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原子結構模型和能級圖!

2020-11-26 社會生活前沿

1、玻爾模型

玻爾認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這種現象叫做軌道量子化;不同的軌道對應著不同的狀態,在這些狀態中,儘管電子在做變速運動,卻不輻射能量,因此這些狀態是穩定的;原子在不同的狀態中具有不同的能量,所以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將以上內容進行歸納,玻爾理論有三個要點:

(1)原子只能處於一系列的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電子雖然繞核旋轉,但並不向外輻射能量,這些狀態叫定態。

(2)原子從一種定態(能量為E1)躍遷到另一定態(能量為E2)時,它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這兩個定態的能量差決定,即hv=E2-E1。

可見,電子如果從一個軌道到另一個軌道,不是以螺旋線的形狀改變半徑大小的,而是從一個軌道上「跳躍」到另一個軌道上,玻爾將這種現象稱為躍遷。

(3)原子的不同能量狀態對應於電子沿不同圓形軌道運動,原子的定態是不連續的,因而電子的可能軌道是分立的,(滿足mvr=

,n叫量子數,這種軌道的不連續現象叫軌道量子化),軌道半徑rn=n2r1。

2、能級

在玻爾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狀態是不連續的,因此各狀態對應的能量也是不連續的,這些能量值叫做能級。

各狀態的標號1、2、3……叫做量子數,通常用n表示,能量最低的狀態叫做基態,其他狀態叫做激發態,基態和各激發態的能量分別用E1、E2、E3…代表。

(1)氫原子的能級及玻爾對氫光譜的解釋

對氫原子而言,核外的一個電子繞核運行時,若半徑不同,則對應著的原子能量也不同,若使原子電離,外界必須對原子做功,使電子擺脫它與原子核之間的庫侖力的束縛,所以原子電離後的能量比原子其他狀態的能量都高,我們把原子電離後的能量記為0,則其他狀態下的能量值就是負的。

原子各能級的關係為:

(n=1、2、3…)

對於氫原子而言,基態能量:E1=-13.6eV

其他各激發態的能級為:E2=-3.4 eV

E3=-1.51 eV

(2)能級圖

氫原子的能級圖如圖所示

3、光子的發射和吸收

(1)能級的躍遷

根據玻爾模型,原子只能處於一系列的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這些狀態分基態和激發態兩種,其中原子在基態時是穩定的,原子在激發態時是不穩定的,當原子處於激發態時會自發地向較低能級躍遷,經過一次或幾次躍遷到達基態。

(2)光子的發射

原子能級躍遷時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原子在始末兩個能級Em和En(m>n)間躍遷時發射光子的頻率可由下式表示:

hv=Em-En

由上式可以看出,能級差越大,放出光子的頻率就越高。

(3)光子的吸收

光子的吸收是光子發射的逆過程,原子在吸收了光子後會從較低能級向較高能級躍遷,兩個能級的差值仍是一個光子的能量,其關係式仍為hv=Em-En

4、原子能級躍遷問題

躍遷是指電子從某一軌道跳到另一軌道,而電子從某一軌道躍遷到另一軌道對應著原子就從一個能量狀態(定態)躍遷到另一個能量狀態(定態)。

(1)躍遷時電子動能、原子勢能與原子能量的變化

原子中原子核帶電荷量為+Ze,核外電子帶電荷量為-e,電子在半徑為r的軌道上繞核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庫侖力提供向心力,則有:

電子繞核運動的動量

在原子中,由於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庫侖引力的作用而具有電勢能,電勢能屬於相互作用的系統——原子,由庫侖力所做的功與電勢能變化的關係可知:電子繞核運動的軌道半徑r增大時,庫侖引力F做負功,原子的電勢能Ep增大。

通常取r∞時的電勢能為零,電子在半徑為r的軌道上的電勢能:

(2)使原子能級躍遷的兩種粒子——光子與電子

原子若是吸收光子的能量而被激發,其光子的能量必須等於兩能級的能量差,否則不被吸收,不存在激發到n=2時能量有餘,而激發到n=3時能量不足,則可激發到n=2的問題。

原子還可吸收外來電子(自由電子)的能量而被激發,只要入射電子的能量大於或等於兩能級的能差差值(E=Em-En),均可使原子發生能級躍遷。

5、原子光譜

稀薄的氣體通電後能夠發光,利用分光鏡可以得到氣體發光的光譜。不過,這種光譜並不是連續光譜,它只有分立的幾條亮線,也就是說,稀薄氣體通電時只發出幾種確定頻率的光,不同氣體光譜的亮線位置不同,這表明不同氣體發光的頻率是不一樣的,這種分立的線狀光譜又叫原子光譜。

