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哪來這麼多土,組成了無數的天體?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很多朋友心中一定會有這個疑問,宇宙中那麼多天體,需要多少物質來形成它們,而且宇宙的各個角落還正有無數的天體正在形成!當然這個問題有一個標準答案:宇宙大爆炸誕生物質,這些物質形成了恆星,恆星的各個階段中形成的物質再次形成了行星........

但有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宇宙大爆炸產生了物質,那麼宇宙中的物質是無中生有嗎?

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由來

愛因斯坦在1905年時候發表了狹義相對論,跟著第二天發表了質能等價方程,對於宇宙中物質的來歷這個問題,質能等價方程是最有用的,因為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和能量是完全等價的,但如何將質能等價方程和宇宙誕生物質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結合起來,似乎是一個問題。

  • 廣義相對論

在愛因斯坦推出狹義相對論後沉寂了將近十年,一直到1916年再次以廣義相對論石破天驚,但其實愛因斯坦在1915年就已經完成了廣義相對論,並且在德國的一次學術會議中公開了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公式,將牛頓以來的時間與空間分離的絕對時空觀統一到了廣義相對論下的時空,它會被質量所影響,宇宙各處再也不會有絕對的時間與空間,所有的一切都將在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下運作。

廣相最核心的是一個引力場方程,這是一個二階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組,早先科學界對其認識並不深刻,1916年史瓦西將其運用解出了史瓦西度規,即一個天體坍縮成黑洞的條件!此時大家才認識到這個方程組絕對不是那麼簡單,而愛因斯坦將廣義相對論應用到宇宙以後這個威力開始顯現,從此誕生了廣義相對論宇宙學。

但愛因斯坦發現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的宇宙是動態的,為和當時的靜態宇宙論相符,愛因斯坦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選項,當然後來被蘇聯數學家弗裡德曼以及勒梅特以一個各向同性並均勻的解,得出了弗裡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結合1929年哈勃觀測到遙遠宇宙正在遠離的事實,物理學家建立了從一百四十億年前熾熱的大爆炸中演化而來的宇宙模型!

  • 宇宙大爆炸模型

動態宇宙模型本來應該是愛因斯坦先發現的,不過因為宇宙常數項被落下話柄讓愛因斯坦後悔不已,當其實有沒有常數項勒梅特和弗裡德曼一樣推導出了動態宇宙,也許宇宙真無法在穩態下運行。現在有了理論和觀測的證實,一大波科學家投入中來,

  • 喬治·伽莫夫提出了太初核合成理論

  • 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則在理論證明可能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這兩個理論是基於宇宙大爆炸形成過程推測出來的,未來將會在射電望遠鏡發展後一一被證實,因為對於氫分子雲分布的觀測需要射電望遠鏡威力才能體現,而1964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則從大爆炸餘暉的角度證明了宇宙在很久遠的過去確實發生過一次誕生時空與物質的大爆炸。

大爆炸的幾個證據

  • 宇宙大爆炸誕生物質?

其實物質無法憑空產生,但物質可以轉變為能量,2011年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就將金原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使其碰撞後達到了2萬億攝氏度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再繼續加溫物質將處於能量態之下。要讓普通物質處於能量態很難,但宇宙誕生時的奇點可以,此時粒子運動的速度無限逼近了光速,奇點處於普朗克溫度之下,138.2億年前這個奇點在某個不知名的擾動下開始了暴漲!

10的-43次方秒時,首先分離的四種基本作用力中的引力

10^-37秒時,發生了一種相變導致宇宙急速暴漲

10^-36秒時,強作用力也被分離出來,暴漲結束,此時的宇宙是一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濃湯。溫度極高,所有粒子都在隨機運動中,在某個時刻發生了違反重子數守恆的反應,夸克和輕子數量上戰勝了反夸克和反輕子,這讓宇宙中正物質佔了主導。(其實如果我們是反物質宇宙也沒啥大事,都一樣過)

