加重了人體的負擔,還可能會影響消化系統。
當然因為人們工作安排等,有時人們並不一定完全會遵循科學,有時只是相當對言。
晚上適合人體進食時間段是晚上5點-7點,這才是腎經當令時段,也是補腎的一個好機會。我們後天補腎基本是從食物裡獲得,這個時間點恰好腎經上班,也是一個受孕的好時機,具體細節就不用多講了。
「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古時五更天是指凌晨3點到5點,這時雞叫三遍,太陽慢慢從地平線升起,天色由晦到明,人們逐漸從睡夢中醒來,身體慢慢開始復舒。古代皇帝在五更天開始準備上朝,農村人們五更天開始準備起床做家務,印象中勤勞的母親即如此。
從科學角度看,人體的氣機都講順其自然,從肺經開始,這個時候就是一天的開始、陽氣的開端,也就是人們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就是做轉化過程,所以這個時候,人體是不適宜生氣動怒的。
再有,一天之計在於晨,人們剛剛起床開啟一天的生活,如果生氣動怒,就會影響一整天的情緒,一天都有可能提不起精神,還有馬上就要吃早飯了,這時鬧脾氣,一整天都會不開心的。
結語: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有科學合理的成分。古時農人並不懂很多的現代科學知識,但卻可從平常生活經驗中總結出科學道理來,這充分反映了先輩們的聰明智慧,更彰顯了智慧源於生活。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