6、玻爾理論的局限性

玻爾理論只能解釋氫原子光譜,而對外層電子較多的原子,理論與實際相差很多,玻爾理論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一種徹底的量子理論,它不但成功地解釋了玻爾理論所能解釋的現象,而且能夠解釋大量玻爾理論所不能理解的現象,玻爾理論中的三點假設,在量子力學中也變成理論上推導出來的直接結果,建立在量子力學基礎上的原子理論認為,核外電子的運動服從統計規律,而沒有固定的軌道,我們只能知道它們在核外某處出現的概率大小,結果發現電子在某些地方出現的概率較大,在另一些地方出現的概率較小,電子頻繁地出現在這些概率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想像在那裡有一團「電子云」包圍著原子核,這些電子云形成許多層,在不同層中運動的電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因而形成了原子的定態和能級,這樣量子力學就根本拋棄了從經典物理引用來的電子運動軌道的概念,所謂玻爾理論中的電子軌道,只不過是電子云中電子出現概率最大的地方。

例1、有一群氫原子處於量子數n=3的激發態,當它們躍遷時,(1)有可能放出幾種能量的光子?(2)在哪兩個能級間躍遷時,所發出的光子的波長最長?波長是多少?

分析:由n=3的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的路徑為n3n2n1或n3n1,其中由n3n2的躍遷能級差最小,輻射的光子能量最小,波長最長。

解:(1)共能放出三種能量的光子,即三種頻率的光子。

(2)由氫原子能級圖,E2=-3.4Ev,E3=-1.51eV.

hv=E3-E2=1.89eV,又知v=

,則有:

例2、如圖所示,一群處於基態的氫原子吸收某種光子後,向外輻射f1、f2、f3三種頻率的光子,且f1>f2>f3則( )

A. 被氫原子吸收的光子的能量為hf1

B. 被氫原子吸收的光子的能量為hf2

C. f1=f2+f3

D. h f1=h f2+h f3

解析:氫原子吸收光子能向外輻射出三種頻率的光子,說明氫原子從基態躍遷到了第三激發態,在第三激發態不穩定,又向低能級躍遷,發出光子,其中從第三能級躍遷到第一能級的光子能量最大,為hf1,從第二能級躍遷到第一能級的光子能量比從第三能級躍遷到第二能級的光子能量大,由能量守恆可知,氫原子一定是吸收了能量為h f1的光子,且關係式h f1=h f2+h f3,f1=f2+f3存在,故答案為A、C、D。