當粒子能量下降到10^12eV時產生了對稱破缺,粒子之間的基本作用力產生。

10的-12次方秒時,電磁力和弱力也被分離出來

10^-11秒時是高能粒子物理所能模擬的極限

10^-6秒時夸克和膠子在強作用力作用下結合成重子(比如中子和質子)

3分鐘之後,宇宙溫度降低到10億K左右,太初合成開始(極少數質子與中子結合,形成了氫和氦以及極少量的鋰原子核),更多的質子則等待捕獲電子成為氫原子

37.9萬年後,宇宙溫度下降到可以讓電子和質子結合成氫原子,氦原子核和鋰原子和同樣捕獲電子構成了原子,光子在濃湯中奪路而逃成為誕生宇宙的第一縷光,可惜宇宙膨脹已經將其紅移成了電磁波,這就是大爆炸餘暉的微波背景輻射。

天體形成與物質來歷簡史

我們有一點必須要了解,形成天體的絕不止泥土,因為第一顆天體不存在這些基礎,大爆炸產生的僅僅只有極其微量的氦元素和鋰元素,而絕大部分都是氫元素,因此形成的第一個天體,除了原初黑洞以外就是恆星!未來的宇宙中大部分氫以後的元素,都是恆星的不同演化中誕生的。

關於恆星演化產生物質的理論,還是要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物理黃金時代,愛丁頓在1920年提出了恆星從氫核聚變中獲得能量。1928年喬治·伽莫夫推導出了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庫倫障壁的量子力學公式。1929年美國物理學家漢斯·貝特分析了氫核聚變可能的不同反應,認為恆星的能量來自兩個方面:

  • 質子-質子鏈反應,

  • 碳氮氧循環

前者是質量和太陽類似的恆星能量主要來源方式,或者則是更大質量恆星的能量來源,比如天狼星!其實紅矮星這類也是質子-質子鏈反應,只是紅矮星到氦就無法繼續下去了,所以它不會膨脹成紅巨星,但它們燃燒不穩定,可能比太陽這類恆星更暴躁。

質子-質子鏈反應

當然能夠形成新的恆星和行星的恆星演化是超新星,這是超過太陽質量8-10倍的恆星所特有的一個過程,恆星演化到末期,超新星爆發中大量在恆星生涯中形成的物質被拋灑到宇宙中,這些瀰漫的物質在未來數千萬年間將誕生成新的恆星和行星!

  • 哪些會誕生成恆星?哪些又會誕生成行星?

其實行星和恆星誕生之初是一樣的,不過是流程上有些區別,恆星大都是最初的星雲坍縮中心形成,一個坍縮區域可能碎裂成多個區域,可能形成一顆或者多顆恆星,而行星則在原恆星周圍吸積盤中誕生,因素可能是質心碰撞,也可能是湍流模型,但無論如何,行星也誕生了,不一樣的是物質足夠就誕生氣態行星,比如木星,物質不夠就誕生成巖石行星,甚至矮行星,剩下的物質就是小行星和彗星等。

當然星系的形成比較複雜,一般認為是多個矮星系通過碰撞合併誕生,而並非是六十年代提出的一大片星雲中誕生,比如銀河系現在仍然在吞噬周圍的愛星系而成長,比如人馬座橢球星系就已經被銀河系撕裂,無論哪種模型,中心的原初黑洞似乎必不可少,否則它的第一桶金不知道從何處掘取!

