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存在千億顆恆星,每顆恆星都有屬於自己的恆星星系,而在銀河系本身和其他49個星系共同組成了「本星系團」,在本星系團外還存在「超星團」「超星團複合體」等更加巨大的宇宙結構。
目前人類的可觀測宇宙範圍是900億光年,在這個範圍內的大部分區域都存在天體結構,只有少量的區域不存在物質,這些區域被我們稱為「宇宙空洞」,而在900億光年外,應該也存在大量的天體結構,那麼宇宙中存在如此多的物質,它們從何而來?物質真的是憑空出現的嗎?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觀察到的物質是宇宙的全部嗎?是否存在人類肉眼不可見的物質呢?如果這個問題在幾百年前,就算是牛頓也無法解決,但是當時的科學家提出了「以太」的理論,用來解釋一些能量移動的介質問題,以太是一種假想中的物質,這種物質充滿宇宙,是光線和引力的介質。
隨著愛因斯坦的理論,以太被逐漸放棄,但是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確實存在大量人類肉眼不可見的物質,因為這些物質不反射光,也不會自主的輻射光,因此人類無法觀察,這些物質被稱為 「暗物質」。
暗物質不屬於當前人類發現的任何一種粒子,同時暗物質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和宇宙空間的構成息息相關,暗物質佔據宇宙總質量的26.8%,佔據宇宙全部物質質量的85%,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肉眼可見的物質反而是很小一部分。
那麼宇宙中如此多的物質,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思考這個問題,必須從宇宙的誕生開始思考,目前最被科學家認可的宇宙模型是「大爆炸宇宙模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是最近幾個世紀才被認可,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絕對靜止的。
「靜態宇宙模型」被科學家認可了很多年,在這個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會永遠保持近乎靜止的穩定狀態。這個宇宙模型很好地解決了「物質從哪裡來」的問題,因為在這個宇宙模型中,宇宙永遠存在,也不會發生變化。
可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逐漸發現宇宙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宇宙在不斷的膨脹,周圍的星系在不斷遠離我們,種種跡象都表明,宇宙不是一個靜止的空間。
從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來看,宇宙中的物質是怎麼出現的呢?
01大爆炸和奇點
不論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否正確,我們都可以從宇宙中的一些跡象判斷出來,宇宙經歷了一段從熱到冷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宇宙中才逐漸出現一些我們熟知的物質,並且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中的物質分布逐漸從密集到稀疏,但是直到今天宇宙中的物質分布仍然很廣泛,由此可以判斷宇宙的年齡並不久。
造成這場大爆炸的是一個「奇點」,這個奇點體積無限小,卻擁有無限的質量和溫度,我們宇宙中的一切能量和物質都是從這個奇點中誕生的,因此嚴格的來說,物質並不能算是「無中生有」,而是在我們宇宙誕生之前就以某種形式存在(也就是奇點)。
那麼「奇點」是怎麼出現的?
這個答案只能是奇點從奇點本身出現,奇點就是一個能量子,它的存在就是宇宙的內稟屬性,因此我們不用去考慮奇點從什麼地方來,只需要知道奇點的狀態已經隨後的宇宙誕生就足夠了,從廣義相對論中對引力的解釋,再結合量子隧穿和不確定原理,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宇宙就是在一個極其短暫的時間內,量子漲落而出的結果。
愛因斯坦還給出了這樣一個概念——「質能等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質能方程,一切物質其實都可以轉化成為能量,能量等於物質的質量乘於光速平方,因此從本質上來說,物質和能量沒有區別,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對於宇宙來說,不論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日月星辰,還是暗物質或者暗能量,代表的意義都相同。
宇宙大爆炸的瞬間產生的溫度被我們稱為「普朗克溫度」,也就是宇宙歷史上最高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下,除了引力之外的三個基本力都是一個整體,一切都在炙熱的溫度下呈現能量狀態並且混為一體,在宇宙不斷降溫後,基本粒子才出現。
宇宙大爆炸30分鐘後,我們熟悉的原子核比如「氫」「氦」開始出現,但是這個時候具體的物質結構還沒有出現,在絕對的高溫下,一切只能以流體的狀態存在,這個時候的宇宙甚至沒有光線。
直到宇宙大爆炸30萬年後,宇宙平均溫度大約為3000度,這個時候宇宙才出現了第一束光,我們熟知的物質結構和星體結構才逐漸出現。
因此宇宙中的物質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奇點爆炸的能量降溫後轉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