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的支持,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的生存繁衍,能量來源是關鍵。不同物種都處在食物鏈之中,能量從植物類開始一級級向上傳遞,構成能量金字塔模型。
而植物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化」,支持地球生命的生存,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太陽是萬物之源,否則生命很難出現和繁衍壯大。
太陽是一顆普通的黃矮星,根據太陽質量天文學家預估模型,太陽有100億年的壽命,目前已經過去了50億年。恆星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的數千萬年,長的數百億年甚至更久,這主要跟恆星的質量有關。恆星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越小壽命越長。
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會有三種結局: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而太陽在50億年以後將會變成白矮星,也是緻密星的一種。恆星之所以發光發熱,是由於內部在進行著核聚變有質量損失,這些損失的質量按照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轉換為能量釋放出來。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人類目前對於核聚變的應用主要是在武器裝備上,也就是威力巨大的氫彈,氫彈爆炸瞬間就可以完成,那麼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為什麼可以一直持續著進行100億年,而不是瞬間完成能量釋放過程?
太陽形成於50億年前的原始星雲,那是上一代恆星殘留下的物質或者說是星際空間中聚集氣體分子,主要是氫氣和氦氣。整片原始星雲繞中心高速旋轉,並且不斷的聚集到中心密度較大的區域,在外界不斷的擠壓下中心區域壓力和溫度急劇上升,達到了氫核聚變的條件,新的恆星被點燃形成。
此後剩餘的原始星雲物質,同樣的原理構成了太陽系內主要的行星以及衛星等,一些天體碎片成為小行星彗星被推離內太陽系。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只在一定範圍內才進行,這個部分被稱為太陽內核,大約是從中心點開始達到0.2太陽半徑的位置,這個區域是溫度和壓力最高的地方,同時也是太陽核聚變發生的地方。
太陽在自身的引力塌陷作用下,有一個向內得力,不斷地擠壓著太陽核心產生高溫高壓環境,溫度高氫核運動的快,壓力高氫核碰撞機率增加,這樣的環境中氫核聚變速率會加快。當太陽內部核聚變的速率加快,會向外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個時候會產生一種向外膨脹的力。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想像成太陽的「呼吸」,當膨脹起來之後內核壓力減小核聚變速度就降了下來。
這個時候自身的塌陷作用繼續向內施壓,又開始新一輪的「呼吸作用」,因此可以說恆星內部的核聚變都是可控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過程,因此不會發生像氫彈那樣瞬間引爆燃燒殆盡。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太陽的質量太大了,內部的氫核每秒鐘消耗6億噸,聚變成5.95億噸的氦核,損失的500萬噸質量全部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轉換為能量,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出去。其實這個過程也就類似於氫彈的瞬間爆炸,但是太陽質量太大了,就類似於無數個瞬間的疊加,那麼完全反應也需要漫長的時間。
隨著內核處核聚變的不斷進行,氦核的積累越來越多,當達到一定程度氦也會被點燃,發生氦核的聚變,生成氧和碳等,這個過程稱為氦閃,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太陽走入生命末年之前會經歷這個過程,最後太陽將會變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內部的反應幾乎停滯了。
太陽的青壯年時期就是人類發展的最好時間,未來進入老年時期,溫度逐漸的升高,地球上或許不再宜居變成人間煉獄,人類如果不具備遠距離星際航行的能力,那麼就只能不斷的近距離向外轉移,例如火星以及土星木星的衛星上。
你認為人類文明未來最可能走向何方?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