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2020-11-22 騰訊網

雖然以現在的航天科技水平,我們人類暫時還不能在廣袤的宇宙中遨遊,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各種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來一睹宇宙的風採。在宇宙的眾多天體中,太陽無疑是最受人矚目的了,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家們通過光譜分析,已經確認了太陽的成分,其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

我們都知道,目前的太陽內核正處於最初級的由氫到氦的反應,假如太陽是第一代恆星的話,那麼它的成分就應該只有氫和氦這兩種元素,但事實卻證明太陽還包含了一些更重的元素,這就意味著,太陽中的這些較重元素來自於上一代的恆星,也就是說,太陽至少是第二代恆星。

那麼問題就來了,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嗎?為什麼恆星消亡後又會形成新的恆星?

在看到上面的太陽成分表時,可能有人會認為太陽中那24.85%的氦是太陽內部氫的核聚變所生成的,然而這是一個不全面的認知,實際上,太陽所包含的氦元素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宇宙誕生之初。

在發生在137億年前的「大爆炸」以後,整個宇宙都處於一個急劇膨脹以及迅速降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某一段時間裡(「大爆炸」後10秒至35分鐘左右),宇宙的溫度和密度非常適合輕核聚變的標準,因此在這段時間裡形成了大量的氦原子核以及微量的其他輕元素。在這段被稱之為「原初核合成期」的時間段之後,宇宙通過核聚變反應就生成了佔其總質量大約25%的輕元素,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氦。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太陽通過核聚變產生的氦遠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相應的其消耗的氫也比想像中的要少得多。事實上,只有太陽核心的氫在參與核聚變,而太陽外層的氫,卻會因為其內部強大的輻射壓而永遠無法到達太陽的核心,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即使在太陽消亡的那一刻,它也只能消耗掉自身10%-30%的氫。而那些質量巨大的恆星,其內部核聚變產生的輻射壓比太陽更為強大,因此在這些恆星消亡後,還會剩下更多的氫燃料。

恆星內部核聚變反應的劇烈程度與其質量的大小息息相關,質量越大,反應就越激烈,相應的這顆恆星的壽命就越短。那些質量巨大的恆星,大多數都是在「燃燒」百萬年左右之後,就通過超新星爆發的方式消亡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將自己一生所創造的元素,以及大量的未參與核聚變反應的氫元素拋灑到宇宙空間裡,而它們的殘骸就形成了中子星或者黑洞。質量中等的恆星,一般都會在其演化末期膨脹為巨型天體,當最後消亡時,它們會在宇宙空間中留下一大片行星狀星雲。

只有那些質量極小的恆星才會「精打細算」,在長達萬億年的時間裡慢慢地耗儘自己的氫元素。除此之外的其他恆星消亡後,在它們殘骸附近的很大一片區域裡,依然有著大量的氫元素,由於這類區域的物質密度相對較高,因此在這裡的物質更容易互相吸積,隨著吸積過程的持續,它們還可能捕捉到宇宙空間中的那些游離的氫元素,並在很多年以後形成新的恆星。

那麼宇宙中的氫元素到底有多少呢?其實宇宙中的氫元素並不是集中在恆星上。與之相反,宇宙中絕大部分的氫元素都是分布在廣袤的空間裡的,只有極少數的氫元素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才能通過互相吸積的過程形成恆星。這兩者之間數量比例,用「滄海一粟」來形容也不為過。

