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太陽的演化過程:從紅巨星到白矮星

2020-12-05 騰訊網

NGC 5307是位於半人馬座的行星狀星雲,距地球約10000光年。行星狀星雲是當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在到達生命結尾時的殘餘物。

NGC 5307的哈博圖像不僅讓人驚奇恆星的過去,也讓人沉思我們太陽的未來。

恆星從不斷成熟到達生命結束,這是一段漫長、緩慢的過程,其間由不同劇烈變化分成幾個階段。同NGC 5307一樣,我們的太陽最終也會拋射出它外層的氣體,成為一顆紅巨星。

幾十億年後,太陽將點亮拋射出的氣體,形成星雲,自身成為一顆白矮星。

現在,我們的太陽處於主星序,在它的中心氫核聚變為氦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地球提供了熱能使生命可以在地球存活。(事實上大部分熱量由質子-質子鏈反應產生,而不是產生自聚變反應本身)

恆星處於核聚變產生的向外壓力和自身質量產生的內向重力的平衡狀態,這個平衡被稱為流體靜力學平衡,但恆星不能永遠保持在這個平衡狀態。

太陽在逐年、逐世紀、十億年地進行著氫核聚變為氦核、釋放熱量、損失質量的過程。雖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看起來是穩定不變的,但是在自然界沒有什麼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太陽每秒鐘大約有6億噸氫聚變為氦,並在這個過程中損失質量。太陽損失的質量轉化成了能量,這個轉化過程可以通過愛因斯坦的能量方程E=mc 解釋。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量,事實上在太陽在45億年中已經損失了將近木星等量的質量。

太陽不斷損失質量,使得質量可提供的內向重力不足以承載核聚變產生的向外壓力,最終太陽的平衡狀態將被打破,開始向外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

天文學家通過計算得出大約50億年後,太陽將成為紅巨星並膨脹到足以吞沒水星、金星甚至地球。

屆時,太陽的發光強度大概會相當於現在的兩倍。到那時,地球從太陽獲取的能量會和金星現在從太陽獲得的能量相當。這對生命在地球的存活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紅巨星的階段之後,太陽將變為超大星。經過五億年,太陽將膨脹為兩倍大;再經過五億年,會再膨脹一倍,亮度將變為之前的2000倍。

這時,太陽已經成為一個巨大、明亮且具有威脅性的星球,它會變紅併吞噬掉太陽系內的行星。它將處於紅巨星的分支,內核由氦組成並包裹一層氫。在經歷了幾十億年的生命之後,太陽將只能存活大概1億年。但在這一億年中太陽還將經歷許多個演變階段。

首先是氦閃,這個過程中太陽將燃燒40%的質量:內核中6%的氦轉化成碳,這僅需要幾分鐘時間,與太陽幾十億年的生命相比驚人的短。

圖解:太陽的演變過程(Szczureq/CC BY-SA 4.0)

太陽在失去質量之後縮減為現在大小的10倍,發光大約為現在的50倍。此時太陽處於水平分支並將在接下來的幾億年中繼續燃燒內核的氦,稍微增大自身體積和亮度。

但這時的太陽即將耗盡燃料,內核的氦正不斷耗盡並損失更多的質量。沒什麼可以阻止這個過程,太陽再一次像它進入紅巨星階段那樣發生膨脹。

但這次的膨脹速度將快得多。

太陽變得更加不穩定,並不可逆地進入它生命的最後階段。它開始了漸進巨星分支階段,接下來的大約兩千萬年太陽將處於漸進巨星分支的早期階段。

此時太陽的內核幾乎由氧和碳組成,氦組成的殼層不斷聚變形成更多的碳,另一個氫組成的殼層則聚變稱為氦。有許多事情正在發生。

太陽將在一系列熱脈衝和質量損失中發生劇烈震動。每一次熱脈衝將持續大約一百年,而每一次太陽都將變得更大、更亮,每一次熱脈衝都將比上一次更強。整個過程會持續約10萬年。

計算結果顯示,在結束生命之前我們的太陽大約將經歷四次這樣的熱脈衝。

經歷過這些熱脈衝的「折磨」,太陽將會平靜下來。換句話說,太陽將會死亡,至少進入昏迷狀態。

脈衝過程中太陽會拋離它的外層部分,成為一顆白矮星,此時的質量將只有太陽最初質量的50%。

圖解:星雲. (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C.R. 奧戴爾/D. 湯普森/哈勃傳統團隊(STScI/AURA)提供)

