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嗎?

2020-11-26 魅力科學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那事實上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氫原子是宇宙中最簡單的原子,在處於最低能級(基態)時,它的原子半徑最小,大約為0.528 x 10^-10 米,氫原子的原子核其實就是一個質子,其半徑大約為 0.833 x 10^-15 米,除此之外,氫原子的內部還有一個電子,關於電子的半徑目前我們還沒有確切的數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電子的半徑不會超過 10^-16 米的數量級。

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就可以得出,氫原子的半徑大約是其原子核的63385倍,按照這個比例,假如我們把原子核放大到一個足球(足球半徑約為0.11米)的大小,那麼氫原子就是一個半徑為6.972公裡的巨大球體,而在這個球體裡的電子大概就與一顆普通的玻璃彈珠差不多。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根據量子力學的描述,原子內的電子不是規規矩矩地圍繞著原子核運行,而是以一種「概率波」的方式分布在原子內的空間,它們會按照一定的概率隨機地出現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電子的這種分布方式被稱為「電子云」,也就是說,原子內的空間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空曠。

那麼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就是「希格斯場」,這是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論,該理論指出,「希格斯場」在宇宙空間裡無處不在,而正是因為「希格斯場」的存在,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才會具備質量。

我們都知道,當物體在水裡面運動的時候,水會對這個物質造成一定的阻礙,希格斯認為,當基本粒子在「希格斯場」中運動時,「希格斯場」也有可能會對其造成一定的「阻礙」,這種「阻礙」程度的大小就是我們所說的「質量」了。

希格斯指出,並不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會受到「希格斯場」的「阻礙」,比如說光子,所以光子的質量就為零,其速度也就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光速。需要注意的是,希格斯的理論在2013年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證實,這就意味著,「希格斯場」是真實存在的,而由於「希格斯場」在宇宙中無處不在,所以在原子內的空間裡必定也有它的存在(否則原子核和電子將沒有質量可言)。

除了一直存在的「希格斯場」之外,在原子的內部還有一些「過客」,首先就是光子,光子是傳遞電磁力的基本粒子,因此如果原子處於電磁場中,那麼原子內的空間裡就會有光子。

然後就是中微子,由於中微子體積非常小(半徑大約是 10^-20 米),又不受強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的影響(註:中微子質量極低,引力對它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絕大多數的中微子都可以輕鬆地穿過原子。

在我們地球上,中微子主要來自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太陽每秒鐘會釋放出大約 1.7 x 10^38 個中微子,平均下來到達地球的中微子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米 6 x 10^14個(600萬億個),因此可以說,在地球上的原子內的空間裡,會經常出現中微子的身影。除此之外,當一些較重的原子核發生衰變的時候會釋放出一些粒子,比如說α粒子或者β粒子(電子或正電子),這些粒子也會在原子內的空間裡短時間地存在。

另外要說的是,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還有可能存在一種基本粒子——引力子。

在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目前我們已經確認了其中三種力的傳遞方式,即強相互作用力由膠子傳遞,電磁力由光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力由W±玻色子和Z玻色子傳遞,在這個基礎上,科學家推測引力也是由某種基本粒子傳遞的,這種基本粒子就被稱為引力子。