因為宇宙中的氫元素本來就非常多,而恆星只佔了極少的一部分,並且恆星消耗氫的效率也非常低,所以宇宙中的氫元素總量也下降得非常緩慢,看上去就像宇宙中的氫元素用不完一樣。事實上,在從宇宙誕生到現在的137億年的時間裡,宇宙中的氫元素總量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減少,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還可以在未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保持星光燦爛。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的氫元素會耗盡嗎?恆星會不會越來越少?
    根據目前的科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肯定會越來越少,我們宇宙大約在100億年前經歷了恆星形成的高峰期,現階段恆星(主序星)數量會越來越少,這樣下去肯定會有恆星完全消失的一天。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能解釋各種恆星的演化歷程,根據大爆炸理論,我們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形成了大量的氫元素和氦元素,大約在大爆炸後的1000萬年,首批恆星開始形成,第一批恆星主要以大質量恆星為主,屬於貧金屬恆星。
  • 宇宙——一起來了解恆星的誕生與消亡
    夜空中一閃一閃的恆星,是超熱氣體形成的發光球體,遠遠大於任何一個行星。每一顆都有一個故事,生命戲劇性地誕生在宇宙的邊緣。引力使小質量塊不停集中成恆星,然後使之坍縮,最後在引力的作用下消亡,整個過程就這樣瞬間完成了!宇宙暴力動蕩動感十足——恆星的誕生與毀滅。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核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支撐著恆星的自引力。在星球內部合成的重元素,通過「恆星風」被釋放到宇宙空間,或者在超新星爆炸時擴散到宇宙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含有這些重元素的星際氣體會重新聚集形成新的星系。如此反覆,構成人體和地球的元素就逐漸形成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被稱為「星星的子孫」的緣故。模擬初期宇宙萬物都有個開始。
  • 宇宙還有新恆星誕生嗎?新恆星是老恆星分裂出來的嗎?
    太陽對地球來說生死攸關,在我們心目中,太陽就是最炙熱、最美的恆星。但是到了夜晚仰望星空,我們可以看到來自若干光年外的無數顆恆星傳來的輝光,不禁又要感慨天外有天。宇宙中的恆星多得不勝枚舉,太陽在它們之中,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甚至算不上有什麼獨特之處。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恆星在誕生,它們可能比太陽更大更明亮;也有老去的恆星在消亡,它們也都有過曾經的輝煌。
  • 宇宙還有新恆星誕生嗎?新恆星是老恆星分裂出來的嗎?
    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恆星在誕生,它們可能比太陽更大更明亮;也有老去的恆星在消亡,它們也都有過曾經的輝煌。關於新恆星誕生的原因,人們按照常理猜測,以為是來自老恆星的分裂,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對的。產生恆星的基本條件是氫氣、萬有引力和漫長的時間。
  • 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當然,鐵元素仍然可以聚變產生新的元素,但是條件十分苛刻,在恆星中無法形成,也就是說其實宇宙中的一切元素都是由氫元素聚變而來,目前宇宙的年齡是137億年,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氫元素仍然可以保持90%以上的豐度,就足以證明恆星對於氫元素的消耗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氫元素被消耗完,會發生什麼?
  • 恆星存在演化周期,如果恆星都熄滅了,宇宙會是什麼樣子?
    根據恆星演化理論,一顆恆星由星雲塌縮而來,恆星經歷主序星和紅巨星時期後,有可能演化為行星狀星雲,或者超新星爆炸後形成星雲,也會有部分質量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然後星雲在引力的作用下再次聚集,並演化為下一代恆星,恆星內部主要進行著氫元素的聚變過程,恆星每循環一次生命周期,氫元素豐度將會下降。
  • 新紀錄!太陽的100億倍,這顆恆星就是宇宙中最大的了嗎?
    卡爾·薩根曾經說過,宇宙中的恆星比地球上的沙子還多2016年,天文學界根據20年來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預估可觀測宇宙內有2萬億個星系,包含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的銀河系,只是其中一個普通的棒旋星系。
  • 絕大多數元素都是恆星製造的,但氫元素不是,它的來源其實有三個
    宇宙中的恆星形成的時候,其內部的核聚變消耗的原料基本都是氫元素,也就是說,恆星都是從氫元素開始核聚變進而發光發熱的,之後恆星將氫元素通過核聚變合成氦元素,接著合成鋰元素,所以只有氫元素不是恆星能形成的,那麼給恆星提供最初聚變原料的氫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不過,哈勃序列確實標誌著人類開始試圖了解星系如何成長、生存和消亡。  哈勃在天文學界被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在他之後,天文學家取得的認識之一,便是星系的演變與形狀關係不大,反而更多地與恆星的產生有關。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中,有一些區域存在著亮藍色的恆星。在宇宙尺度上,大型藍色恆星的壽命還不夠長,它們的存在表明了恆星在近期形成。