脈衝過程中太陽會拋離它的外層部分,成為一顆白矮星,此時的質量將只有太陽最初質量的50%。

此時的太陽已經死亡因為已經不再有任何聚變發生。作為一顆白矮星,此時太陽僅發射出自身儲存的能量。此時的能量來自於緊密壓縮的電子簡併壓力,而不再發生聚變。

但太陽依然在發光,發射出的能量進攻到之前熱脈衝時拋射出的氣體層,使氣體發生電離發光。那時我們的太陽將成為一片星雲,就像開始時我們提到的NGC 5307。

通過NGC 5307我們可以一瞥太陽生命的終點。就像NGC 5307一樣,幾十億年後的一天,太陽將會成為它孕育生命的等離子球光輝過去的殘骸。

儘管被稱為行星狀星雲,星雲附近並不存在任何行星,在膨脹過程中所有的行星都已經被摧毀了,能夠留存的僅有氣體。

圖解:NGC 5307行星狀星雲,中心為白矮星(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哈勃提供

但到最後,即使是氣體也將離去。氣體將遠離中心恆星並冷卻。行星狀星雲在大約一萬年後,中心的太陽將成為發光微弱的白矮星,並留存上萬億年。

此後,理論上來說,太陽將成為黑矮星,完全冷卻並完全不釋放能量。這個階段僅停留在理論因為至今還未有任何黑矮星被觀測到。事實上恆星要進化到這個假想的黑矮星階段所需的時間比宇宙自身的壽命還長。

行星狀星雲釋放出的氣體還有它的任務。在太陽演化後期的混亂階段,星雲中的氣體將經歷一個恆星核合成過程,產生比氫、氦更重的元素。

這些元素在天文學上被稱為「金屬」,它們將被送外太空,參與另一顆恆星的形成過程。這些元素會豐富下一顆即將生成的恆星或者恆星周圍的行星。

天文學早期的行星狀星雲命名其實並不準確。星雲同行星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最初觀察到這些星體殘骸的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只能看到星雲圓形的外形,他們猜測他們是一群行星。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並不是事實。我們知道它們的本質是什麼。每一個星雲都像是它到達這個階段的幾十億年時間加和的快照。雖然人類不可能親眼看到太陽變成星雲(也許),但這就是太陽最終的命運。

給讀者註:

