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在宇宙中的暗物質從何而來?新理論認為或由宇宙氣泡形成

2020-12-02 前瞻網

潛伏在宇宙中的暗物質從何而來?新理論認為或由宇宙氣泡形成

 Emma Chou • 2020-11-05 18:06:29 來源:前瞻網 E2035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膨脹的宇宙氣泡可能導致了現在大量的暗物質,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牽引著恆星,但卻不發光。

10月9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的這一理論,或許能準確解釋暗物質是如何從早期宇宙的熾熱湯中濃縮出來的。自從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在1933年首次提出暗物質的存在以來,大量的觀測證據已經表明,某些東西潛伏在暗處,我們的眼睛甚至最新的科學儀器都看不見。暗物質通過對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可見恆星和星系施加的引力留下了它的指紋。這種引力的大小使科學家能夠估計暗物質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目前的估計表明,這種暗物質佔宇宙質量的80%。

「雖然我們知道我們的宇宙中有多少暗物質,但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對暗物質的性質和起源感到疑惑。」研究合著者Andrew Long說,他是休斯敦萊斯大學的物理學助理教授。「暗物質是基本粒子的集合嗎?如果是的話,這些粒子的性質是什麼,比如它們的質量和自旋?這些粒子施加了什麼力,它們經歷了什麼相互作用?暗物質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什麼相互作用起了重要作用?」 

Long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物理學家Michael Baker,以及德國美因茨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的Joachim Kopp想要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暗物質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形成的?他們研究了宇宙形成的最早階段,Long說,也就是大爆炸開始後一納秒的一小段時間,一個粒子產生和毀滅的「西部荒野」,粒子在它們形成時就相互碰撞和湮滅。在那個時候,宇宙是由極其高能量的基本粒子組成一鍋熾熱的湯,類似於物理學家在當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中創造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鍋原始湯的溫度和密度高得難以想像,而且太過混亂,無法形成更多有序的亞原子粒子,比如質子和中子。 

但是這場混亂並沒有持續太久。宇宙開始膨脹後,等離子體逐漸冷卻,新粒子的產生也停止了。與此同時,粒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它們之間的碰撞速度直線下降,直到它們的數量保持不變。遺留下來的粒子被科學家們稱為「熱遺蹟」,並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和喜愛的物質,比如原子、恆星,最終還有人。Long 表示,「除了現在已知的所有基本粒子,我們有理由想像在早期宇宙中存在其它粒子,比如暗物質。」

科學家們相信,這些假設的粒子今天也可能作為「熱遺蹟」存在。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假設,在大爆炸後的幾分之一秒內,等離子體經歷的相變,就像現在物質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一樣,例如,一壺沸水中產生水蒸氣氣泡,或者蒸汽冷卻下來形成水滴。

在這種情況下,冷卻等離子體的氣泡在早期宇宙沸騰的湯中突然形成。這些氣泡膨脹和合併,直到整個宇宙過渡到一個新的階段。

Long說:「當這些液滴在宇宙中膨脹時,它們就像過濾器一樣,把暗物質粒子從等離子體中過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今天在宇宙中測量到的暗物質的數量,是大爆炸後一秒內過濾的直接結果。」 

這些氣泡的壁將成為屏障。只有大質量的暗物質粒子才有足夠的能量穿過膨脹的氣泡到達另一邊,並從湮滅較輕粒子的蠻荒西部逃脫。這將過濾掉低質量的暗物質粒子,並可以解釋今天觀測到的大量暗物質。

繼續搜索

暗物質的主要候選者之一是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這些假設的粒子將比質子重10到100倍,但它們只能通過兩種基本的自然力與物質相互作用:引力和核弱力。它們像幽靈一樣穿過宇宙,可以解釋像茲威基這樣的天文學家在近一個世紀前首次發現的失蹤暗物質。

對WIMPs的研究促使物理學家們在地下深處建造了巨大的、最先進的探測器。但是,儘管對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進行了數十年的探索,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粒子。這使得科學家們近年來開始尋找其它暗物質粒子的競爭者,它們要麼比WIMPs更輕,要麼比之更重。 

「關於[我們的研究]這個想法的一個令人興奮的方面是,它對暗物質粒子有效,這些粒子比大多數其它候選粒子都重,比如著名的WIMPs,過去的大多數實驗搜索都集中在這些粒子上。」Kopp,這篇論文的合著者,在一次採訪中說。「因此,我們的工作推動了對暗物質的研究向更大質量的方向擴展。」

他們的工作也為未來的其它項目打開了探索暗物質的道路,比如雷射幹涉太空天線(LISA),這是一組橫跨數百萬英裡的太空探測器,旨在探測太空中引力波的波紋。

Long說,如果和同事們設想的宇宙氣泡在宇宙早期存在的話,它們可能已經通過引力波留下了可探測的指紋。兩個氣泡壁碰撞產生的部分能量可能會產生引力波,供未來的實驗檢測。

