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一):愛因斯坦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

2021-01-19 數學職業家

1907年底,德國的《放射性和電子學年鑑》編輯邀請瑞士專利局的一位「二級技術專家」撰寫一篇關於相對論的年度綜述。

當時28歲的愛因斯坦剛剛從「三級技術專家」提升到「二級」,個人生活隨著工資的相應上漲而略有改善。但他對寫這篇綜述文章顯然比在專利局中的本職工作更為上心。

在瑞士專利局中工作的愛因斯坦。

狹義相對論這時已經發表兩年多了,也已經逐漸被物理學界接受。但愛因斯坦對他自己這個理論的「狹義」始終耿耿於懷。之所以有著這麼個定語,是因為她有著兩個明顯的缺陷。一是不能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和諧:後者的瞬時「超距作用」特性在違反著相對論中作用力傳播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的限制;二是這個理論只適用於勻速運動的「慣性參照系」,無法應用於有加速度的系統。

就在愛因斯坦坐在專利局裡糾結如何綜述這兩個不足之處時,他腦子裡突然冒出個思想火花:如果一個人在空中自由落下,他是感覺不到重力的——他處於「失重」狀態。還不僅僅是這個人自己的感覺:如果他在下落過程中放開手裡的蘋果,他也不會看到蘋果像牛頓所說的會落下地面,而是會「靜止」地停留在他手邊。(當然,在旁觀者看來,蘋果正在和這個人一起落下地面。)

愛因斯坦後來說那是他一輩子所產生的「最快樂的想法」,並由此推論出他著名的「電梯假想試驗」:一個處於封閉電梯中的人沒有辦法知道他的「失重」是因為電梯在墜毀,還是電梯其實是浮遊於不存在重力的宇宙空間。反過來,如果這個人感受到重力,他也不可能知道那是因為電梯停在地球表面,還是在沒有重力的太空中正加速上升。

於是,重力與加速度並沒有區別,只是著眼點不同。因此,狹義相對論的兩個缺陷其實是同一個,可以同時解決。在狹義相對論中,時間、距離等概念不再絕對,而是「相對」於所在的參照系。在推廣的相對論中,重力——或萬有引力——也不再絕對,只是相對於所在的參照系是否加速而存在。

這樣,他為年鑑撰寫的狹義相對論綜述的後面加上一節,成為走向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座路標。

× × × × ×

轉眼又是好多年過去了。愛因斯坦早已告別專利局,成為正式的、也越來越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如何推廣相對論也有了逐漸清晰的想法:蘋果落地、月亮繞地球轉等等重力現象其實是因為地球的質量讓其附近的空間彎曲了,蘋果和月亮只是在彎曲的空間中做慣性運動。而且,不只是蘋果、月亮這類「物體」,即使是沒有質量的光,也會在大質量附近隨著空間而彎曲。

但直到1915年,他在尋求一個完整的理論的徵途上還一直是在屢敗屢戰,不得要領。那年夏天,愛因斯坦去哥廷根大學訪問講學,與那裡的數學大師希爾伯特切磋。兩人都有直覺,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形式已經幾乎觸手可及,正等待著那最後的突破。

回到柏林後,愛因斯坦進入近乎癲狂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德國實行戰時管制,限量供應生活必需品。偏偏此時,他妻子帶了兩個兒子離家出走,讓他一個人在公寓中自生自滅,吃不上一頓可口飯菜。他們為了金錢和孩子不停地在通信中打著筆戰。但更讓他憂心的是與希爾伯特的持續信件來往,從對方的書信中越來越明顯地可以看出來希爾伯特有可能搶先發現、發表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為了不失去優先權,愛因斯坦提前安排11月在普魯士科學院舉行每周一次的學術講座,「第一時間」發布他的最新進展。11月4日第一講開始時,他內心裡對這個系列的走向其實還十分迷茫。

在講座之外,愛因斯坦整天除了給夫人、希爾伯特及其它同事朋友寫信便是在埋頭演算,一次又一次發現、修正自己推導中的錯誤。終於在11月中,他嘗試用正在建構中的新公式推導水星公轉軌道近日點進動問題時,一舉得到了與牛頓力學不同、而與實際觀測幾乎理想符合的數值。

這是他的新理論的第一個成功,解決了一個困擾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幾十年的老問題。已經不那麼年輕的愛因斯坦突然興奮莫名,心慌意亂,竟連續三天沒能平靜。