相關焦點

  • 物理故事-宇宙中有哪些天體?
    在遠古時代,人們可以在晴朗的夜空中看到許多明亮的星星,那時候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沒有現在這麼嚴重的汙染,因此那時候人類可以憑藉肉眼看到非常暗的光,而我們看見的這些星星就是宇宙中天體的光。那麼,什麼是天體呢?宇宙中又有哪些天體呢?天體是什麼呢?
  • 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中最大的「天體」是哪一個?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各類天體來組成的,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小行星、矮行星、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星雲等等,這些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我們的地球是一顆行星,直徑約為1.2萬千米,在宇宙中當然是屬於個頭很小的天體了。
  • 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中最大的「天體」是哪一個?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各類天體來組成的,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小行星、矮行星、黑洞、中子星、白矮星、星雲等等,這些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天體系統。我們的地球是一顆行星,直徑約為1.2萬千米,在宇宙中當然是屬於個頭很小的天體了。
  • 宇宙中,有哪些令人感覺很恐怖的天體?哪哪都不安全除了地球是麼
    宇宙中,有哪些令人感覺很恐怖的天體?哪哪都不安全除了地球是麼?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金星,說起來它就更恐怖了,它倒是有大氣層,而且大氣層非常濃厚,表面氣壓是我們地球表面氣壓的96倍,什麼概念呢?壓力就相當於我們生活在一千米深的水中,而且上面是460攝氏度的高溫,要知道高壓鍋中的溫度才120℃啊!再說說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吧,他是一個氣態巨行星,表面連陸地都沒有,這個巨型大氣球大氣層厚達幾千公裡,下面把空氣都壓成了液態,在液態海洋之下,是把氫元素都壓成了金屬,想想那壓力得有多大?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體?
    #了不起的天文航天#「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其實天體不都是球形的,前段時間特別火的奧陌陌就不是球形的。通過觀測加上電腦模擬的方式,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奧陌陌應該是橢球形的,就是那種很細長的形狀。
  • 宇宙中最大的天體是哪個?不同領域中,誰才是真正的霸主
    不同領域中,誰才是真正的霸主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因為宇宙在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開始的,宇宙大爆炸之後開始形成了恆星和行星,時間和空間也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產生的,宇宙在大爆炸之前被稱為是一個密度無限大,重量無限大,質量無限大,能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由於這個點的爆炸,讓宇宙中一瞬間產生了,同時宇宙定律也跟著來了,地球到現在已經有46億年的生命了,我們生活在地球上
  • 宇宙中的天體為何會做「圓周運動」?它們的作用力又是哪裡來的?
    宇宙中的天體為何會做「圓周運動」?它們的作用力又是哪裡來的?在宇宙當中有大大小小無數個星系,幾乎每個星系當中都會存在行星圍繞著恆星,衛星圍繞著行星的運動。但是這些橢圓的離心率通常都非常小,和圓形差不多,姑且不論「克卜勒定律」,只當做這些天體在做勻速圓周運動。那麼宇宙當中的這些天體,為何會做「圓周運動」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分析一下這些天體受到的「力」,探究一下它們運動的原因。首先根據物理學上的定律,物體要做勻速圓周運動,一定是有一個初速度,然後再加一個和初速度時刻垂直的向心力,就能夠保持勻速圓周運動的狀態了。
  • 宇宙中天體的類型
    宇宙由能量、空間和物質構成。宇宙中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天體,小到宇宙射線,大到宏偉的星系團,甚至更大的超星系團。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宇宙中的一些天體。氣體、塵埃和粒子以氣體的形式存在於星系的內部或者星系的附近。塵埃主要是碳和矽酸鹽等其他物質形成的微小固體顆粒。
  • 宇宙中獨立的物體——天體
    宇宙存在無數的天體,我們來簡單看看:恆星:簡單地理解為會自己發光發熱的星體,我們最熟悉的是當然是太陽了。這個定義僅僅指的屬於太陽系一類小天體,至於其它天體系統有沒有這種類型的天體還不清楚。還有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宇宙物體,例如傳說中的黑洞、白洞,還有通過射電探測手段和空間探測手段所發現的紅外源
  • 宇宙中的天體究竟是從何而來?