該團隊計劃擴大研究,以了解更多關於暗物質與這些氣泡壁相互作用時會發生什麼,以及氣泡碰撞時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暗物質在那裡,但我們不知道很多其他的。」 Baker說,「如果這是一種新的粒子,那麼我們很有可能在實驗室中檢測到它。然後我們就可以確定它的屬性,比如它的質量和相互作用,並了解關於宇宙的一些新的、更深入的東西。」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https://www.livescience.com/new-dark-matter-theory.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新理論認為宇宙氣泡可能製造了暗物質
    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會拉拽恆星,但本身卻不會發光。  這項新研究發表於10月9日的《物理評論快報》。新研究或可確切地解釋,暗物質從早期宇宙熱湯中凝結出來的方式。自從1933年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首次提出暗物質的存在以來,大量的觀測證據表明,黑暗中躲藏著一些東西,不僅肉眼看不見,甚至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也看不到。我們只能從暗物質施加於天文學家所能觀測到的恆星和星系上的引力牽引,來尋得暗物質的蛛絲馬跡。這種引力的量級可以讓科學家估算出宇宙中暗物質的百分比;當前估算顯示,暗物質佔到了宇宙質量的80%。
  • 新研究:宇宙初期氣泡可能製造了暗物質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宇宙誕生初期由高能粒子形成的泡泡,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對暗物質的形成起到過濾的作用,導致質量較大的暗物質才能留存到今天的宇宙。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會拽著恆星,卻不會發出光。暗物質是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最早在1933年提出的概念,認為宇宙中存在不僅肉眼看不到,用現在先進的儀器也觀測不到的一類物質,而且這種物質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現在主流的模型都認為,宇宙中高達80%的物質都是暗物質。可是這套理論發展到這裡一直還沒有見到突破性的進展。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真的是「無中生有」嗎?
    目前人類的可觀測宇宙範圍是900億光年,在這個範圍內的大部分區域都存在天體結構,只有少量的區域不存在物質,這些區域被我們稱為「宇宙空洞」,而在900億光年外,應該也存在大量的天體結構,那麼宇宙中存在如此多的物質,它們從何而來?物質真的是憑空出現的嗎?
  • 科學家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
    一項由中、美、法、德等8國學者共同參與的國際研究揭示了宇宙中神秘的「巨無霸氣泡」萊曼—阿爾法氣團從何而來。萊曼—阿爾法氣團是一種巨大的氣體雲,它的體積是銀河系的數倍,亮度可達到太陽的幾十億倍。科研團隊觀測了一個產生於107億年前的萊曼—阿爾法氣團,罕見地看到了有氣體向中心下落的跡象。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會形成各類元素?
    我們生存在地球之上,地球與無數的星球一起,生活在宇宙之中。宇宙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經過研究後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一場大爆炸,雖然這也只是諸多猜想中的一個,但是卻深入人心。在大爆炸發生的38萬年之後,第一批原子產生,最早的一批恆星也出現了,第一批恆星是藍巨星,它們的的主要組成物質是氫元素和氦元素,伴隨著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氧元素和碳元素開始在恆星的內部形成,這個時候,恆星和恆星之間、星系和星系之間發生了碰撞,導致了很多新的元素和物質形成。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物質從中子質子,電子、光子開始,經過宇宙的不斷膨脹。溫度降低,原子和分子開始出現,這些基本的物質構成開始形成原始的氣體星雲,宇宙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漫長演化史。這就是我們已知的宇宙起源,然而推斷出宇宙起源於奇點,已經是人類目前所能推斷的極限。而目前困擾著人類的是另一個問題。物質起源之謎,宇宙來源於奇點的爆炸,我們誕生於奇點。那麼奇點究竟是從何而來?
  • 暗物質是由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微小黑洞製造的嗎?
    暗物質可能是由偽真空氣泡成核時在初期產生的微小黑洞構成的,偽真空氣泡在無限短暫的宇宙急劇膨脹期間產生了質量小於月球質量的嬰兒宇宙。如果是這樣,一組科學家認為,這可以解決關於宇宙的一些令人困惑的難題,包括暗物質、引力波源以及對仙女座星系所做的奇怪觀測。實際上,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那種由電子,中子,質子和其他粒子組成的物質實際上很少。
  • 八國科學家聯手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
    科學家揭秘宇宙「巨無霸氣泡」從何而來新華社南京2020年3月2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5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
  • 新理論:血漿「沸騰」產生了暗物質
    一組科學家對暗物質--這種不可見的、神秘的東西,理論上被認為構成了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據生命科學報導,該理論歸結為宇宙最早時刻的一段短暫的混沌期。基本上,在一段強烈的熱和能量之後,宇宙開始冷卻和膨脹,在這期間,大量的等離子體就像大鍋裡的氣泡一樣形成,創造並過濾出全新的亞原子粒子。如果這項研究成立,它可以引導天文學家首次確定那些暗物質粒子的存在。
  • 《物理評論快報》:新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膨脹的氣泡可能製造了大量的暗物質