11月25日,愛因斯坦在普魯士科學院做了他的講座系列的最後一講。留在黑板上的是一個簡潔得難以置信的方程,一個統一了慣性參考系和加速運動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希爾伯特在哥廷根也同時舉行著他自己的系列講座,並在20日發布了他發現的場方程,比愛因斯坦早了五天。但他沒有試圖爭取發明權。他說,哥廷根的每個人都比愛因斯坦更懂得【廣義相對論中所用的】四維時空的數學,但只有愛因斯坦才明白它背後的物理。

× × × × ×

愛因斯坦寫出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是一個看起來直截了當的等式:左邊是描述四維時空「形狀」的張量,右邊則是時空中能量(和質量)、動量的分布。中間那個等號將這兩個過去毫無關聯的元素聯繫了起來。方程中沒有「力」,卻能描述水星繞太陽的公轉:因為太陽的質量造成它附近空間的彎曲,而在這彎曲空間中的水星便自然地繞太陽轉起了圈——並且比在牛頓力學中轉得更為精確。

荷蘭布爾哈夫科學博物館東牆上紀念廣義相對論的壁畫。上面是太陽引力造成光線彎曲的示意圖。下面則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其中的第三項便是愛因斯坦無中生有引進的宇宙常數項(「Λ」便是宇宙常數)。

後來,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言簡意賅地總結出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真諦:「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二者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 × × × ×

廣義相對論發表之後,不僅在水星公轉軌道進動的計算上令人信服,更因為光線因為太陽而彎曲的預測在1919年日全食時由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觀測證實而轟動世界,一舉奠定愛因斯坦在科學史上的地位。

愛因斯坦一發而不可收拾,進入了十年前他石破天驚地連續發表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能量之等價那一系列劃時代論文的「奇蹟年」之後的又一次創造性高峰。他的眼光更是超越太陽系,投向更廣闊的宇宙:既然「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那麼只要知道宇宙中的星球質量分布,就可以直接推導出整個宇宙的形狀。

在20世紀初,人類對宇宙的格局只有非常樸素的直覺認識。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有一個恆星:太陽。圍繞著太陽在不同距離的軌道上運行的有包括水星、地球的八個行星(有爭議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當時尚未被發現),多數行星還各自帶有數目不同的衛星。

在太陽系之外,我們可以看到滿天的繁星。它們雖然看起來鋪天蓋地,但並不很勻稱:大部分星星似乎集中在相對很窄的一條帶子上,就像天空中的一道河流。這在中國叫做「銀河」,在西方則稱為「奶路」。在這條河外面的星星分布明顯稀疏,有些部位甚至漆黑一片,似乎沒有星星。

而這麼多的星星,天文學家對它們的距離、質量只有猜測,實際上一無所知。

但愛因斯坦不拘泥這些細節。

× × × × ×

一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說一位牧場主因為牛奶產量問題求教於各方專家。經過一番仔細的調查、研究之後,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找出了應對方案。他自信滿滿地對牧場主說,「首先,我們必須假設奶牛是一個標準的圓球……」

在遇到未知或無法全面掌握的複雜問題時,將其高度簡化、抽象到看起來沒有實際意義的簡單模型是理論物理學家的拿手好戲。這樣研究出來的結果也許無法直接應用,卻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定性的特質。

愛因斯坦心目中——更確切地說,運算紙上——的宇宙便是這樣的一個「球形奶牛」:假設宇宙中的質量是完全理想化的均勻分布,沒有哪個地方多一點,也沒有哪個地方少一點。讓我們來看看新出爐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會給出一個什麼形狀的宇宙。

這個假設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其實也不那麼離譜。太陽系看起來結構複雜,但它所有的質量接近99.9%集中在太陽這一個點上。與太陽相比,其它的行星、衛星質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等於不存在。而在太陽系以外,愛因斯坦覺得宇宙可能比我們肉眼所及還更大得多。在那個大尺度上,也許離我們近的恆星集中在銀河也會顯得微不足道,遙遠的恆星質量分布還是近乎均勻的。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只有這樣極端簡化了的模型才有可能從廣義相對論那數學上極其複雜的場方程中求出一個解來。而即便如此,愛因斯坦也還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因為他遇到了一個頗為奇葩的難題。

假設宇宙質量均勻分布之後,整個宇宙的形狀便由一個變量決定:密度。愛因斯坦發現他的宇宙不是無限大的,而是有一個由密度決定的大小。但同時因為廣義相對論方程中空間和時間是緊密相連的四維時空,這個宇宙大小不是恆定的,而是隨時間演變,或者越來越小(塌縮),或者越來越大(膨脹)。無論他怎麼折騰,總也找不出一個不隨時間變化的、靜止的宇宙。

