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初的氫和氦來真的是無中生有嗎?愛因斯坦告訴你答案

2021-01-07 探索宇宙說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宇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我們從宏觀上看到的地球,到處都是各種物質,大地,高山,海等這些宏觀可見的東西,它們都是物質構成的。

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發明了顯微鏡之後,我們看到了宏觀背後微觀世界,在宏觀世界裡,我們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空間裡,在顯微鏡之下同樣存在著大量的微觀粒子,它們也是物質。

當我們走出地球看到了浩瀚的宇宙之後,認知也有了大幅提升。在很多人看來,宇宙是真空的,天體之間的距離也非常大,平均都在數光年以上,天體之間的空闊地帶應該沒有物質的存在。可事實上,宇宙沒有絕對的真空,在我們認為沒有物質的真空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微觀粒子,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

物質構成了這個世界的一切,構成了整個宇宙。根據科學研究,地球上的總物質量達到了6億億億公斤,而地球所在的太陽系總質量達到了200萬億億億公斤。銀河系的總質量更是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而銀河系也只不過是可觀測宇宙範圍內的一粒塵埃。

由此可見,宇宙的總質量更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字,看到這裡很多人要問了,宇宙中的這些龐大的物質是如何來的?其實它們的來歷跟恆星有著密切的關係。恆星相當於宇宙元素的提煉加工廠,它是宇宙誕生後不久就出現了。

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可以將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而氦元素又進一步發生核聚變生成更重的氧元素以及其它的元素。我們都知道,元素周期表有118種元素,這只是目前人類已經發現的,而在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一些我們沒有發現的未知元素。

如此多的元素都是恆星通過核聚變轉化而來的嗎?當然不是,恆星的核聚變只能將氫元素轉化到鐵元素這個位置,而後面的那些更重的元素則需要其它的方式,比如恆星末期發生的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等。

不管是超新星爆發,還是中子星碰撞,它們的起源都跟恆星有關,恆星壽命走到末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而中等質量的恆星超新星爆發之後就會形成中子星。由此可見,恆星對於宇宙的演化有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它們,也就沒有現在宇宙的一切。

現在我們知道了宇宙90多種重元素的來歷,那麼宇宙最初的氫和氦又是來自於哪裡?難道真的是無中生有?首先我們要明白,站在科學的角度,不存在無中生有這樣的事情。宇宙最初的氫和氦也是必然有其來源的,它們跟隨著宇宙大爆炸而出現。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中最初是沒有任何物質的,就連空間都不存在。在138億年前,宇宙就是一個時空奇點,後來這個時空奇點發生了大爆炸,一個時空奇點能夠以大爆炸的形式展開,說明有一股巨大的純能量在推動著它。

這股能量讓時空奇點在大爆炸之後誕生的空間快速膨脹,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宇宙曾短暫經歷過幾何指數式增長,在很短的時間內,宇宙空間就擴展到非常大。隨著快速的膨脹擴展,這股巨大的能量也得以快速分散開來,到達宇宙的各個角落。

隨著宇宙的快速膨脹,溫度也在逐漸降低,到了宇宙誕生後10^-33秒,宇宙空間暴脹結束,純能量開始轉變為各種基本粒子。可能有朋友會問了:能量怎麼能夠轉化為基本粒子?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已經告訴我們了。

愛因斯坦用質能方程式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等價的,它們二者沒什麼本質區別,是物質的兩種表現形式。在溫度提升到某個程度之後,物質就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當溫度下降到某個程度之後,物質就會以質量的形式存在,所以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時空奇點集聚了巨大的能量,當它發生大爆炸的時候,能量級別是非常高的,在這個溫度之下質量只能以能量的形式存在。可是隨著宇宙的暴漲,空間呈現幾何指數擴大,宇宙溫度也在不斷下降。

溫度下降了之後,質量就無法保持純能量的形式,只能轉化為基本粒子。當然氫和氦也不是由純能量直接轉化 而來,而是由最初的正物質粒子在宇宙誕生後100微秒,夸克聚集形成質子和中子,質子也就是氫原子核。大爆炸幾分鐘後,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氦原子核,有了氦元素。

根據質子和中子的比例關係,可以推測出宇宙最初產生的氫和氦的質量比為3:1,這就是宇宙最初的氫和氦的來歷,它們並不是無中生有。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了,能量能夠轉化為物質,這是多麼神奇的一種能力。如果溫度能夠達到,那是不是人類就可以創造物質?