    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勻琳):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我們早期宇宙中膨脹的宇宙氣泡可能製造了目前大量的暗物質。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會拉拽恆星,但本身卻不會發光。這項新研究發表於10月9日的《物理評論快報》。新研究或可確切地解釋,暗物質從早期宇宙熱湯中凝結出來的方式。自從1933年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首次提出暗物質的存在以來,大量的觀測證據表明,黑暗中躲藏著一些東西,不僅肉眼看不見,甚至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也看不到。
  • 構成宇宙大爆炸的物質從何而來?
    然而,「膨脹宇宙」等模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觀點。這個模型假設,就在大爆炸之前,宇宙中充滿了一種不穩定的能量形式,而我們對它的性質一無所知。在某一時刻,這種能量被轉化為基本粒子,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所有物質都是從這些基本粒子中產生的。這個點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爆炸或奇點。這個模型的結果是,我們看到,如果一個很小的空間包含這種形式的能量,這個空間就會迅速膨脹,產生同樣的能量。
  • 暗物質起源的新理論
    墨爾本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關於暗物質起源的新理論,可以幫助澳大利亞和國外的實驗人員尋找神秘的新物質。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描述了早期宇宙中膨脹的氣泡可能是理解暗物質的關鍵。「這些相變預計在早期的宇宙中發生,可以類似於沸水中形成的氣體氣泡。我們表明,期望暗物質粒子發現很難進入這些氣泡是很自然的,這為宇宙中觀測到的暗物質數量提供了新的解釋。」
  • 黑洞,時間,宇宙從何而來?|內有福利
    在年輕宇宙中,受到黑洞強烈影響的類星體,一般都出現在最大的橢圓星系中,它們絕大部分位於星系團的核心。這些星系在宇宙早期迅速形成,目前,它們當中的恆星幾乎都已衰老,星系中的絕大部分原始氣體,也因溫度過高而無法形成新的恆星或行星。至於其他橢圓星系,其巨大的、類似蒲公英頭部的部分(由恆星組成),似乎形成於星系併合的後期。
  • 宇宙的盡頭是什麼?宇宙中的暗物質讓這個問題變得奇妙
    目前的理論認為宇宙可能只有以上三種形狀:1、無界無限延伸的馬鞍面;2、無界無限延伸的平面;3、無界有限的球面。無論哪一種,宇宙都沒有盡頭。現代宇宙學從哈勃紅移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確定了我們的宇宙來自於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產生的,是由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奇點)爆炸產生的。然而宇宙大爆炸理論未必是一定正確的。比如大爆炸理論還是沒有解決物質和能量的源頭問題,那就是奇點為何會爆炸,奇點的能量從何而來、密度又從何體現?
  • 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弦理論能解釋形成與構成宇宙的物質是哪裡來的嗎
    按照當下科學界的主流理論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中講「我們宇宙現在所有的物質都是來源於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個奇點,是奇點在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後形成了現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那麼這個理論中最主要的是形成奇點的物質是怎麼來的?這是科學界的比較主流的說法之一,那麼這個理論中奇點是怎麼形成的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結合構成了宇宙,那暗物質的組成結構是什麼?
    宇宙不只包含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東西,而是比這多得多。事實上,就宇宙的絕大部分而言,人是種怪異的存在,微不足道。構成你以及你所關心的一切事物的普通材料只佔宇宙不到10%的內容;宇宙的其餘部分則是由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神秘物質構成的,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宇宙奧秘之一。至於它們到底是什麼,誰也說不準。
  • 我們的宇宙是其它宇宙的氣泡,時空泡沫理論迎復甦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如果我們能把宇宙顯微鏡調到足夠近的距離,我們就會發現量子泡沫:一種無限擴張的亞原子時空泡沫。1955年,頗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在量子層面上,時空不是恆定的,而是由不斷變化的微小氣泡組成的「泡沫」。至於這些氣泡是由什麼構成的?
  • 宇宙中最初的物質由哪裡而來?大爆炸理論能否解釋物質守恆定律?
    N億年後,物質星系全部死亡,宇宙中僅剩下黑洞(暗星系)和暗能量,所以,質量,能量和虛空組成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既是舊物質死亡的墓地,又是新物質誕生的搖籃,當數以百億計的黑洞暗星系,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以雷霆萬鈞之力收縮,並在爆炸點碰撞時,質量和能量相互作用再次誕生出新的物質宇宙,於是宇宙在有物質的宇宙和沒有物質的宇宙之間永恆循環往復。
  • 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原始黑洞,或許就是由暗物質構成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原始黑洞(PBH)是在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天體,被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是解釋暗物質本質的主要候選者之一,尤其是在2016年處女座和LIGO探測器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之後。現在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裡卡多·穆爾賈(Riccardo Murgia)說:我們已經測試了一種場景,其中暗物質由原始宇宙中形成的非恆星黑洞組成。
  • 銀河系內潛伏著多少暗物質?
    晴朗的夏季夜晚,我們能夠看到跨越天空、由數不清的恆星組成的星帶,然而這些恆星實際上只是我們銀河系的一部分。目前科學家認為星系由看不見的「暗物質暈」 包裹,銀河系外圍的暗物質暈可延伸至星系盤尺度的十幾倍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