他沒有太多地去思考這背後可能隱含的意義,而是認定了這樣的解是荒唐、不符合物理現實的。他發明的廣義相對論顯然並不完整,遺漏了某個能讓宇宙穩定的物理性質。

經過反反覆覆地嘗試,愛因斯坦終於找到了缺陷:如果在場方程的左邊再另加一項,他就可以得出一個靜止的宇宙解。

這個新加的項也是同樣的描述時空形狀的張量,但附帶著一個新的常數作為係數。愛因斯坦把它叫做「宇宙常數」。因為這個新加的項只有在研究宇宙這樣的大尺度時才有效果。在太陽系這樣的「小」尺度上,這個項因為宇宙常數的數值太小而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他以前計算所得的水星軌道進動、光線因太陽質量彎曲等結果不受影響。

愛因斯坦1917年發表的宇宙論文首頁。


1917年2月,他在普魯士科學院宣講了這個新成果,並以《基於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學思考》為題在院刊上發表了篇幅10頁的論文,正式發表了他的宇宙模型。

× × × × ×

愛因斯坦所遭遇的困難其實並不是廣義相對論帶來的新問題。早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時,他便面臨了同樣的質問:既然所有質量之間都互相吸引,那麼它們必然會逐漸趨近,最終全部「塌縮」到一個點上。因此宇宙不可能穩定。牛頓沒有什麼好辦法。他一廂情願地辯解道,假如宇宙是無限大的,沒有哪個點是中心,也就沒法塌縮到任何一個點上。或者,在無限大的宇宙中,每個質量都同時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吸引力,互相抵消因此沒有實際效用。

這兩個論點其實都不成立,因為它們描述的是不穩定系統,無法實際存在。很有一些物理學家一直試圖構造不同模型試圖解決或者繞開這個問題,均不得要領。事實上,愛因斯坦的論文開篇也是討論牛頓力學的這個老問題,他指出如果在牛頓的引力場方程中人為引入一個項,至少可以在數學上避免這個困難,但在物理上卻沒有這樣做的理由。

他之所以要提出這個可能,便是為了後面在廣義相對論場方程中引入幾乎雷同的「宇宙常數」項做鋪墊。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能找出在相對論中強加這個附加項的理由。

愛因斯坦自己頗為沮喪。宇宙常數項的引入是完全人為的,破壞了場方程原有的渾然天成之美感。他只能辯解說非如此無法描述我們所在的宇宙,真真是不得已而為之。好在這個項本身沒有破壞方程原有的對稱性,至少在數學上是可以被允許的。

× × × × ×

愛因斯坦的宇宙模型發表後,引人注目的並不是這個只有物理學家才會納悶的宇宙常數,而是他所描述的宇宙之形狀:一個有一定大小的圓球,其半徑由宇宙中的質量密度決定。但她又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球。愛因斯坦曰,雖然宇宙的大小有限,卻沒有邊界。

宇宙中的質量「告訴」了空間需要彎曲。因為質量均勻分布,宇宙中所有的地方都有著相同的彎曲度。就像一條紙帶彎起來首尾相連構成一個環,這個宇宙便彎成了一個標準的圓球——恰如理論物理學家心目中的奶牛。

他說,如果我們能往天上某一個方向打一道有足夠能量的光束(那個時代還沒有雷射的概念),這束光在若干億年後會從相反方向回到地球,就像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勝利地回到出發的港口一樣。

麥哲倫的船隊只能在地球表面的海面上航行,他們用3年時間繞地球一圈回到了原地,說明地球表面是一個大小有限而又沒有邊界的世界。這是三維的地球在其表面這個二維世界的一個投射。

愛因斯坦解釋說我們所生存的宇宙圓球其實是一個四維空間中的形狀在人類所能感知的三維空間的一個投射。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人類無法看到四維宇宙真正的形狀,只能感知這麼一個有限無邊的圓球形投射。

這個匪夷所思的圖像不僅讓一般人摸不著頭腦。即使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也將信將疑,姑且把她稱之為「愛因斯坦的宇宙」。

但在人類仰望星空幾千年,對滿天繁星發出過無數的猜想、感慨之後,愛因斯坦是第一個基於物理學原理為整個宇宙構造模型的人。他的這篇論文因此標誌了現代宇宙學的誕生。

只是,宇宙究竟有多大、是否有限、是否有邊界、是靜止還是演變、甚至……真的只有一個宇宙嗎?在愛因斯坦所處的時代,這些問題不僅沒有答案,甚至無從把握。愛因斯坦的「奶牛」宇宙和他那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只是一個起點,為後續的幾代人審視宇宙指出了一個方向。

