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到底是什麼?又和哪些因素有關?|原子核|中微子|中子|γ射線...

2021-01-08 網易

  什麼是放射性?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從「放射性」自身的定義入手。放射性是指:

  

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比較常見的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新的,穩定的,元素的原子(衰變產物)而停止放射的現象。

  這其實是一種隨機現象。科學家發現原子序數高於83的元素原子都具有放射性。低於83的,有一些元素原子也有。

  

  我們可以把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的過程簡單地講一下:

  α射線是指原子量較大的元素原子的原子核放出一個氦核,變成一個原子量較小的元素原子,這個α射線就是氦核。

  

  β射線是指原子核放出一個電子和中微子,抓變成另外一個種原子核的過程。這裡的β射線就是電子束。

  

  γ射線是指原子發生衰變時,為了穩定下來,放出的能量。

  

  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和那些因素有關係呢?

  其實這三者應該分開說,它們並不是一個問題。

  α射線和強相互作用

  α射線來自於α衰變。這個α射線其實是氦核,它是由兩個質子和中子組成的。當原子核放出一個氦核後,原子序就會減少兩個單位。我們最常見的其實就是鈾-238通過α衰變形成釷-234。

  

  那α衰變是咋回事呢?

  實際上,α衰變是一種核裂變,這當中涉及到α粒子的隧穿效應。

  我們要知道的是,之所以能夠形成原子核,主要依賴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其中強相互作用分兩種,

  

  一種是膠子束縛膠子形成質子和中子。膠子就好像是繩子,而夸克就好像是小球,膠子把夸克拴在了一起。

  

  另外一種強相互作用是介子把質子和中子束縛在原子核內。前一種強相互租用特別強,而後一種相對要弱不少。

  

  當一個原子核不夠穩定時,介子傳遞的這種強相互作用就無法束縛住質子和中子,於是就會發生α衰變。

  β射線和弱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被我們稱為強核力,而弱相互作用被我們稱為弱核力。β射線其實就和弱相互作用有關。這裡指的是原子核內的中子在弱相互作用下發生衰變,衰變成一個質子、一個電子、中微子。根據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傳遞弱相互作用的是W玻色子和Z玻色子。

  

  常見的有碳14原子發生β衰變,變成氦原子,並釋放出電子和反中微子。

  

  γ射線與能量最低原理

  在發生衰變的同時,為了穩定下來,都會釋放出能量,這就是γ射線。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總是要放出能量呢?

  實際上,包括前面的β衰變以及γ射線,它們都遵循著同一個原理,我們都管整個原理叫做能量最低原理。

  那什麼是能量最低原理呢?

  說白了就是萬物都是比較懶的,都趨向於穩定,所以常常會通過放出能量,讓自己穩定下來。

  我們可以從重新看一下β衰變,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我們知道質量裡有能量,能量有質量,它們是一個東西。

  

  而中子的質量正好要比質子、電子、中微子的質量要大,因此對應到能量,中子所有的能量就要比質子、電子、中微子對應的能量要高。根據能量最低原理,要從高能量狀態向低能量狀態轉移,因此才會發生。反之,質子要和電子反應生成中子實際上是非常難的,需要有能量輸入,否則根本做不到。

  結合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質能等價,放出γ射線說白了就是要從不穩定高能量狀態轉變為穩定的低能量狀態。

  α衰變之所以不容易發生其實也在這裡,所以α衰變一般要有隧穿效應的因素,隧穿效應其實是微觀世界一種區別於宏觀的現象,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你幾乎不可能直接穿過勢能壁壘,但微觀世界並不是這樣,而是有一定的概率穿過勢能壁壘發生反應。

  

  最後,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

  放射指的是原子通過衰變,形成新的、穩定的元素的原子的過程,不過這是一個隨機事件。

  α衰變和隧穿效應、強相互作用作用有關;

  β衰變和弱相互作用、能量最低原理有關;

