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2020-12-04 文明的起源

人類創造的世界光彩奪目,絢麗耀眼,令人讚嘆稱奇。它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樣子?迎著陽光,在現代文明精緻的面龐和魁梧的身軀後面,有一條長長的影子,從那裡,可以看到歲月、歷史和長路。

文明的起源:20.機械計時工具—鐘錶

時間是什麼?答案可以很簡單,時間就是時間。但是愛因斯坦用相對論把這個問題搞得複雜了,受過唯物教育但對科學只是一知半解的人(比如說我自己)甚至會失去對時間的任何形象化或者概念化的理解:我知道時間不是那麼簡單的,愛因斯坦認為時間與空間、運動速度和宇宙有關係,但我說不出來那是怎麼回事,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時間是什麼。其實我們可以忽略科學家在一個小圈子裡遵循某種規則玩的高智商遊戲,而去討論我們最熟悉的「時間」。

古時候的人們注意到太陽的往復出現,和太陽在白天天空的不同位置,產生了以此作為社會協調合作和遵守某些約定的一個標準。太陽在天空某個特定位置的時候決定了人們會去做某些事:起床、吃飯、勞作、休息。

中國歷史上,在漢代以前,人們把一晝夜分為100刻,用漏壺、漏箭等設備確定此時為某刻;漢代及以後,除了保留百刻制,還設計了一種測定太陽方位和日影長度的器物——圭表,並給一晝夜再加了一個十二時辰的時間標準;大概在隋朝,發明了日晷(gui);北宋時又將十二時辰分解為二十四時辰,稱24「小時」。

圭表
日晷

歐亞大陸的其它早期文明,使用的也是漏類的器具計時。

據說是古埃及人確立了24小時、60分和60秒的時間標準。

公元十世紀時,歐洲在使用日晷。

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以「冠狀擒縱機構」為核心和各種大小齒輪組成的計時裝置(有人說「擒縱機構」起源於中國宋朝,比如李約瑟寫的《中國科技史》,但只是一面之詞,沒有更多證據)。擒縱機構可以用"lock-unlock "的循環來實現機械能量的傳遞,這項技術最初被作為鐘的動力來源(是用某種重物的重力來提供)。

最早的冠狀擒縱機構的鐘結構

大約在1510年代,發條已經出現,但應用到鐘錶上可能還不成熟,因為還沒有某種設計將擒縱機構從動力源轉換成發條能量的控制器。

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564-1642)在1580年代發現的「擺的等時性原理」被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1629-1695)利用起來在1650年代發明了擺鐘,這時候擒縱機構開始被用來控制發條的能量有規律地緩慢地釋放,而不至於快速消耗完。擒縱機構也是現代機械錶的核心部分,它決定了計時的精確性。

現代機械鐘錶典型結構

大約1670年代,惠更斯又發明了擺輪遊絲來控制擒縱機構。

14世紀及之後的歐洲使用的是時分秒的時間標準,那種能自己不斷運行(也需要隔段時間人工恢復動力)的機械鐘,最開始只有時針,大概在1470年代出現分針,1660年代出現秒針。同時,機械鐘錶的製作工藝不斷提高,鐘錶體積和走時精確性都在得到優化,鐘的大小從鐘樓到座鐘,到懷表再到腕錶,而精確性方面,是由於大航海時代的海上航行需要用精確的時間計算經緯度的迫切需求。

1880年代,法國人皮埃爾·居裡(1859-1906,居裡夫人的丈夫)發現了壓電效應,以及1920年代石英晶體振蕩器的發明和應用,為鐘錶能夠提供更高的精確度帶來了可能。

(壓電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有些特殊物質,你碰它一下,它就在自身產生電位差;你給它通電,它就振動。石英就具有壓電效應。舉個例子您一下子就明白:1塊錢1個的打火機,用來引燃的電火花從何而來?打火機內有一個小裝置,抽菸的人都見過:裡面有一小坨能產生壓電效應的壓電陶瓷,打火時的按壓就是為了產生振動,讓壓電陶瓷生壓產電。)

