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與γ射線的異同對比

2021-01-20 無損檢測NDT


X射線與γ射線同屬於無線電磁波,所以這兩種射線都具有電磁波的特性,同時也具有不同於可見光和無線電波等其他電磁輻射的特性。那麼X射線與γ射線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簡單來說就是兩者的波長不同以及產生的方式不同。



1 兩種射線的產生對比


1.1 X射線的產生

X射線是由人造二極體產生的,X射線管是一個含有陰極、陽極的真空管,陽極是鎢絲,陽極是重金屬元素(目前選擇靶元素比較多)。陰陽兩極之間施加一個高直流電壓,當陰極加熱到一定狀態時就會釋放出大量的電子,由於高壓電場的存在,這些電子被加速飛向陽極,最終以最大的速度撞擊在金屬上,失去所具有的動能,這些動能絕大部分轉換為熱能,僅有極少一部分轉換為X射線向四周輻射。



1.2 γ射線的產生

γ射線是放射性同位素經過α、β衰變後,在激發狀態向穩定狀態過渡的過程中從原子核內發出的,這一過程被稱作α或β衰變。以放射性同位素鈷60為例,鈷60經過一次β衰變成為處於2.5MeV激發態的Ni60。目前常使用γ射線源是鈷、銫、銥、硒、銩、鐿。



2 兩種射線的特點對比


2.1 X射線與γ射線的共同點

(1)兩者在真空中均以光速直線傳播。

(2)不受磁場與電場的影響。

(3)能穿透可見光不能穿透的物質。

(4)具有輻射效應,能夠殺死生物細胞,破壞生物組織。



2.2 X射線與γ射線的不同點

(1)X射線激發需要高電壓;γ射線工作時無需電壓,適合野外作業。

(2)X射線更安全,關閉電壓後再無輻射;γ射線隨時隨地都在輻射,不安全。

(3)X射線相比之下成本更高。

(4)X射線機在使用前需要進行嚴格的訓機,γ射線無需訓機。


3 兩種射線在實際應用中的區別


(1)γ射線探測厚度大,穿透能力強。對於鑄鋼件而言,400KV X射線機最大穿透厚度僅為100mm,而鈷60射線探傷機最大穿透厚度可達200mm。

(2)γ射線透照效率高,對於環縫可以周向曝光,同X射線相比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

(3)γ射線固有不清晰度比X射線大,用同樣的器材以及透照工藝,其靈敏度低於X射線。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銀河之望