    在古代,不同的文化會把夜空中的星星想像成不同的事物,比較多的就是添加到神話故事中,比如中國有牛郎和織女,西方有諸神人物等等,那時候人們還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體都在圍繞地球運轉。近代天文學發展起來後,我們已經能很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問題,雖然其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但是也基本能解釋宇宙中各天體的構造、形成、演化和運動規律。天體有哪些?
  • 誰是宇宙中最奇怪的天體?
    2017年10月,一個黃瓜狀的奇怪天體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疾馳而過,這一發現讓我們的想像力縱情馳騁:它是一顆小行星?一顆彗星?或是一艘被派到這裡來執行偵察任務的外星飛船?天文學家目前還很難給出確鑿的答案。但除了它以外,宇宙中還有許多天體令天文學家困惑不已。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有沒有河裡鵝卵石的效應?
    宇宙中的球形天體與「河裡鵝卵石效應」的關係 我認為球形天體與「河裡鵝卵石效應」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至少目前沒有哪個科學家發現並提出來宇宙中存在某種物質和能量在衝刷著球形天體。 我們自己也可以大開腦洞去想想,比如:地球是一顆球形天體,你可曾感受到過宇宙空間中有任何物質衝刷過地球?
  • 宇宙中是否存在質量超過銀河系的天體?科學家給出答案
    引言:現在用浩瀚來形容宇宙已經不合適了,因為宇宙一直在不斷地膨脹,只能用無邊無際來形容它。而我們的銀河系可以用浩瀚來形容,因為它確實非常大,它裡面存在無窮多顆天體。那麼在銀河系之外是否存在一種天體,它的質量比銀河系總質量大的呢?
  • 宇宙中最大天體有多可怕?能大到什麼程度?裝下1.3億億個地球
    毫無疑問,要想知道宇宙中最大的天體,不管是質量最大還是體積最大,都必須從恆星家族中找,因為組成恆星的物質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氫、氦元素;而任何超過一定質量的天體都會在中心發生聚變,變成一顆恆星,所以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天體,卻不是恆星的情況。
  • 宇宙中只有黑洞看不見?有這麼一種天體,也完全看不見
    儘管許多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可能存在於黑洞中的問題,但沒有辦法驗證哪一個是真的或全部都是錯誤的猜測。事實上,在宇宙中除了看不見的黑洞外,還有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天體。大型恆星會以超新星爆炸,然後有機率形成黑洞或中子星;但是可以用超新星爆炸的恆星只佔據宇宙的一小部分,大多數恆星只能演變成白矮星,質量不夠的白矮星將進一步演變成最後的黑矮星。黑矮星沒有核聚變能力,處於無法產生輻射的狀態,沒有光或熱。
  • 宇宙中最大天體有多可怕它能大到什麼程度?裝下1.3億億個地球
    毫無疑問,要想知道宇宙中最大的天體,不管是質量最大還是體積最大,都必須從恆星家族中找,因為組成恆星的物質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氫、氦元素;而任何超過一定質量的天體都會在中心發生聚變,變成一顆恆星,所以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天體,卻不是恆星的情況。
  • 宇宙中最大天體有多可怕?它能大到什麼程度?裝下1.3億億個地球
    毫無疑問,要想知道宇宙中最大的天體,不管是質量最大還是體積最大,都必須從恆星家族中找,因為組成恆星的物質是宇宙中最為豐富的氫、氦元素;而任何超過一定質量的天體都會在中心發生聚變,變成一顆恆星,所以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天體,卻不是恆星的情況。
  • 宇宙從哪來?大爆炸如何發生?科學家的解釋或許會讓你恍然大悟
    而現在,我們知道地球不過是一顆普通的行星,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數量根本無法用數字去統計。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甚至發現銀河系之外竟然還有著極為廣闊的區域,那漆黑的宇宙空間裡還隱藏著極多人類尚不知道的秘密。
  • 在宇宙中,遠處的天體看起來反而更大?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可以在現實中發現不符合透視原理的特例嗎?如果把地球和宇宙各比喻成一個氣球,想像一下下圖,你站在a點,同一塊披薩到底是放在在b點還是c點顯得更大呢?這個宇宙有點「大小」失衡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膨脹的宇宙,使得大部分天體都在遠離我們,使得它們的光譜往紅端移動。我們常用紅移量(z)來大致表示遙遠星體距離我們的遠近(這裡的紅移僅僅是指宇宙學紅移,而不包含天體自身運動的紅移)。紅移越大的星體,離我們越遠。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在轉動?
    在宇宙中,天體的轉動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會旋轉呢?有沒有不會旋轉的天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