石英表在1960年代出現。石英(二氧化矽晶體,是一種天然礦石)能在通電後發生有規律的震動,那麼拿一個標準的一秒時間來測量石英的震動次數——測得是每秒32768次——就能反過來用石英每震動32768次作為讓鐘錶的秒針齒輪轉動一次的標準。當然,實際驅動秒針齒輪的是電力。現代電子行業的大部分電路都需要晶體振蕩器,因為它能與時間映射。只有少數簡單的不與時間產生聯繫的電路才不需要,比如最簡單的手電筒。

石英礦石

時間是一個與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概念,因此它對於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實用的意義。中午12點,就是對於一個地點,地面上的物體在陽光的照射下產生陰影最短的時候。

而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它在自轉,也在圍著太陽公轉,因此,太陽會在地球上產生無數個不同時間的「12點」,同樣也會產生無數個不同時間的其它時間。西班牙馬德裡和中國北京的每一個相同「時間數」都會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這就是個問題。

地球上人們的聯繫已經如此緊密,可不能讓時間的不同把大家給搞糊塗了,因此,就必須要有局部區域統一而在全球有規律可循的時間。

1883年,全球主要國家確立了這樣一條有關於時間的規範:以縱貫南北極和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一條線為本初子午線(0度經線),向東每隔15度經線增加1小時,向西每隔15度經線減少1小時,分和秒不變,同經度時間一致,全球共24個時區(15*24=360度),180度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舉個例子:北京經度約為東經115度,比0度要大8個15度,因此當格林尼治時間是12點時,北京時間就是20點。

上圖是格林尼治時間GMT與世界時間的對照圖。參照圖頂的時間加減規則,可以以格林尼治時間計算世界其它各地的時間,可以以其它各地時間計算格林尼治時間,也可以以一地時間計算另一地時間。

下期預告:神奇的美洲是地球上最瑰麗的奇葩,它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居住著熱情樂觀的人民。15世紀的末期,歐洲人才發現了這裡,並把它納入現代世界。我們將簡述地理大發現的歷史,並分析為什麼中國沒有選擇發展海洋探險事業。期待您的垂閱!