我們都知道,凡是具有質量的物質都會產生引力,所以說如果科學家的這種推測是正確的話,那麼在原子內的空間裡還會存在著引力子。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原子核和電子僅佔據原子的0.0001%,其他空間還存在什麼微粒?
    我們都知道,電子和原子核組成了原子,其中原子核幾乎佔據了整個原子的質量,原子核和電子僅佔據了原子的0.0001%,可以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在一片很大的魚塘中,原子核就只有魚飼料那麼大,電子卻連水面上漂浮的塵埃都算不上,可想而知,原子的空間中還有多少「空隙」,於是我們就會納悶,那麼大的空間裡不可能什麼都沒有吧,那麼,除了電子和原子核之外,還存在什麼物質呢?
  • 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會有什麼東西存在呢?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的內部除了原子核和電子,其他的99.9999%都是空的,可以舉一個不精確的例子,如果將一個原子想像成一座100層的高樓大廈,那麼原子核就只有這座高樓裡的電梯的一個按鈕那麼大,而電子只是這座高樓裡飄浮的一粒塵埃這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在這麼大的空間裡,
  • 原子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不僅如此,這一物質組成結構也很簡單,在我們初中所學的化學之中,氫原子則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 氫原子除了原子核和核外電子之外,還有什麼嗎
  • 在原子裡面,原子核和電子之間是絕對真空嗎?為什麼?
    先說答案,在原子裡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不是絕對真空。因為宇宙中壓根沒有絕對真空。二,現代科學證明物理概念上的絕對真空不空,裡面充滿了各種粒子,包括虛光子和能量。真空是一個物理現象,指在給定的空間內低於一個大氣壓的氣體狀態。真空是個相對概念,宇宙太空中空間真空度很高,但也不是沒有一點物質,每立方米含一個氫原子或分子。
  • 在電子和原子核之間,還存在什麼物質?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科學家給出了答案人類的科技不斷在進步,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原子是有原子核組成的,而原子的內部除了原子核和電子以外,其它的百分之99.9999都是空的,可以舉一個不精確的例子,如果將一個原子比作一座100層的高樓,那麼原子核就是這座高樓之中一個電梯按鈕這麼大的物質,而電子在這座高樓中就像是漂浮的一粒塵埃一樣,在這麼大的空間中,除了原子核和電子,還有什麼東西呢?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內?
    一個就是一般情況下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另外一個就是電子在什麼情況下會進入原子核。電子為什麼不會進入原子核首先,我這裡指的是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之所以不被原子核吸入。本質上是和「懶」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
    由此可知,原子內的空間大得離譜,我們說原子內99.9999%都是空的,都不足以說明原子內部的空曠程度,事實上,我們還應該在小數點後面加上更多的「9」才行。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會存在什麼東西呢?
  • 在原子裡面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絕對真空嗎?為什麼?
    那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原子內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是不是存在絕對的真空。其次,其實原子核特別小,原子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而原子核可能只有一隻螞蟻那麼大。而電子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電子是沒有體積,目前在10^-18米尺度下沒有得到電子的體積,因此,原子內部大部分都是空心的。那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空間是真空的麼?答案很簡單,其實並不是。
  • 既然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那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裡?
    那麼「為什麼電子不會掉進原子核」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解釋嗎?答案是否,因為電子是帶電粒子,它在運動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電磁輻射,從而降低自身的動能,如果電子真的如地球圍繞太陽一樣運行,那電子將會因不斷的失去動能而掉入原子核裡。
  • 再認識電子、中微子、µ子、原子核和原子的結構
    當然,這些運動方式和結構變化,需要使用明晰的圖示來完整表達。這個方面只能在詳細的論文中再細化。簡單地講,通過對正負電子性質的分析推導,我們很容易推導出原子的層序化結構和原子核的層序化結構。在我的原子結構理論中,原子並不存在如玻爾理論所云的相對獨立的電子層結構。實際上,自原子核開始,正負電子總是按能量不同而分層序外延為一個整體。
  • 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異性相吸,為何電子沒掉進原子核內?
    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才會帶正電。實際上,初高中老師講授的原子結構是經過「特意」簡化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方便教學。真實的原子模型是和上圖中的模型截然不同的。在經過幾代物理學家的努力,原子模型發生了好幾次迭代。如今,最為主流的原子模型更接近於下面這樣。
  • 除了光速之外,宇宙中是否還有其他物理極限?
    密度最大:你越用力壓縮一個東西,它的密度就會越大。通常來講這反映了收縮原子(atoms shrinking)之間的間距。然而,當壓力足夠大的時候,原子們的電子(electrons)會很容易和他們的質子(protons)結合,從而形成中子(neutrons)(當然也會釋放出中微子(neutrinos),但這不重要)。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除了固液氣三態,物質還有其他形態嗎?
    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構成,水蒸氣也不例外,而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如果我們繼續加熱水蒸氣,當溫度上升到幾千攝氏度時,原子內部的電子就會脫落,這時候原子將變成帶正電的離子,這一過程叫做「電離」。溫度越高,原子脫落的電子也越多。我們把電離的氣體稱作「等離子態」。
  • 為什麼原子的內部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但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講的話,地球上應該不存在絕對實心的物質,因為原子的內部結構就不是實心的,而且還有很多空間都是空的。學過中學物理的朋友就知道,人類現代原子結構模型是從盧瑟福提出來的原子模型發展而來的。那麼盧瑟福是如何提出這種前所未有的模型呢?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入原子核?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物理課和化學課時,就會學到比較初級版本的原子結構,這個原子結構大概是下面這樣:老師一般會告訴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質能等價&能量最低原理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點,那就是原子核內是有質子和中子的,而質子和中子其實還可以再分,它們都是有三個夸克構成的。而夸克被強相互作用力束縛在質子和中子內,以至於我們沒辦法獲得自由的夸克。
  • 原子內部,電子為什麼不會掉入原子核?怎麼解釋β衰變?
    我們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而質子是帶正電,中子不帶,這就意味著原子核其實是帶正電的。那問題就來了,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根據異種電荷相吸引的原則,照理說電子應該會墜入到原子核當中才對,事實上,並沒有。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 火除了大部分情況下是氣態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叫做等離子態?
    其實呢這個大家並不用都記下來了,只要記住火它除了大部分情況是氣態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叫做等離子態就好了。只不過只有部分溫度很高的火焰才是真正的等離子態,其他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見到的火焰通常的都是氣態的的氣體分子。記得你在講水的那些說過水還有什麼的四種形態叫那個玻璃態。現在又出了一個新名詞等離子態,好像感覺中學學過的物體有三種形態的知識放到生活當中不夠用了。
  • 原子內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有絕對實心的物質嗎?
    人類一直到了原子時代早期都還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這就是著名的原子棗糕模型,但這一切在盧瑟福和他的學生用α粒子(氦4原子核)轟擊僅有幾個原子厚度的金箔時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透金箔而去,只有極少的α粒子被彈開,這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不得不讓盧瑟福陷入沉思,當然最終他認為原子並非像道爾頓所描述的實心小球,也不是湯姆遜的原子模型,而是盧瑟福的原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