  • 恆星演化:為什麼進入宇宙時代,金子依然會是貴重金屬?
    我們首先要知道,宇宙中,大質量恆星的壽命很短暫,十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往往其體內的氫元素一千萬年就會被耗盡。最終大質量恆星會在成為紅巨星後,最後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他照亮宇宙的光輝時刻,進入死亡階段。大質量恆星死亡後超新星爆發時所逸散的氣體將會擴散到宇宙中,成為新恆星誕生的溫床。所以在若干年後,宇宙中很難再誕生大質量恆星了。
  • 宇宙可能存在半徑一光年的恆星嗎?聊聊宇宙中的「恆星之最」
    宇宙這麼大,是否存在半徑為一光年的恆星呢?「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那麼在比地球更大更浩瀚的宇宙中,就可能存在更多刷新我們世界觀的現象和事物出現,並且人類總會說「一山更有一山高」,在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我們的太陽在恆星中並不算特殊,甚至可以說十分的「普通」。
  • 宇宙正加速膨脹,為什麼星雲在不會散開,而是聚在一起形成恆星?
    宇宙空間對於我們宏觀意義上來理解的話,那麼它是空無一物的存在,假如一罐氫氣洩漏入宇宙,想找回來可就難了,因為在幾乎零的大氣壓下,氣體擴散會無限擴散,一直達當前宇宙的臨界密度。那麼問題來了,都說恆星是宇宙大爆炸的原初氣體或者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坍縮而成,這些物質為什麼不會無限擴散,反而能形成無數恆星呢?下面我們來簡單探討下這個看起來非常有趣的話題。
  • 恆星由氫元素開始聚變到最後滅亡能形成各種元素,但是氫元素又是...
    【每日科技網】  氫和氦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兩個元素。事實上,整個宇宙的氫和氦構成超過98%的所有已知的宇宙中物質。其餘2相當於其他元素的總和。儘管我們的地球是一個巖石行星,包含大量額外的元素,如氧、矽、鐵等,但它並不能代表整個宇宙。
  • 恆星都是「元素製造機」,為啥造不了氫元素?元素材料太難造
    恆星是宇宙中的「元素製造機」,元素周期表上絕大多數的元素都是由恆星製造的,但是氫元素除外。恆星在剛形成的時期,絕大部分都是氫元素,通常氫元素要佔到恆星質量的90%左右,氦元素約佔8%,這比例也接近宇宙中氫和氦元素的佔比。
  • 宇宙中的氫元素是怎麼產生的?
    但其實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夸克為什麼可以構成質子,這就要提到強相互作用了。傳遞強力的是膠子,用來把夸克束縛在一定範圍內。夸克只要距離越遠,強相互作用就會越強。因此,夸克其實有點類似於被關了監獄一樣,被困在之子中。這也被稱為夸克禁閉。除此自外,我們在描述一個粒子時,常常會用到三個物理量,分別是電荷,自旋和質量。對於質子的自旋,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原理。
  • 139億歲的瑪土撒拉星,為什麼這顆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比宇宙還古老的恆星 距離地球190光年的天秤座,存在一顆十分奇怪的恆星:「HD 140283」,它也被稱為瑪土撒拉星,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恆星之一,這顆恆星的年齡在139億年左右,而宇宙的年齡僅為138億年,為什麼這顆恆星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 宇宙中所有星系的結局是怎樣的?它們會隨著恆星的死亡消失嗎?
    但是後來,人們在對夜空的觀察中發現,一些本身暗淡不可見的恆星,會突然變亮,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周甚至是一個月內光度變淡直到消失,這是人們才知道原來恆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生老病死。那麼今天的問題是:既然恆星會死亡,那麼由恆星組成的星系會在漫長的歲月中消亡嗎?它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盾牌座UY,假如它替換太陽,地球會發生什麼?
    盾牌座UY是一個奇葩,它是當前觀測到的最大恆星,但它的質量卻不是最大的,為什麼宇宙中會形成這樣的恆星?用它來替換太陽,太陽系又會發生什麼?為什麼宇宙中會有盾牌座這樣的奇葩恆星?盾牌座UY是位於盾牌座、距離地球遠達9500光年左右的一顆紅特超巨星,它的直徑超過了此前被認為是第一大恆星的大犬座VY。盾牌座UY的半徑大約是是太陽的1,708 ± 192倍,儘管其體積大到令人髮指,但它的質量卻只有太陽的7-10倍,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超級虛胖子?
  • 宇宙中可能存在直徑超過1光年的恆星嗎?
    有句俗話說的很好,「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那麼是不是可以引申到「宇宙大了什麼樣的天體都有呢?」,當然這是一個腦洞問題,但更是一個科學問題,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手段來確定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恆星?一、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和最重的恆星分辨是哪顆?這也許大家就脫口而出啦,畢竟那麼多科普已經讓各位滾瓜爛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