而要踏實地走上這條路,我們還需要仔細地審視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

(待續)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9525-1154856.html 


相關焦點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愛因斯坦無中生有的宇宙常數
    下面則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其中的第三項便是愛因斯坦無中生有引進的宇宙常數項(「Λ」便是宇宙常數)。後來,美國的物理學家惠勒(John Wheeler)言簡意賅地總結出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真諦:「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物體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十六):於最細微處見浩瀚宇宙
    對霍伊爾未能獲獎的原因有諸多猜測,是諾貝爾獎爭議案例之一。)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穩定態模型破產、大爆炸理論勝出的決定性事件。數學家埃爾德什(Paul Erdos)曾感嘆:上帝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他用大爆炸的方式創造了宇宙;二是他還留下了微波輻射的證據。
  • 愛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數到底是不是錯誤的
    愛因斯坦認為,當對許多恆星進行適當的平均時,宇宙是均勻的,本質上是靜態的,但是廣義相對論方程似乎不允許一個物質均勻分布的宇宙有一個獨立於時間的解。所以愛因斯坦修正了他的方程,加入了一個新的項,稱之為宇宙常數。後來哈勃發現宇宙不是靜止的,而是膨脹的。愛因斯坦對此感到後悔不已,他原來的方程本可以預測宇宙膨脹的,他卻無謂地破壞了他的原方程。
  • 宇宙常數,在這一點上,愛因斯坦真的錯了
    當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時,它真正預示了物理學的一場革命。質量不僅僅是引力,所有形式的能量都是引力。空間和時間不是固定的和絕對的,而是作為時空聯繫在一起,具有相對於每個觀察者的屬性。時空彎曲和演化基於它所包含的所有物質和能量。只是,當愛因斯坦第一次將它應用到整個宇宙時,一個巨大的問題出現了,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 五個偉大的科學失誤: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
    在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利維奧(Mario Livio)不久前出版的《傑出的失誤》(Brilliant Blunders)一書中,作者向我們講述了科學史上五個偉大科學錯誤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最聰明的頭腦也會犯錯;而且,在通往偉大發現和偉大突破的道路上,巨大的風險是必不可少的,而這也往往帶來巨大的失敗。以下就是馬裡奧·利維奧所選出的五個最傑出的科學失誤。
  • 再說一次,愛因斯坦!新研究支持「宇宙常數」
    科學家說,一項對宇宙基本常數之一的新研究使人們對一種流行的暗能量理論產生了懷疑。暗能量是任何賦予宇宙膨脹加速作用的名稱。一種理論預測,最初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遍布宇宙的不變實體是暗能量的背後。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中的宇宙常數與暗能量的區別是什麼?
    ——愛因斯坦1915年末在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時候,這個理論對宇宙時空的革命性構想就遭到了眾多同行的強烈懷疑。而在往後的科學發展中相對論是被人們檢驗和審查最嚴格的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的宇宙圖景
  • 《宇宙學》常樸子:宇宙為什麼膨脹?
    「當愛因斯坦寫下著名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天才的大腦馬上意識到,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時空有兩種歸宿,其中一種是收縮、坍塌。愛因斯坦當然無法接受宇宙這種自我毀滅的命運,於是,他試圖修改他的方程,以使得宇宙時空保持靜態。為此,他在方程裡加入了一項「宇宙學常數」。簡言之,宇宙學常數,即真空能,可以提供一種有效斥力,用於抵消引力作用,防止宇宙坍塌。」「然而,命運與愛因斯坦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 無中生有:從宇宙萬物到經濟危機
    的廣義相對論基礎上,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於1924年提出了膨脹宇宙思想,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大爆炸的這一刻,宇宙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這個時候的宇宙,什麼都沒有。之後宇宙迅速膨脹,宇宙溫度開始下降,夸克出現組成質子,中子等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重氫,重氫聚變產生氦元素及其他元素。於是,宇宙萬物就這麼從虛無中誕生了。
  • 最新哈勃常數出爐,宇宙膨脹速度比公認數值更快!
