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下半葉,一場不遜於第一次使用火焰的生產力變革,將文明推上了發展的高速路。在這短短數百年的時間裡,不僅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對世界的認識也遠比以往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會神學統治時期,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事物全部圍繞著地球運行。而現在,我們知道地球不過是一顆普通的行星,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數量根本無法用數字去統計。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甚至發現銀河系之外竟然還有著極為廣闊的區域,那漆黑的宇宙空間裡還隱藏著極多人類尚不知道的秘密。
當然了,相比宇宙中各種天體隱藏的秘密,還是宇宙本身的秘密更吸引人一些,尤其是關於宇宙的起源問題。
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卡魯斯修曾說過:「無中不能生有」。其實盧克萊修的話非常正確,因為按照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會平白無故的出現,同時也不會沒有痕跡消失無影無蹤,它只會發生形式或存在方式上的改變。但無論怎麼樣轉變,它的總量一定是保持不變的。
按照目前主流的宇宙起源理論來看,宇宙起源於一個炙熱奇點的爆炸,正是這場驚人的爆炸,才形成了今天繁茂的宇宙空間。
問題來了,如果大爆炸理論就是事實,那引發這場爆炸的能量從何而來呢?總不能是憑空出現的吧,它肯定會有一個「源頭」,這個所謂的「源頭」究竟在哪呢?
事實上,可能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從某些角度來看宇宙確實是憑「空」出現的,並且著一點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為什麼呢?科學家的解釋或許會讓你恍然大悟。
根據研究,宇宙中的能量一共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個是動能,也就是粒子運動產生的能量。第二個是靜止能量,也就是和所有粒子質量有關的能量。第三個則是引力勢能,也就是所有粒子相互吸引而產生的能量。
在物理中,靜止能量和動能是正的,而粒子之間產生的引力勢能卻是負的,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萬有引力定律指出,宇宙中任意兩個物體之間,其實都存在著相互吸引的力,哪怕是一棟大廈和一片樹葉。此時為了將兩者分開,克服彼此間的吸引力,就需要從外部向內部提供正能量。
就像想將質量龐大的火箭送入宇宙,就必然和必須使用大量的高效燃料,以克服火箭因為地球引力而產生的大量負勢能。
有著「宇宙之王」美譽的物理學家霍金曾在《時間簡史》中指出,在所有物質分布相對均勻的宇宙空間中,負能量和正能量能夠「恰好」的抵消,使得宇宙中總能量等於0。
簡單來說,宇宙誕生這一動態過程其實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顛覆人類正常認知的無中生「無」。
可按照這樣理解的話,一些新的問題就會產生了:能夠孕育宇宙的「無」究竟是什麼呢?宇宙沒誕生之前又是什麼樣的呢?想要知道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從宇宙的大環境說起。
看了這麼多的科普讀物,相信大家都知道宇宙中除了恆星、行星等天體之外,大部分的地方都是真空。
其實和你想像中的不同,宇宙的真空並非真的「空」,在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中還有無數仿佛幽靈一樣的粒子,它們會在瞬間出現又會在瞬間消失。
為了將可觀測的實物粒子進行區分,科學家們將這種幾乎無法直接觀測的粒子稱為「虛粒子」,而虛粒子出現又消失的過程,就是量子力學中常提到的「真空量子波動」。
因為虛粒子屬於是一種假想粒子,它不必具有和對應實粒子相等的質量,所以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允許虛粒子不守恆能量和動量,而它存在的時間越長,特徵就越接近實粒子。
量子場論指出,我們當前所在的宇宙正處於「真」真空狀態,而與這種狀態相對應的,是宇宙誕生之前的「偽」真空態。
在偽真空中,同樣具有真真空中的量子波動,雖然這些量子波動普遍持續極短的時間,但是別忘了無限的空間中蘊含無限的可能,一旦某個位置的量子漲落時間夠長,就會將這個偽真空「激活」。
由於量子隧穿效應,激活狀態下的偽真空極為不穩定,極易發生衰變從偽真空變成真真空,從而將大爆炸的引線引燃,發生我們已經熟知的宇宙大爆炸。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認為,龐大的能量被「擠」在偽真空中,而龐大的能量代表著極高的質量,一立方釐米偽真空的質量,甚至比目前可觀測宇宙的質量還要大很多倍。
在具有巨大能量的同時,與之對應的還產生了巨大的負壓力,這種壓力在爆炸發生時轉變成了強大的斥力,使得真真空在比「瞬間」還要小極多的時間中膨脹了10^26倍。
由此,包含無數物質、神秘瑰麗的宇宙便誕生了,我們的無數歷史、愛恨情仇,全部都在這片波瀾壯闊的浩瀚空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