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2020-12-03 未知的科學界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

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

α射線

α射線通常在恆星內部產生,它釋放出氦-4原子核被稱為α粒子;當大質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鈾或鐳等,當它們發生α衰變時,也會向外釋放α粒子。

(恆星內部氫的P-P鏈聚變反應會產生一個氦-4原子核,這就是α粒子)

我們知道,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它的外圍通常有兩個電子,因此氦原子通常對外不帶電。但失去了外圍電子的α粒子帶兩個正電荷,所以它很容易受到周圍電場的影響。

(帶正電的α粒子很容易在電場的作用下發生偏轉)

β射線

β射線就是高速電子流。與α射線的產生相類似,元素的核聚變與核裂變過程中都有可能會產生β射線。

在恆星內部,強大的高溫高壓會將兩個氫原子核(質子)擠壓在一起,當兩個質子發生合併時,會產生一個雙質子的氦核。這個氦核並不穩定,它會發生β衰變,其中一個質子會向外釋放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同時自己轉變成中子。這時候,兩個質子的氦核衰變為一個質子與一個中子的氘原子核。β衰變過程中釋放的正電子就是正β射線。

H + H → H + e + νe

核裂變也會產生β射線,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

(β衰變)

γ射線

γ射線是宇宙中最廣泛存在的電磁輻射形式。

與α射線和β射線一樣,γ射線也可以通過核聚變與核衰變的過程產生,在β衰變產生一個正電子後,它會迅速與附近的電子相互湮滅,同時向外釋放兩個γ射線光子;當氘核與一個質子發生聚變的過程中也會產生γ射線光子。因此只要聚變發生,在很多情況下都會產生大量的γ射線光子。

儘管在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過程中也會產生γ射線,但宇宙中絕大多數的γ射線都是由核聚變過程產生的。

(伽馬射線流)

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會產生伽馬射線;當大質量恆星發生坍塌,變為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發出強大的γ射線;當兩個中子星相撞、黑洞合併或者黑洞吞噬恆星時,都會向外輻射強大的γ射線。我們通常將這些強大的γ射線流稱為γ射線暴。

為什麼沒有α射線和β射線暴?

我們通過前面的分析,已經了解到α射線實際上是α粒子流,而α粒子是攜帶了兩個正電荷的氫原子核;β射線則是電子流,正電子的正β射線很快會與周圍的電子發生湮滅,所以正β射線很短命。如果是負電子流會走得很遠嗎?並不能,因為電子攜帶了負電荷,它也很容易受磁場影響而發生偏轉。

α粒子比較重,它攜帶的能量也比較大,但它卻無法穿透一張書寫紙;β粒子是電子,所以一張鋁箔就可以將它攔住;伽馬射線則不同,你需要比較厚的鉛板才能阻擋它。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的穿透力示意圖)

伽馬射線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穿透力,因為它既是無質量的粒子又是波。γ射線是電磁波,它的波長在0.01納米以下,因此絕大多數物質原子間的空隙對於γ射線來說是空曠的,它不容易受到原子核或電子的阻擋。Cs-137放射源產生的γ射線在穿透3.2cm的鋁板、2.6cm的鐵板、1.4cm的銅或0.6cm的鉛板後,還能剩下50%的強度。由此可見γ射線的穿透力是非常強的。

總結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在宇宙中都廣泛存在,無論是恆星演變過程中的核聚變,還是在宇宙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過程中,都會輻射這三種粒子。

α射線、β射線粒子的穿透力很弱,同時又因為它們本射攜帶電荷,因此很容易受電場影響而發生偏轉,它們都無法走多遠。這是我們極少在太空中探測到α射線、β射線粒子的原因。

γ射線在宇宙中廣泛存在,它是強大並且極具穿透力的光波,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探測到遙遠恆星、超新星爆發、中子星以及黑洞發射的強大γ射線流。