來源:材料與測試

相關焦點

  • X射線與γ射線檢測技術
    ▲圖1 X射線檢測原理圖圖中射線在構件及缺陷中衰減係數分別為 μ 和 μ´ 。根據衰減定律,透過無缺陷部位 x 後的射線強度為;(1)當μ´ < μ時,I´ >I 。即缺陷部位透過射線強度大於周圍完好部位。
  • 同位素(γ射線)和X射線測厚儀特性對比
    同位素(γ射線)和X射線測厚儀特性對比  由於同位素和X射線的不同產生方式和特性,使用同位素或X射線作為射線源的測厚儀,在性能和特點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各種測厚儀對比  目前國內使用進口X射線測厚儀主要有IMS,東芝,瑞美,GGC和I2S等,其中IMS,東芝為一流產品,使用量最大,主要在寶鋼等一流企業中使用。下面以軋機速度為1000米/分六輥軋機中實際使用的各種測厚儀,在各方面進行對比。
  • 深入了解工業用X射線和γ射線
    核素可分為穩定和不穩定的兩類,不穩定的核素又稱放射性核素,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儘可能使體系的能量最低,所以它自發地放出某種射線,例如γ射線,而變成另一種元素。天然的放射性核素來源於自然界存在的礦物,一般質子數≥83的許多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放射性;而人工製造的放射性核素,一般是用高能粒子轟擊穩定核素的核,使其變成放射性核素,目前工業用γ射線無損檢測所用的均為人工放射性核素。
  • 射線檢測基礎 | 關於工業用X射線和γ射線的細節未必都了解
    核素可分為穩定和不穩定的兩類,不穩定的核素又稱放射性核素,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儘可能使體系的能量最低,所以它自發地放出某種射線,例如γ射線,而變成另一種元素。天然的放射性核素來源於自然界存在的礦物,一般質子數≥83的許多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放射性;而人工製造的放射性核素,一般是用高能粒子轟擊穩定核素的核,使其變成放射性核素,目前工業用γ射線無損檢測所用的均為人工放射性核素。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在涉及核輻射時,我們會聽到一些名詞,比如X射線、伽馬射線、α射線、β射線、中子輻射等等;在天文學中,我們經常聽到伽馬(γ)射線暴,但沒聽過有什麼α射線暴、β射線暴,我們就來逐一了解這些射線的本質。X射線和γ射線兩者都是高能光子,或者說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其中X射線的波長在0.001~10nm之間,小於0.001nm的電磁波稱作γ射線,所以γ射線的能量是高於X射線的。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漲知識 | 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有些什麼特點?
    天然放射現象是指放射性元素自發地放出射線的現象。天然放射現象放出的三種射線: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呢?α射線,又稱α粒子流。α粒子是高速運動的帶正電的氦原子核。由於α粒子是帶正電的重粒子,質量大,電荷多,電離本領大,但穿透能力差。在α、β、γ三種射線中,α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差,在空氣中的射程只有1~2釐米,通常用一張紙就可以擋住α粒子。
  • 為γ射線暴降能
    它也許是第一個觀測到的「孤立可見光閃」,因為當時BeppoSAX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臺並沒有探測到γ射線爆發。                         γ射線能量以及餘輝的相似性還進一步預示γ射線的輻射機制十分的高效。這對於γ暴模型中的「內引擎」和產生γ射線的內激波又是一個很強的限制條件。                最後,較小的波束張角還預示γ暴的發生率應是觀測到的500倍。
  •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 通過實踐證明:X射線探傷應用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先進的檢測手段為產品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使現場檢測從外觀目視提升到了內部探傷微觀檢測,使我公司的產品品質進人新的階段
  • 輻射防護與安全機考難點考點解析--無處不在的γ射線
    歡迎來到我電離輻射講堂,今天我們講最常見的,無時無刻不在的γ射線。
  • 為什麼宇宙中有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
  • 神秘γ射線信號從哪來?
    銀河系中心區域不斷發出γ射線輻射,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其視作是暗物質粒子碰撞引發的某種信號。  然而,最近科學家發現這些γ射線信號的分布是離散的,而非均勻的。這表明這些信號來自暗物質粒子碰撞的可能性很低。相反,研究人員指出這些信號很有可能是由毫秒脈衝星導致的。
  • α、β、γ等射線,放射性的一般現象
    自1896年,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在研究雙氧鈾硫酸鉀鹽時,意外發現臨近的被黑紙包裹的感光底板發生曝光後,人類第一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可以發出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同時確認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 中科大發明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新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國慶教授團隊發明一種新型亞克力樹脂薄膜材料,無需使用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γ射線輻射劑量的大小。該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γ射線是波長短於千分之一納米的高能電磁波,穿透力強,是核彈爆炸後的主要輻射源之一,對人體有致命殺傷力。基於γ射線的輻射電離效應,由可以發生電離的氣體或固體、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組成的設備,是目前定量檢測γ射線強度的常用儀器。
  • 科普:γ射線,法國科學家發現一種能量極高、穿透力極強的射線!
    1895年,菸酒陰極射線的德國人倫琴,發現了X光(科普:特斯拉發現了一種不知名的射線,取名X光。然而史書上真正的發現者確實倫琴!)。之後人們以為所有的可見光和不可見光都已經搞清楚了:1900年,法國科學家Paul Ulrich Villard(維拉德),在研究鐳的放射性的時候,發現有一種輻射比盧瑟福發現的α射線、β射線更具備穿透力,他做了磁場、電場偏轉試驗,發現這種射線是不帶電的。
  •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
  • 為什麼宇宙中有伽瑪(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三、γ射線γ射線是原子核能級躍遷後退激時發射的粒子流,它是波長小於0.01埃(1埃=10^-10次方米),γ射線是電磁波,它的速度為光速!而光子的能量是由頻率決定,γ射線射線的頻率極高,能量非常大,它的穿透能力極強,對人體傷害極大!
  • X射線防護鉛房量大從優奉化
    濟南博創輻射防護工程X射線防護鉛房量大從優奉化有些會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早期的射線效應有:造血損傷,消化系統損傷型和損傷型三類,受照劑量自數百至數千拉德以上不等。小劑量長期慢性照射射線的慢性損傷在判斷上相當困難,因為受照與發現之間歷時較長,其因果關係不易判明,此外,射線引起的自覺和他覺沒有任何特異性。
  • 中國科大發明檢測γ射線新型亞克力樹脂薄膜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國慶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亞克力樹脂薄膜材料,該材料無需使用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γ射線輻射劑量的大小。γ射線,是波長短於千分之一納米的高能電磁波,是核彈爆炸後的主要輻射源之一,對人體有致命殺傷力。對γ射線的定量檢測,在核輻射防控、國家安全、醫學檢測和太空探索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基於γ射線的輻射電離效應,由可以發生電離的氣體或固體、光電倍增管和電子儀器組成的設備,是目前定量檢測γ射線強度的常用儀器。
  • 科學家發明用塑料膜定量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方法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張國慶教授團隊,發現一種亞克力樹脂在γ射線的輻射下可以定量釋放酸性物質。基於此,團隊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全新的可用於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的亞克力樹脂薄膜傳感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輻射劑量的大小。研究成果日前表於《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並且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的申請也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