質能方程式的確告訴我們,能量和物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可是要達成這個轉化條件是非常困難的,而需要的這個溫度目前只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間出現過。所以,你在現實當中是無法實現能量轉化為物質的。

當然,科學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人類將科技發展到終極的時候,創造出一個達到能量轉化物質的溫度空間,或許也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未來我們真的做到了,那是否意味著人類也可以創造一個宇宙出來?若是這樣,那我們將不得不思考這個宇宙的來歷,它會不會也是宇宙之外的一個高級文明創造出來的?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最初的氫和氦
    由此可見,宇宙的總質量更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字,看到這裡很多人要問了,宇宙中的這些龐大的物質是如何來的?其實它們的來歷跟恆星有著密切的關係。恆星相當於宇宙元素的提煉加工廠,它是宇宙誕生後不久就出現了。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真的是「無中生有」嗎?
    目前人類的可觀測宇宙範圍是900億光年,在這個範圍內的大部分區域都存在天體結構,只有少量的區域不存在物質,這些區域被我們稱為「宇宙空洞」,而在900億光年外,應該也存在大量的天體結構,那麼宇宙中存在如此多的物質,它們從何而來?物質真的是憑空出現的嗎?
  • 宇宙物質是怎麼來的?科學家告訴你答案,不是無中生有!
    宇宙是非常龐大的,在這個龐大的空間內,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而地球只是其中一個渺小的天體。雖然人類當前所具備的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了,但是人類對於宇宙依然還存在著很多未知。宇宙是浩渺無邊的,科學家曾經發現,宇宙是在不斷發生膨脹的,而人類目前可觀測到的宇宙只有930億光年,在930億光年以外的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人類也沒有答案,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宇宙環境是非常複雜的,在宇宙中存在有害射線、輻射等物質,這對於人類來說都是有致命的傷害的。那麼這些物質都是怎麼來的呢?是無中生有嗎?
  • 宇宙中的物質為什麼能無中生有?
    哈勃空間望遠鏡曾經在1995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別對著天空中不同位置、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區域連續曝光十幾天甚至數十天,最後得到了HDF、HDFS和HUDF三張照片,發現即使在遠達133.5億光年外的宇宙,仍然有難以計數的星系,這使得我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如此多的物質是從哪裡來的,真的是無中生有?
  • 宇宙中最原始的物質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真的是無中生有嗎?
    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8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開始膨脹而成,宇宙萬物從那時起開始誕生了。那麼宇宙最原始的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呢?真的是無中生有的嗎?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以哲學思想來看,世間萬物的所有問題,如果你想一直追問下去,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的,而且還會陷入死循環。就比如說前面提到的,宇宙最原始的物質是從哪裡來的?萬物的起源是什麼?如果萬物源於0,那麼0又是怎麼來的呢?
  • 如果最初宇宙中只有氦、氫和少量鋰,那麼其它化學元素從何而來?
    最初,自然界中是沒有化學元素的。新生宇宙就是一種膠子和夸克的混合物,後來它們逐漸融合成質子和中子。待它們合併之後,這就導致了太空中出現的第一批化學元素,即:氦,氫,和可以忽略不計的鋰。在此刻,宇宙冷卻得如此之快,以至於不再形成新的元素。
  • 宇宙中哪來這麼多土,組成了無數的天體?
    很多朋友心中一定會有這個疑問,宇宙中那麼多天體,需要多少物質來形成它們,而且宇宙的各個角落還正有無數的天體正在形成!當然這個問題有一個標準答案:宇宙大爆炸誕生物質,這些物質形成了恆星,恆星的各個階段中形成的物質再次形成了行星........
  • 宇宙中一切物質最初都是怎麼產生的?答案可能會顛覆認知!
    很多朋友都認為宇宙誕生於虛無,或者認為大爆炸論無中生有,這種都是完全錯誤的觀點,宇宙的物質一直都存在,而且總量完全沒有變化,大爆炸並不能憑空創造物質,它只是一個物質的轉變過程!夸克相變溫度質能轉換方程,愛因斯坦在1905年6月27日發表《物質的慣性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論文中闡述了E=mc²這個簡單而又深刻的事實,一百多年來,我們認識到了質量真的可以轉換成能量,比如裂變有0.094%左右的質量轉換為能量,聚變大約有0.7%左右,而正反物質湮滅則可以100%的質量轉換為能量!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一):愛因斯坦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
    下面則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其中的第三項便是愛因斯坦無中生有引進的宇宙常數項(「Λ」便是宇宙常數)。後來,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言簡意賅地總結出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真諦:「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二者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 既然宇宙能無中生有,那麼奇點是不是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