    來自《天體物理學》雜誌、Sciencealert.com的報導,根據最新哈勃常數測量結果顯示:宇宙膨脹速度比原先估算的更快
  • 被愛因斯坦視為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真的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嗎?
    然而,其他科學家用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推導,發現宇宙是處於膨脹狀態的,這讓愛因斯坦十分驚訝,宇宙怎麼可能膨脹,宇宙應該是靜止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愛因斯坦在場方程中引入了Λ,他稱之為宇宙常數。再加入了宇宙常數之後,愛因斯坦就構建了一個有限無邊的靜態宇宙模型,解決了牛頓宇宙模型中的矛盾。
  • 宇宙膨脹,到底是什麼東西在膨脹?
    在愛因斯坦的年代,大家認為宇宙是靜態的,一成不變,不可能存在大爆炸。因為大爆炸最後結果會四分五裂,如果爆炸到最後坍縮到起點,所有的生命都不存在,這樣的結果人們無法接受。愛因斯坦也認為宇宙是靜態。可是當他得出這個方程的時候,他非常不安,因為他發現了兩個解,一個是宇宙要膨脹,一個是宇宙要收縮,都不是靜態。聰明的愛因斯坦馬上意識到方程搞錯了。
  • 宇宙中的物質為什麼能無中生有?
    哈勃空間望遠鏡曾經在1995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別對著天空中不同位置、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區域連續曝光十幾天甚至數十天,最後得到了HDF、HDFS和HUDF三張照片,發現即使在遠達133.5億光年外的宇宙,仍然有難以計數的星系,這使得我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如此多的物質是從哪裡來的,真的是無中生有?
  • 誰在背後安排了宇宙中的一切?愛因斯坦的懷疑也許是對的
    舉例來說,物體吸附在地球上、行星繞著太陽公轉,這背後都是引力在主宰,人類發現了相應的引力理論。那麼,物理定律是怎麼來的?究竟是「誰」在背後安排了宇宙中的一切?物理學家發現,光速十分特別,這個速度無論怎麼疊加,所得的結果都是光速,這是「烏雲」之一。
  • 愛因斯坦是對的!引力透鏡平息了宇宙膨脹的爭論!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可以起到放大星系的作用,這可能有助於解開有關宇宙膨脹速度的宇宙之謎。所謂時空結構中的扭曲其實就是引力透鏡,在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遙遠類星體RXJ1131-1231的照片中,在這張前景星系中,背景類星體的圖像被抹成一個明亮的弧形,這一現象就被稱為引力透鏡。
  • 宇宙膨脹異常的4種猜想,愛因斯坦相對論遭質疑
    宇宙膨脹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快,每當天文學家們認為他們接近了解宇宙的時候,大自然就會給他們另一個難題來應付。這給宇宙學家帶來了很多困擾。宇宙的快速膨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遭到質疑,因為該公式是計算框架,如果計算公式稍有錯誤,哪怕其他都是對的,結果肯定是不精確的。宇宙膨脹的速率是檢驗宇宙理論的驗金石,它通常被稱為哈勃常數,也是哈勃定律中的常數值。
  • 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可以解除對宇宙膨脹的爭論
    在扭曲的空間結構-時間可以像放大鏡,並可以幫助解決有關宇宙的膨脹,發現了一個新的研究速度的宇宙奧秘。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有朝一日可能會產生更準確的宇宙模型,從而可以揭示宇宙的最終命運。宇宙自誕生以來持續擴張,大約在138億年前。
  • 宇宙膨脹得究竟有多快?——矛盾的哈勃常數
    在大爆炸之後約38萬年,宇宙膨脹並冷卻到電子可以和原子核結合形成原子。這使得大爆炸所產生的氣體可以不受阻礙地向各個方向輻射光子。在隨後的138億年裡,宇宙的膨脹會把這些遠古的光線紅移到微波波段。在綜合了其他數據之後,對普朗克衛星數據的精細分析發現,宇宙由68.3%的暗能量、26.8%的暗物質和4.9%的普通物質組成。當宇宙學家把這些數字代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方程之後,預言得到的哈勃常數為67.4千米/秒/兆秒差距,不確定度僅為0.5千米/秒/兆秒差距。
  • 宇宙的膨脹是如何發現的
    發現宇宙在膨脹,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智力革命之一。我們有時候會奇怪,為何在哈勃定律提出之前,人們絲毫沒有意識到宇宙在膨脹。其實,早在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人們就應該意識到,在引力的作用下,一個靜態的宇宙很快就會開始收縮。
  • 10.宇宙常數
    通俗的講也就是引力啊。另一邊的是能量,動量。宇宙大體就是這兩部分在起作用。這個方程式非常難解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就沒有好解的。  解這種偏微分方程。必須有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啊。愛因斯坦認為宇宙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他是不變的。為啥呢。因為拿望遠鏡看到的不僅僅是空間的距離,還是時間間隔。遙遠的星系,他們的光傳到我們地球上。也要好多年的時間呢。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小時候的樣子。愛因斯坦就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