(超新星爆發所產生的γ射線暴可以發射到幾千萬光年的距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宇宙中有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
  • 為什麼宇宙中有伽瑪(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如果要來討論這個話題的話,我們必須得來了解下這幾種射線的由來!一、α射線α射線即高速運動的氦原子核,或者稱之為α粒子流,它有2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這就是氦原子核!所謂的α粒子流就是氦原子核流!α射線在恆星內部會有大量發生,在質子聚變鏈中它是副產品之一!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為什麼宇宙中有伽馬射線暴?卻沒有阿爾法射線暴和貝塔射線暴?
    表面上看來,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都是射線,但本質上是不同的,這三種射線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下面先來探討他們的本質。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都是由核反應產生的。核反應主要分為核裂變、核聚變、粒子轟擊、放射性衰變,衰變屬於自然反應,而核裂變、核聚變和粒子轟擊可以人工幹預。
  • 為γ射線暴降能
    當較窄的γ射線波束沒有指向地球而較寬的可見光或者射電輻射指向地球時,也會產生這一現象。事實上,我們預計會觀測到比γ暴多的孤立餘輝。但是到目前為止僅有一個觀測結果。在斯隆數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中,馮德·班克(Vanden Berk)報告了這一神秘的光學暫現源。這一暫現源比超新星亮100倍。
  • 漲知識 |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有些什麼特點?
    天然放射現象是指放射性元素自發地放出射線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放出的三種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呢?α射線,又稱α粒子流。α粒子是高速運動的帶正電的氦原子核。由於α粒子是帶正電的重粒子,質量大,電荷多,電離本領大,但穿透能力差。在α、β、γ三種射線中,α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差,在空氣中的射程只有1~2釐米,通常用一張紙就可以擋住α粒子。
  • α、β、γ等射線,放射性的一般現象
    自1896年,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在研究雙氧鈾硫酸鉀鹽時,意外發現臨近的被黑紙包裹的感光底板發生曝光後,人類第一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可以發出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同時確認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 宇宙中的「歌者」伽瑪射線暴
    Core它有看摧毀DNA結構的能力,所以綠巨人什麼的就不用去想了,如果遇到了還是老老實實地躲得遠遠的吧,除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宇宙中也存在著很多y射線,其中有一些就像《三體》中的「歌者」一樣,不但擁有足以毀滅一個星球上,所有高級生命的能力,而且它們還對宇宙中的各個星系,進行不定期的「
  • 科普:γ射線,法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能量極高、穿透力極強的射線!
    1800年,赫胥爾用溫度計測試三稜鏡分出各種顏色光的溫度,發現紅光在「七彩虹」中溫度最高,及紅光一端沒有光的部分溫度高過紅光,第一次提出了不可見光的概念:紅外線(科普:紅外線是這樣被發現的)。隨後一年,也就是1801年,德國人裡特用感光材料,發現了紫外線(科普:紫外線是這樣發現的)。1895年,菸酒陰極射線的德國人倫琴,發現了X光(科普:特斯拉發現了一種不知名的射線,取名X光。
  • 伽瑪射線暴:宇宙中最絢麗的煙火和文明終結者
    如果有外星人,他們都在哪兒呢?在有關費米悖論的文章中我們討論過外星人是否存在和存在概率的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費米悖論:外星人到底在哪兒呢?他們究竟存在嗎?》。其中提到智慧生命存在概率的德雷克公式,這個公式存在一個較大的缺陷,只是計算了文明出現的概率,而沒有考慮文明的滅亡。
  • 伽瑪射線暴
    伽瑪射線暴(Gamma Ray Burst,縮寫GRB),又稱伽瑪暴,是來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瑪射線強度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強,隨後又迅速減弱的現象,持續時間在0.1—1000秒,輻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瑪暴發現於1967年,數十年來,人們對其本質了解得還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確定是發生在宇宙學尺度上的恆星級天體中的爆發過程。
  • X射線與γ射線的異同對比
    X射線與γ射線同屬於無線電磁波,所以這兩種射線都具有電磁波的特性,同時也具有不同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等其他電磁輻射的特性。那麼X射線與γ射線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簡單來說就是兩者的波長不同以及產生的方式不同。
  • 天文小知識:伽馬射線暴是什麼?它會不會降臨地球?
    最後那一種看起來不太可能,但實際上我們沒有提到這是有可能的,如果在任何極端情況下它都完全不會發生的話,我們也就不會繼續我們現在的相關工作,現在,你開始擔心了沒有?這將是伽馬射線暴發生時的情形: 當一顆巨型恆星爆炸時,會發出多束能量極大的射線,如果其中的一束不巧正射中了地球的話,它將破壞整個臭氧層。
  • 短伽瑪射線暴: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發,疑為中子星合併
    伽瑪射線暴是宇宙中最猛烈的爆發,它們在 50 秒內釋出的能量相當於銀河系 200 年總輻射能量。最近天文學家在宇宙遙遠一端發現了新的短伽瑪射線暴餘暉,距離我們遠達 100 億光年,也就是說發生在大爆炸後僅 38 億年。
  • 伽瑪射線暴X射線能譜的發射線探測研究獲進展
    伽瑪射線暴是宇宙中劇烈的爆發現象,高能伽瑪射線輻射過後的X射線、光學、射電等波段的餘輝輻射研究,是確定爆發前身星和星周環境基本物理性質的關鍵。伽瑪暴通常被認為是銀河系外的輻射,而餘輝的X射線線特徵探測,是確認伽瑪射線暴紅移(即距離)的重要手段。
  • 伽瑪射線暴X射線能譜的發射線探測研究獲進展
    伽瑪射線暴是宇宙中劇烈的爆發現象,高能伽瑪射線輻射過後的X射線、光學、射電等波段的餘輝輻射研究,是確定爆發前身星和星周環境基本物理性質的關鍵。伽瑪暴通常被認為是銀河系外的輻射,而餘輝的X射線線特徵探測,是確認伽瑪射線暴紅移(即距離)的重要手段。
  • |原子核|中微子|中子|γ射線...
    放射性是指:  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比較常見的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新的,穩定的,元素的原子(衰變產物)而停止放射的現象。  這其實是一種隨機現象。科學家發現原子序數高於83的元素原子都具有放射性。低於83的,有一些元素原子也有。
  • 宇宙中的怪物,伽馬射線暴,它是否駭人?
    在所有已知可能會給我們的行星帶來傷害的宇宙災害中,伽馬射線暴所帶來的影響無疑是最巨大的。作為一種力量驚人的宇宙事件,當伽馬射線暴發生時,會有極大數量的伽馬射線被釋放出來,而這種射線又是人們已知射線種類中最致命的存在。假設有人無意中處於某個正在放射伽馬射線的物體附近,那麼他會在一瞬間被燒焦。
  • 宇宙中的怪物,伽馬射線暴,它是否駭人?
    作為一種力量驚人的宇宙事件,當伽馬射線暴發生時,會有極大數量的伽馬射線被釋放出來,而這種射線又是人們已知射線種類中最致命的存在。假設有人無意中處於某個正在放射伽馬射線的物體附近,那麼他會在一瞬間被燒焦。毋庸置疑的是,伽馬射線暴會對生物的遺傳物質造成長久的影響,甚至在射線暴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這種在基因層次上的傷害也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