答案:ACD

相關焦點

  • 【物理】高考物理知識點:原子結構與原子核
    >1、J·J湯姆生模型(棗糕模型):1897年發現電子,認識到原子有複雜結構。2、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行星式模型)這說明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一定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核上。盧瑟福由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運動。由α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數據還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數量級是10-15m。
  • 高中物理 | 18.4波爾的原子模型詳解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1913年丹麥的物理學家玻爾在盧瑟福學說的基礎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運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了玻爾理論。假說1:軌道量子化——針對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提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半徑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數值。
  • 「高二輔導」高中物理選修3-5第十八章《原子結構》章末總結
    高中物理選修3-5第十八章《原子結構》在高考中基本上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主要涉及到基本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其中最重點的要數第四節《氫原子光譜》。下面來梳理一下本章主要知識:首先列一個提綱1、電子的發現:(1)湯姆孫發現電子(2)湯姆孫提出「棗糕模型」2、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能層與能級
    一、能層(1)分類依據根據多電子原子的核外電子的能量差異,將核外電子分成不同的能層。(2)能層的表示方法及各能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如下圖:原子核外電子分層排布規律(1)各能層最多能容納2n2個電子;(2)最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時 不超過2個);次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
  • 玻爾的原子模型
    高中物理輔導書《極簡物理》上市出售!
  • 高中物理知識,原子物理
    .原子的核式結構(1)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核式結構模型: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旋轉。
  • 高二化學結構 2:原子光譜
    既然原子裡面還有電子,電子還帶有負電荷,原子就不可能是實心球。      電子的發現,就徹底打破了道爾頓的 「實心球原子」 模型。這就是現在認為的原子結構模型。>    稱為能層    區域    稱為軌道      1.7 這事兒還沒完      本來,原子的結構和電子的排布已經告一段落了
  •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總結
    原標題:【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總結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總結 2015-03-01環球物理 環球物理 微信號 為了便於同學們進行高中物理解題,物理特級教師--朱亞軍老師為同學們總結了高中物理解題時常用經典模型,具體如下:
  • 化學故事會 第一話 原子結構
    原子到底是怎麼樣的?盧瑟福(物理學家)已經提出: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電子是繞著原子核旋轉嗎?不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最早的猜想是波爾的行星模型,但後來發現,他的模型僅適用於氫原子(因為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沒有其他幹擾)
  • 高三物理:莫要忽視「能級」的複習
    近幾年原子物理主要考查質能方程、核反應方程等知識,對氫原子的能級結構、光子的發射和吸收涉及很少。預測命題方向:結合氫原子能級結構圖,判斷光子的吸收和發射及其能級躍遷。知識梳理:一、能級1.概念:在玻爾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狀態是不連續的,對應的能量也是不連續的,這些不連續的能量值叫能級。
  • 近代物理——原子結構1
    三、原子結構1、( )通過陰極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實驗,發現了( ),揭示了( )有複雜結構,算出了該粒子的比荷,並且提出了原子的( )模型。
  • 你腦海中的原子模型是什麼樣的?
    當時主流的想法認為(由電子發現者湯姆遜提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鑲嵌在裡面,看起來就好像是葡萄乾布丁,因此被稱為葡萄乾布丁模型(圖二)。△ 湯姆遜的葡萄乾布丁模型,也被稱為梅子布丁模型、西瓜模型和湯姆遜模型。(圖片來源:boundless.com)但到了1911年,盧瑟福的登場使一切都改變了。當時他正在曼徹斯特大學,發表了著名的金箔實驗結果。
  • 高考化學難點突破之物質結構——原子結構(模型演變)
    物質結構部分內容是高考化學的難點部分,涉及原子結構,成鍵,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但是,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化學的基礎,如果能從結構入手,不但可以分析各種物質的化學性質,理解其應用,更能從本質上理解物質的組成及相互轉換。
  • 原子結構知識點詳細歸納
    (一)原子結構的理論要點1.原子理論發展的幾種理論模型:(1)近代原 爾頓 實心球模型(2) 湯姆生 「葡萄乾麵包」模型(3)盧瑟福 「行星式」模型 (4) 玻爾 量子化軌道模型(5)薛定 諤電子云模型 2、能層、能級與原子軌道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湯姆遜有了電子這一大發現之後,人們終於可以開始討論,原子究竟擁有著怎樣的結構。1900年,愛爾蘭物理學家菲茨傑拉德提出,氫原子大約是由500個電子所組成的。三年之後,湯姆遜又提出,氫原子是由1000個電子所組成的。總的來看,這兩種模型沒有什麼區別,無非就是電子到底有多少。
  • 高中物理48個解題模型 高考物理經典題型歸納
    高中物理48個解題模型 高考物理經典題型歸納學好高中物理可以多積累些做題解題的經典模型。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最常用的幾種解題模型,供參考!高中物理解題常用經典模型1、'皮帶'模型:摩擦力,牛頓運動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熱等問題.
  • 創新量綱分析重導玻爾模型能級公式
    這些組合常數總是嚴格地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在物理定律和方程中,有簡明的量綱和物理意義,善用原子物理中組合常數的特點,能使問題的分析簡便、快捷,而且各個物理量間的關係也非常清楚[5]。它真的是此物理系統的內蘊物理量,同時也完全揭露該內蘊物理量的本質內涵,與玻爾理論所推得的形式及內涵完全一致。7 綜合推導出玻爾模型能級公式有了前面經不同量綱分析手法取得的成果,就不難推導出玻爾理論的能級公式。
  • 能級和能帶,看量子理論如何用能量的觀點揭開物質世界的奧秘
    在原子的電子云模型中,電子是一種費米子。根據量子理論,費米子不喜歡群居,而是自已有自己單獨的『房間』。它們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原子周圍分層而居,分級而站,互不侵犯,井井有條。從能量最低的狀態開始排隊進入,佔據原子一個個分離的能級。儘管對量子力學基礎的解釋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但如果我們說量子力學是進一百多年最成功的物理理論並不為過。
  • 高中化學:原子結構:什麼是電子云和原子軌道?
    二、原子軌道電子輪廓圖的製作:常把電子出現的概率約為90%的空間圈出來,人們把這種電子云輪廓圖稱為原子軌道。原子軌道:量子力學把電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個空間運動狀態稱為一個原子軌道。(1)、s能級的原子軌道是球形對稱的,能層序數n越大,原子軌道半徑越大。
  • 高中物理最難的部分 高考物理48個解題模型
    高中物理最難的部分 高考物理48個解題模型高中物理是很多學生頭痛的一大科目,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物理高考的解題模型,供參考!高中物理哪個部分最難動力學部分動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在高中物理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高中在動力學方面出的題目也非常多,所以動力學被很多同學認為是物理最難的部分。高中生想要學好動力學,就要掌握好每一個物體的運動規律,熟練掌握每一個動力學公式。熟練掌握每一個公式之後,還要通過做大量的習題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真正的掌握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