  γ射線則和能量最低原理有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放射性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放射性?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從「放射性」自身的定義入手。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比較常見的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新的,穩定的,元素的原子(衰變產物)而停止放射的現象。
  • α、β、γ等射線,放射性的一般現象
    自1896年,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在研究雙氧鈾硫酸鉀鹽時,意外發現臨近的被黑紙包裹的感光底板發生曝光後,人類第一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可以發出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同時確認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 深入了解工業用X射線和γ射線
    凡是具有一定質子數、中子數並處於特定能量狀態的原子或原子核稱為核素,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000多種,分別屬於100多種元素,一種元素可包含多種核素。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必定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核內的質子數相同,但是核內的中子數卻可以不同。這些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各種原子互為同位素。
  • 卻沒有阿爾法射線暴和貝塔射線暴?
    表面上看來,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都是射線,但本質上是不同的,這三種射線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下面先來探討他們的本質。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都是由核反應產生的。核反應主要分為核裂變、核聚變、粒子轟擊、放射性衰變,衰變屬於自然反應,而核裂變、核聚變和粒子轟擊可以人工幹預。
  • 為什麼宇宙中有伽瑪(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如果要來討論這個話題的話,我們必須得來了解下這幾種射線的由來!一、α射線α射線即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或者稱之為α粒子流,它有2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氦原子核!所謂的α粒子流就是氦原子核流!α射線在恆星內部會有大量發生,在質子聚變鏈中它是副產品之一!
  • 射線檢測基礎 | 關於工業用X射線和γ射線的細節未必都了解
    凡是具有一定質子數、中子數並處於特定能量狀態的原子或原子核稱為核素,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000多種,分別屬於100多種元素,一種元素可包含多種核素。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必定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核內的質子數相同,但是核內的中子數卻可以不同。這些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各種原子互為同位素。
  • 原子核的組成
    ,物質發射射線的性質稱為放射性。放射性不是少數幾種元素才有的,研究發現,原子序數大於82 的所有元素,都能自發的放出射線,原子序數小於 83 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這種自發的放出射線的現象,叫做天然放射現象。射線到底是什麼將射線通過磁場,看射線是否偏轉以及偏轉的軌跡,可判斷射線是否帶電或帶什麼電。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靠著α粒子,盧瑟福做了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就是這麼來的,靠著α粒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揭開了原子核的秘密,這把屠龍刀借給弟子查德威克玩了兩天,查德威克就發現了中子,徹底了解了原子核的構成。雖然屠龍在手,天下無敵,不過倚天劍還是出現了,對屠龍刀的地位發起了挑戰,β射線就是這把倚天劍。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靠著α粒子,盧瑟福做了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原子核就是這麼來的,靠著α粒子,盧瑟福發現了質子,揭開了原子核的秘密,這把屠龍刀借給弟子查德威克玩了兩天,查德威克就發現了中子,徹底了解了原子核的構成。雖然屠龍在手,天下無敵,不過倚天劍還是出現了,對屠龍刀的地位發起了挑戰,β射線就是這把倚天劍。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在涉及核輻射時,我們會聽到一些名詞,比如X射線、伽馬射線、α射線、β射線、中子輻射等等;在天文學中,我們經常聽到伽馬(γ)射線暴,但沒聽過有什麼α射線暴、β射線暴,我們就來逐一了解這些射線的本質。α射線α射線其實就是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很多重原子核不穩定,在衰變時就會釋放α射線變為較輕的原子核,直到穩定為止。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在涉及核輻射時,我們會聽到一些名詞,比如X射線、伽馬射線、α射線、β射線、中子輻射等等;在天文學中,我們經常聽到伽馬(γ)射線暴,但沒聽過有什麼α射線暴、β射線暴,我們就來逐一了解這些射線的本質。α射線α射線其實就是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帶兩個單位的正電荷;很多重原子核不穩定,在衰變時就會釋放α射線變為較輕的原子核,直到穩定為止。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一個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在所有放射性衰變中,有一個被稱為中微子雙β衰變,物理學家都希望可以找到這個難以捉摸的它。因為,它可以說明放射性元素只是吐出了兩個電子,並沒有其他任何東西,這其中自然不包括無電荷,以及沒有被稱為中微子的粒子等物質。當這樣的衰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呈現,那麼這也將和物理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相駁。
  • 為什麼宇宙中有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α射線通常在恆星內部產生,它釋放出氦-4原子核被稱為α粒子;當大質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鈾或鐳等,當它們發生α衰變時,也會向外釋放α粒子。(恆星內部氫的P-P鏈聚變反應會產生一個氦-4原子核,這就是α粒子)我們知道,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它的外圍通常有兩個電子,因此氦原子通常對外不帶電。但失去了外圍電子的α粒子帶兩個正電荷,所以它很容易受到周圍電場的影響。
  • 放射性同位素如何產生?
    第二類是引起核嬗變,如上例中使14N變為11B,而中子在靶核中擊出α粒子;也有擊出質子的反應,表為(n,p)。後來的研究表明,中子不僅能從原子核中擊出質子和α粒子,只要能量足夠,還可以擊出氘核或其他輕的帶電粒子。中子核嬗變可用A(n,x)B來表示,此時,x的能量不僅與中子能量有關,而且與A、B兩核的質量也有關係。
  • 原子具有放射性竟跟悟空誕生有關?
    這就是放射性。有些比較大的原子核會自發地向外發射一塊或者幾塊「碎片」。這些「碎片」就是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或者光子。實際上,所有擁有至少83個質子的原子都有放射性。核裂變也能發射出中子,因此也是一种放射性,只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主要是一個大的原子核解體為兩三個小原子核。發射出來的「碎片」被稱為射線,由於能量巨大,通常具有一定的破壞性。
  • 高二物理教案:《原子核》教學設計
    知道裂變和聚變的特點。(重、難點)  【知識要點】  一、原子核的組成  1.天然放射現象(1)物質發射射線的性質稱為。元素這種自發的放出射線的現象叫做.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稱為.(2)放射性不是少數幾種元素才有的,研究發現,原子序數大於的所有元素,都能自發的放出射線,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 科學列車:探索神秘的中微子,細說中微子的奇妙之處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東西,它就是中微子,中微子這個名詞很多朋友應該不陌生,我國有一個大科學裝置,探測的也是它,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呢?他和質子中子電子彼此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問題真的很多。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阿爾法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提出了原子是由一個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構成的。之前人們已經知道的電子和光子,那原子核又是什麼構成的呢?
  •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
  • 【連載】趣說中微子(三)
    Chadwick)在研究α、β、γ 射線能譜的實驗中觀測到奇怪的現象:β射線的能譜不像α、γ射線的能譜那樣是分立的(這是理論所預期的),而是具有逐漸衰減的連續譜,這似乎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用當時的理論的確難以解釋。這個能譜的「不一致」引出了一場「假說」的論戰。
  • X射線與γ射線的異同對比
    X射線與γ射線同屬於無線電磁波,所以這兩種射線都具有電磁波的特性,同時也具有不同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等其他電磁輻射的特性。那麼X射線與γ射線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簡單來說就是兩者的波長不同以及產生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