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
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
α射線
α射線通常在恆星內部產生,它釋放出氦-4原子核被稱為α粒子;當大質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鈾或鐳等,當它們發生α衰變時,也會向外釋放α粒子。
(恆星內部氫的P-P鏈聚變反應會產生一個氦-4原子核,這就是α粒子)
我們知道,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它的外圍通常有兩個電子,因此氦原子通常對外不帶電。但失去了外圍電子的α粒子帶兩個正電荷,所以它很容易受到周圍電場的影響。
(帶正電的α粒子很容易在電場的作用下發生偏轉)
β射線
β射線就是高速電子流。與α射線的產生相類似,元素的核聚變與核裂變過程中都有可能會產生β射線。
在恆星內部,強大的高溫高壓會將兩個氫原子核(質子)擠壓在一起,當兩個質子發生合併時,會產生一個雙質子的氦核。這個氦核並不穩定,它會發生β衰變,其中一個質子會向外釋放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同時自己轉變成中子。這時候,兩個質子的氦核衰變為一個質子與一個中子的氘原子核。β衰變過程中釋放的正電子就是正β射線。
H + H → H + e + νe
核裂變也會產生β射線,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
(β衰變)
γ射線
γ射線是宇宙中最廣泛存在的電磁輻射形式。
與α射線和β射線一樣,γ射線也可以通過核聚變與核衰變的過程產生,在β衰變產生一個正電子後,它會迅速與附近的電子相互湮滅,同時向外釋放兩個γ射線光子;當氘核與一個質子發生聚變的過程中也會產生γ射線光子。因此只要聚變發生,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產生大量的γ射線光子。
儘管在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過程中也會產生γ射線,但宇宙中絕大多數的γ射線都是由核聚變過程產生的。
(伽馬射線流)
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伽馬射線;當大質量恆星發生坍塌,變為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發出強大的γ射線;當兩個中子星相撞、黑洞合併或者黑洞吞噬恆星時,都會向外輻射強大的γ射線。我們通常將這些強大的γ射線流稱為γ射線暴。
為什麼沒有α射線和β射線暴?
我們通過前面的分析,已經了解到α射線實際上是α粒子流,而α粒子是攜帶了兩個正電荷的氫原子核;β射線則是電子流,正電子的正β射線很快會與周圍的電子發生湮滅,所以正β射線很短命。如果是負電子流會走得很遠嗎?並不能,因為電子攜帶了負電荷,它也很容易受磁場影響而發生偏轉。
α粒子比較重,它攜帶的能量也比較大,但它卻無法穿透一張書寫紙;β粒子是電子,所以一張鋁箔就可以將它攔住;伽馬射線則不同,你需要比較厚的鉛板才能阻擋它。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的穿透力示意圖)
伽馬射線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穿透力,因為它既是無質量的粒子又是波。γ射線是電磁波,它的波長在0.01納米以下,因此絕大多數物質原子間的空隙對於γ射線來說是空曠的,它不容易受到原子核或電子的阻擋。Cs-137放射源產生的γ射線在穿透3.2cm的鋁板、2.6cm的鐵板、1.4cm的銅或0.6cm的鉛板後,還能剩下50%的強度。由此可見γ射線的穿透力是非常強的。
總結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在宇宙中都廣泛存在,無論是恆星演變過程中的核聚變,還是在宇宙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過程中,都會輻射這三種粒子。
α射線、β射線粒子的穿透力很弱,同時又因為它們本射攜帶電荷,因此很容易受電場影響而發生偏轉,它們都無法走多遠。這是我們極少在太空中探測到α射線、β射線粒子的原因。
γ射線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它是強大並且極具穿透力的光波,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探測到遙遠恆星、超新星爆發、中子星以及黑洞發射的強大γ射線流。
(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γ射線暴可以發射到幾千萬光年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