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兩千多年後,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基礎上,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於1924年提出了膨脹宇宙思想,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在宇宙大爆炸的這一刻,宇宙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
這個時候的宇宙,什麼都沒有。
之後宇宙迅速膨脹,宇宙溫度開始下降,夸克出現組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重氫,重氫聚變產生氦元素及其他元素。
於是,宇宙萬物就這麼從虛無中誕生了。
對此,我很好奇的是:宇宙萬物的這種從虛無中誕生,為何跟兩千多年前道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難道宇宙的這個秘密早就被人發現了?還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文明,只是無數周而復始的地球文明中的一個,在上一個已經絕跡的文明中,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秘密?
而這其中很有意思的是量子漲落。
拿出一個空空如也的玻璃箱子,你覺得這裡面有什麼嗎?
有物質,還是能量?
好像什麼都沒有!
可是你確定,每時每刻都沒有任何物質或能量嗎?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宇宙空間的任何地方,存在非常短暫的時刻,有能量突然產生,之後很快消失,而這就是量子漲落。
量子漲落就是從虛無中產生,每次量子漲時,會產生一正一負的能量,之後一正一負的能量很快湮滅,量子落,消失於無形。
跟量子漲落相對應的,就是正負粒子,比如正負電子對可以從無質量但能量極高的光子碰撞中產生(在T=5*10^9K的溫度下光子可以較高程度的反應生成正負電子對),這一發現我認為是對「無中生有」最為有力的證明。
而更有意思的是,無中生有不僅僅發生在物理學領域,連經濟,也被認為是無中生有。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來源於物物交換,因為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物越來越富餘,於是產生了交換的需求,但物物交換太不方便了,於是發展成用貝殼,最後演變成今天的貨幣,於是經濟就是這麼誕生了。
可是,另外一種理論卻認為,經濟來源於借貸,來源於無中生有。
為此,我決定無中生有地杜撰一個故事來闡釋下「經濟來源於借貸」這種理論:
假設世界上沒有銀行,也沒有貨幣。
有個人,我們稱之為甲,決定開設一家借貸銀行,此時甲所擁有的資產為0。
乙聽到這個消息後,決定去甲開設的銀行借錢,假設乙要借1萬元,還款期限1年,利息1千,也就是說,一年後乙要還1萬1千元錢給甲。
乙來到銀行之後,甲聽說乙要借1萬元錢,於是甲用手寫了總值1萬的借貸憑證,上面有甲銀行防偽認證的印章,這就是那1萬元錢了。
乙剛從甲那裡借到錢之後,雙方的資產為:
甲:負1萬元;
乙:正1萬元;
乙拿著這1萬元錢,經過一年的經營,掙回了那1萬元,和值2千元的糧食。
於是,乙拿著1萬元,和值1千元的糧食當做利息還給了甲,之所以無法直接還1萬1千元錢給甲,是因為甲只有1萬元,這1萬元就是當時所有能流通的貨幣。
所以,還清債務和利息之後,甲乙雙方的資產發現了變化:
甲:資金為零,但手裡還有值1千元的糧食;
乙:資金為零,但手裡還有值1千元的糧食;
此時,我們發現,在這個極簡的世界裡,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也就是說,甲乙雙方都收穫了值1千元的的糧食。
雙方的資金都是零,但卻憑空多出來了各值1千元的糧食。
如果這種借貸經營的事情發生在更多的人身上,並繼續擴大到各個領域,不就是經濟嗎?
而當今這個世界,越來越依賴於這種運作方式,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額越滾越大,不斷膨脹,像個氣球,似乎永遠也不會停止,感覺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樣,永遠都在膨脹。
經濟不行了,來波信貸刺激。
發生金融危機了,來波信貸刺激。
只是我常常在想,就像量子漲落一樣,量子漲之後,很快又落了,因為正負能量相互湮滅了。
那麼信貸刺激,如果刺激的不是關鍵領域,比如都給懶漢給揮霍了,而不是給勤勞的人們用於經營,那麼經濟的刺激一定會跟量子漲落一樣,在經歷短暫的漲之後,很快就相互湮滅了。
而且就在湮滅的那一刻,所爆發出的能量,衝擊了經濟,產生了危機,是為經濟危機。
原來不僅僅可以無中生有,還可以無中生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