在恆星的生命和最終死亡過程中還有很多很多細節。當我們描述「氫核聚變為氦核並釋放熱量」時,其中還有很多未提及的過程,太過複雜很難用一篇文章解釋清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恆星的信息,我建議閱讀肯尼斯·R·朗的《星球的生與死》(2013)。朗是塔夫茨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他可以很精彩地解釋有關星球的一切問題。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VAN GOUGH, UNIVERSE TODAY-南北角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或許將成為紅巨星,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
  • 什麼是紅巨星?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點點繁星除了有限的幾個是行星之外,星空中幾乎每一個光點都是銀河系中的恆星——宇宙中的核反應堆,包括我們的太陽在內。在我們身處的銀河系中,包含大約2000億~4000億顆恆星,它們數目龐大且種類繁多,包括類太陽恆星(也稱黃矮星)、紅矮星、白矮星、巨星、超巨星甚至特超巨星等等等等。
  • 當太陽最終變成紅巨星時,地球會被太陽吞噬?
    在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太陽的能量輸出不斷增加,直到核心完全耗盡氫燃料,導致其收縮、升溫,最終點燃氦聚變。大約在這個時候,太陽的外層膨脹,導致它轉變成一顆紅色巨星。圖註:今天的太陽與紅巨星相比非常小,但會增長到紅巨星階段,大約250倍於目前的大小。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你是否曾想過當一個恆星,或者是太陽將他的燃料和能量全部耗盡會發生什麼?「什麼是白矮星?」這個問題就此誕生。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他們也在不斷的演化和改變。在他們生命的初期,恆星是由含有灰塵和氣體的雲通過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
  • 隨著太陽的演化,人類會轉移到火星生存?
    太陽與我們的生活太陽的形成太陽和眾多恆星的形成過程一樣坍縮將引力能變成熱能,從而使外層的氫發生核聚變,這使得恆星的亮度增加,體積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紅巨星當紅巨星階段結束後質量較小的恆星,會慢慢的停止聚變而變成一顆白矮星。
  • 太陽會「死亡」嗎?其演化過程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影響
    將其放在宇宙之中,很多時候也是適用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太陽。它的演化過程也是從無到有,再到消亡的過程。 我們知道,太陽在其壯年時期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隨著能量的減少,其引力也會隨之降低,於是太陽的體積會不斷變大,當體積大到引力無法Hold住的時候,其外圍的一些物質就會離他而去進入宇宙變成星雲,而太陽中心的部分這個時候就會變成一個紅巨星。
  • 太陽未來會是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太陽系會消失嗎?
    圖2 太陽系行星在圍繞太陽旋轉恆星一般是如何演化的一般來說,恆星的演化過程就是研究恆星誕生到消亡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恆星的誕生、成長、成熟、衰老、消亡的全過程。在不同階段,恆星又有其獨有的名稱,包括:分子雲、主序星(我們的太陽現在正處於主序星的中年期)、紅巨星、超巨星,末期有三種可能的冷態,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就是恆星演化不同階段的形態。
  • 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這是紅巨星階段。當太陽到達紅巨星階段,也就是從現在起約 50億年後,它可能會變大之後吞噬水星,金星和地球。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中低質量的恆星在渡過生命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以氫融合反應之後,將在核心進行氦融合,將氦燃燒成碳和氧的3氦過程,並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
  • 什麼是宇宙當中的「紅巨星」?紅巨星又是如何產生的?
    什麼是宇宙當中的「紅巨星」?紅巨星又是如何產生的?所謂紅巨星,顧名思義,也就是外表為紅色(發出紅色光芒),體積十分巨大的恆星。紅巨星是恆星的生命末期,演化成為的一種體積龐大,質量較小的發光巨星。紅巨星的質量通常在0.3~8個太陽左右,但是由於外部的大氣膨脹稀薄,紅巨星的體積常常是太陽的幾十倍上百倍。紅巨星表面的溫度約為5000K(K為開氏溫度,約為4700攝氏度)或者更低。當恆星將內核中的氫燃料消耗殆盡時,熱核反應不再繼續發生,那麼恆星的內核就會因為引力的原因開始向內部收縮,燃燒就會轉移到外部的氫氣層。
  • 紅巨星,太陽的宿命!
    紅巨星是巨星的一種,是恆星演化末期的一種垂死狀態。
  • 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眾所周知,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而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太陽作為一顆恆星,不斷的為其他的天體提供著光跟熱,也正因為太陽,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誕生,以及繁衍。而太陽系當中能夠有如此穩定的系統,各個天體之間有自己的軌道,也是多虧了太陽。
  • 宇宙中的「紅巨星」是什麼?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嗎?
    紅巨星為什麼這麼紅一顆"紅巨星"的質量通常相當於0.8~40顆太陽,但是它的體積往往是太陽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是由於恆星在發展成「紅巨星」時,外部的大氣膨脹到了很稀薄的程度。"紅巨星"看上去紅彤彤的,這是因為它外表面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略低,大約是2000~4500攝氏度。
  • 當太陽最終變成白矮星,地球能否倖存?天龍座內首次發現真實案列
    據《天體物理學雜誌》近日刊文,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和退役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首次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研究認為這顆行星完好無損,而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類太陽恆星,當它演化為白矮星時,目前的體積只比地球大了40%。這顆白矮星位于天龍座,距離地球80光年,是一個三星系統中的成員之一,年齡約為100億歲。
  •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此時,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  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會消耗掉四個氫核,形成一個氦核,而損失了一點點的質量。依據愛因斯坦質量和能量互換的方程式E=MC2,損失的質量轉化為光和熱輻射出去,經過一路的碰撞,吸收再發射的過程,最後光和熱傳到太陽表面,再輻射到太空中一去不返,這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輻射。
  • 宇宙恆星的演化過程
    博克球狀體成年期時形成主序星,此時恆星的亮度和顏色依賴於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於恆星的質量。太陽就是主序星之一中年期時形成紅巨星或超巨星。在消耗完核心中的氫之後,核心部分的核反應會停止,而留下一個氦核。
  • 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紅巨星到底是怎樣的?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紅巨星的演化過程質量在太陽的9至40倍之間的恆星,在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之後,燃燒將會移至核心外圍的氫氣層。
  • 太陽還能活多久——恆星演化
    紅巨星紅巨星階段結束後,則會產生超新星爆炸,恆星拋出外殼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恆星內核則會依照不同的質量大小,演化出不同的天體。質量小於1.44倍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最終會形成穩定的白矮星。
  • 人類如何在太陽演化成紅巨星之後生存下來?
    這個問題目前還不用人類操心,因為太陽從主序階段演化到紅巨星階段大約還需要50億年的時間,人類能否延續到那個時候都是未知數。要知道,在地球上,能夠延續上億年的物種寥寥無幾。倘若人類真的能存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那麼,科技經過充分發展之後,早就發展到III型文明之上。到了那時,人類完全有能力應對太陽演變成紅巨星的問題。第一種方法,建造人造太陽。太陽演變成紅巨星後,它將有可能直接把地球吞併掉。即便地球沒有被吞併,地球也會因為太陽變得過於炙熱而被烤焦。
  • 太陽成為面冷心熱的紅巨星後,核心是怎麼變成一顆白矮星的?
    此時,核心溫度會從1500萬開飆升至約1億開,核心處停止的氫聚變,將在被加熱至1500開的氫殼中重啟,這標誌著恆星主序星階段的結束,以及紅巨星階段的開始。對於太陽來說,也就是50億年後,而且它會在紅巨星階段停留約10-20億年。
  • 恆星演化規律揭示殘酷現實:黑洞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屬
    恆星的演化第3階段——紅巨星壯年恆星內部的核反應會逐漸把內部的紅巨星恆星的演化第4階段——晚年白矮星紅巨星後期,內部的太陽最終會變成一個半徑大約3公裡的黑洞。每個恆星的最終結局與其自身質量大小有關,有的恆星演變到白矮星就結束了演化,有的演化到中子星結束,質量足夠大的恆星最終就是形成黑洞。