相關焦點

  •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時間:2016-12-13 11:02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有鐘錶古人怎麼計時? 古人的計時方法有哪幾種? 在沒有手錶也沒有掛鐘的古代,人們怎樣計時呢?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日晷,最初的鐘表模型那麼,我們通過看上面圭表的形式還是能發現缺點,平方的正南正北的圭不能直接與光陰對應,在這樣的缺點存在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又發明了日晷。那麼,我們看,這不就是最早的鐘表錶盤的模型嗎?只是將幹支刻度變成了數字刻度。陰天了怎麼辦呢?那麼,儘管我們老祖宗上面的一系列發明很了不起,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有太陽的基礎上,一旦陰天了怎麼辦呢?但是這也難不倒我們聰明的古代中國人。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
    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時間:2016-06-05 15:15   來源:中國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 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歷史中,一直只有三種劃分,也就是日、月和年。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鐘錶是我們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時間工具,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個鍾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
  • [五下]計時工具
    知識介紹1.古代的計時工具現在幾點了?這個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古代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
  • 日晷和漏刻 你知道這些古老工具的計時原理嗎
    現代人往往通過鐘錶來計時並安排工作和生活,但我國在清代以前是沒有鐘錶的,要想計時的話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代沒有計時工具。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日晷」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日晷,就是人類根據日影位置的變化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工具。
  • 機械鐘錶的靈魂——擒縱結構詳解
    擒縱機構是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最初的擒縱機構誕生於15世紀,之後逐漸進化到現在的各種樣子。目前,仍有數百種擒縱機構在現代鐘錶上使用。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鐘錶的主傳動鏈,使指示停動相間並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轉動,從而指示準確的時間。
  • 機械時鐘,就是這麼有歷史
    時間之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麼一來,如何計時自然也是值得探索的。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計時工具,古巴比倫王國發明了土圭,原理我們都清楚,是根據太陽投影長短和方位的變化來判斷時間。我國古代人民也有類似的發明:日晷、漏壺、沙漏等等,漏壺、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 當遇到地震、爆炸時,鐘錶就會停留在那一刻不走了
    汶川8.0級大地震後,倒塌的樓房裡鐘錶很多,廢墟中也可看到鐘錶停留在地震發生的時間,這不是什麼神奇之事,也沒有什麼超自然之力,導致鐘錶停走。下圖:上圖是汶川大地震期間,一家樓房被震塌後,鐘錶被甩了出來,時分針定格在2點28分,如果在很早以前地震局不能測出時間的話,這個鐘錶就會指示地震發生的準確時間。無論是地震還是爆炸,都會引起地表強烈震動,鐘錶遭受猛烈撞擊後,就會損壞,時分針就停擺了。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中國古代計時工具《長安十二時辰》的片頭都有日晷,既用來表示劇集集數,也是「鐘錶型」進度條。主創人員還根據時辰的不同,變換著晷的位置和日晷上陽光的色調,可以說是細節之處見真知。事實上,日晷作為計時工具,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埃及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我國關於日晷的最早記載是在《隨書·天文志》中,公元574年一個名叫袁充的人,製作了「短影平儀」,據推測短影平儀就是一種地平日晷。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
  • 更鼓制度是宋代主要計時制度,它有哪些計時工具,是如何使用的?
    引言: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漏刻,關於漏刻的發明年代,有此記載:「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古人認為漏刻的發明時間可追溯到傳說的黃帝時代,是古人觀察容器漏水現象而受到啟發的產物。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WWSH2020|走進「鐘錶與奇蹟」:玩轉靈感與創意
    「鐘錶與奇蹟」高級鐘錶展首次登陸上海,在9月9日至13日於西岸藝術中心盛大舉辦。表展期間,11個參展品牌為媒體、零售夥伴及鐘錶愛好者獨家呈現浩瀚的高級制表世界與全新力作,也讓中國的鐘表收藏家、愛好者近距離地感受到高級制表的獨特魅力。
  • 電子鐘機械鐘大pk:全方位測評兩種鐘錶的前世今生
    相信每一個有過家裝經驗的人都親身體會過這樣的糾結,今天,就帶你重新認識這兩種鐘錶——孰優孰劣,對比之下便立見分曉!電子鐘歷史vs機械鐘歷史世界上最早有記錄的具有機械和早期擒縱功能的鐘表出現於我國北宋時期。十三世紀起,機械鐘在歐洲各國開始風靡,多以室外巨型機械鐘為主,還未曾落入尋常百姓家。
  • 剛從「鐘錶與奇蹟」展出來的我,想對各個品牌做下總結
    9月9-13日,「鐘錶與奇蹟展」也首次來到上海,打破地域的限制,這也算是會展改革內容之一吧。「鐘錶與奇蹟」上海站「鐘錶與奇蹟」高級鐘錶展首次登陸上海,於9月9日至9月13日期間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辦,力邀參觀者探索高級制表的浩瀚宇宙。此次共有11個品牌參展:朗格、名士、卡地亞、萬國、積家、沛納海、帕瑪強尼、伯爵、PURNELL、羅傑杜彼、江詩丹頓。
  • 計時的革命:時間標準的原子時代
    太陽、月亮、行星和其它恆星為我們測量時間流逝提供了參考,古代文明依靠這些天體在空中的明顯運動來確定季節、月份和年份。1671年,威廉·克萊門特開始用新的擒縱裝置製造鐘錶當放入合適的電子電路中時,機械應力與電場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會使晶體振動並產生頻率相對恆定的電信號,該信號可用於操作電子時鐘顯示器。
  • 七旬老人複製世界首臺機械日曆時鐘 曾複製渾天儀
    圖三:1816年蘇州「鐘錶義冢碑」拓片。  南京青奧會開幕式上,渾天儀讓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所長陳凱歌興奮不已。陳凱歌狹小的辦公桌上堆滿了資料,滿頭白髮的陳凱歌正埋首制定蘇鍾製作保護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他還複製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日曆時鐘,複製機械日曆時鐘是從去年12月份開始的,複製成功後,一直沒有對外公布,為此,陳凱歌最近準備舉辦相關研討會。
  • 北京故宮館藏鐘錶
    故宮博物院是全世界收藏18至19世紀機械鐘錶最豐富的博物館,現存一千餘件鐘表,以其獨有的特色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眾。這些鐘錶包括中國鐘錶和歐洲鐘錶。中國鐘錶有當時清宮做鍾處以及廣州、蘇州製造的;歐洲鐘錶有英國、法國、瑞士以及美國、日本等國製造的。其中英國鐘錶尤以造型美、變化多、數量大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