    教科書上都寫著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所有的物質、空間甚至時間都來自於這次大爆炸,但在絕大部分科普資料限於篇幅,並沒有交代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物質與時空,下文就花個幾分鐘給大家交代下。物質能無中生有嗎?很多朋友認為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就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要麼物質轉換成能量,要麼能量轉變成物質,兩者只是表現方式的不同,可以理解成物質的一體兩面!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愛因斯坦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
    下面則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其中的第三項便是愛因斯坦無中生有引進的宇宙常數項(「Λ」便是宇宙常數)。後來,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John Wheeler)言簡意賅地總結出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真諦:「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 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晚年去研究神學是真的嗎?這裡告訴你答案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科學家,他們並稱為「科學雙雄」,雖然這兩位科學家都非常偉大,但是他們卻代表著不同的科學領域,牛頓創立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三大定律為人類打開認識宏觀世界的大門,特別是萬有引力定律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科學基礎理論,至今在人類的航天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 宇宙誕生初期,為何生成氫、氦原子就停了?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今天我們聊一個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宇宙的誕生是怎麼回事,根據描述,爆炸初期宇宙是氫原子的海洋,最初的溫度極高密度極高,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時候氫原子不順勢發生核聚變形成重元素,而是等到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後第一顆恆星的誕生,才開始核聚變呢?那麼宇宙初期在等什麼?還是在最初的聚變中發生了意外?
  • 奇點大爆炸造就了宇宙,那麼奇點哪來的?你相信它最初也不存在嗎
    這個問題理論上已經不再是謎,因為可以用宇宙大爆炸理論來解釋,宇宙開始有一個起點,經過不斷的膨脹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規模,科學家認為它的直徑已經達到了920億光年,其中包括大約兩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大約一千億顆太陽這樣的恆星,而每個恆星幾乎都有行星、彗星,衛星、小行星等,這樣的規模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
  • 你真的了解黑洞嗎?黑洞的真實狀態可能和你理解中的不太一樣
    你真的了解黑洞嗎?黑洞的真實狀態可能和你理解中的不太一樣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人類不過是宇宙中一顆微塵,因為美妙的太空中包含了太多的秘密,當人類首次公布黑洞的圖像時,人們才真正意識到黑洞的存在既是科學事實,同時也比任何科幻小說還要驚人,也令不少人質疑,對於太空旅行者們來說,墜入黑洞是否是一則壞消息,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回應答案是肯定的,他認為人類墜入了一個恆星質量的黑洞
  • 宇宙中為啥有如此多的氫?要出現比氫更重的元素,則需中子的參與
    整個元素周期表的大部分元素的出現,都要歸結於恆星核心的壓力和溫度。那我們就有疑問,為什麼這些元素不在大爆炸時期出現呢?在宇宙發展的最初階段,由於氦的加入,為什麼無數的基本粒子幾乎只形成了氫氣呢?宇宙的化學結構讓我們回到宇宙存在的最初時刻,或者更準確地說,回到0.05秒。此時,宇宙被加熱到200-300億開爾文,裡面充滿了高能紙漿,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電子和核子的第一元素。
  • 宇宙暴脹理論是怎麼出現的?真的正確嗎?
    在今天的天體物理學書籍中,仍以各種不同版本的宇宙學原理呈現著宇宙的樣子。曾幾何時,這是可以回答宇宙各處為何都相同的唯一答案。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問,為什麼是這個宇宙?所以大家都不去考慮多重宇宙的可能,只是想解釋我們身處的宇宙為什麼這麼均勻、為什麼這麼大、為什麼平行線不會相交。
  • 如果宇宙由奇點大爆炸而來,那麼奇點又是如何來的?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一個神秘的奇點聚集了無窮的能量,然後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發生了大爆炸,於是誕生了我們的宇宙。如果宇宙是由奇點大爆炸而來,那麼很多人又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 這個奇點是如何來的?相信很多人都想杭明白這個事情,奇點用現代科學來描述,它就是一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能量集合體。
  • 無中生有:從宇宙萬物到經濟危機
    在宇宙大爆炸的這一刻,宇宙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這個時候的宇宙,什麼都沒有。之後宇宙迅速膨脹,宇宙溫度開始下降,夸克出現組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重氫,重氫聚變產生氦元素及其他元素。於是,宇宙萬物就這麼從虛無中誕生了。
  • 愛因斯坦告訴我們質能是守恆的,那麼創造物質的能量是哪來的?
    質子鏈反應1920年愛丁頓提出了恆星從氫聚變成氦中獲取能量,1939年漢斯·貝特分析了氫聚變成氦可能的不同反應過程,1954年由弗雷德·霍伊爾則從足夠條件下,提出了從氫元素一直到合成鐵元素的過程組成物質最關鍵的質子和中子一直都不變?物質是會改變的!上文我們說了在恆星內核中物質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從氫聚變成氦,從氦聚變成鈹,再變聚成碳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